劉奎珍

中國內地男相聲演員

劉奎珍(1912-1992)天津人。文革”前系天津市紅橋區曲藝團相聲演員。在馬三立、侯寶林等眾多相聲名家的傳記中都提到他,並非常讚賞他的藝術造詣。

劉奎珍從藝時演唱太平歌詞,后改說相聲。30年代拜師焦少海,曾和楊少奎、劉廣文、佟浩如等在河北區鳥市演出相聲大會。他曾為馬三立捧哏,二人赴南京等地演出,受到南方群眾好評。因其表演藝術精巧,深得馬三立讚譽。解放初期,曾為配合“三反五反”,創作相聲《打老虎》、《賣對聯》。

1956年加入天津市紅橋區曲藝團,是主要演員之一。他一度因患喉疾而失聲,但依靠自己頑強的毅力,日夜苦練,致使在很短的時間內恢復演出,深得同行敬服。

作品


他思維敏捷,善於把生活中的幽默加工成相聲的包袱,所創作的《新舊婚姻》、《補襪子》、《買手紙》、《畫扇面》、《吃包子》、《看病》等,均是其代表作。傳統相聲方面,他尤其在單口上獨具特色,拿手曲目有《古董王》、《解學士》、《君臣斗》、《賊鬼奪刀》等。

人物評價


侯寶林曾說:“我們這輩兒的相聲藝人中,有一位造詣高的,就是天津的劉奎珍。別看直到現在,他還不會寫自己的名字,可是內行都知道,他有不少的口頭創作。比如他的《畫扇面》,多好啊!可是大夥兒都說這段兒時,他就改了。從生活中找素材,用原來的路子改成了《補襪子》,敘述一個婦女挺笨,又愛說大話,丈夫買了一丈二藍布,讓她給做件大褂兒,她給裁剪壞了,還說:‘不要緊,可以改小褂兒。’小褂兒也做壞了,又改坎肩兒、褲衩兒,還不行,只好補襪子。最妙的是:把補丁補在了腳面上。後來,相聲演員又都學他這段兒了,人家又改,改成“二百五”打賭吃包子.也是來自生活,描寫得非常細膩。”
劉奎珍不僅單口好,對口也好,早年曾給馬三立“捧哏”,二人到南京等地演出,頗受好評。他也算是相聲界的一位“怪才”,因為得了喉疾,嗓子突然失音了,也就是說不了相聲了。可他就不信這個邪,硬是天天鍛煉發聲,也出現了奇迹,在較短的時間裡吐字發音恢復了。可是他的嗓音沙啞了,用沙啞的嗓子說相聲,觀眾不但不反感,反而倒具有一種非常獨特的吸引力,其魅力就是來源於他的技巧。
當時曲藝團為了多創收,讓他和楊少奎二人每人頂兩個月的書場,就是一個人每晚演兩個半小時的單口相聲,俗稱使“腕子活”。而且,根本就不給準備時間。頭一天通知,第二天就演。這是相當有難度的。可是真絕,他的一部長篇《劉羅鍋下江南》整說了兩個月,而且,他還說:“再延長一、兩個月也沒問題”。那時,曲藝園子已改成計時收費,曲藝演出是十分鐘二分錢,評書表演是十分鐘一分錢,觀眾可以隨時出入。後來書場裡邊的觀眾都擠不下了,於是又挪到了鳥市的“百鳴曲藝廳”,並改成十分鐘收二分錢。這使得許多評書藝人都非常羨慕,行內更是對他二人刮目相看。相聲界不會忘記他,因為他是在用生命之軀為相聲,特別是為“文哏”相聲藝術的大廈添磚加瓦的人。

創作風格


他創作的作品結構獨特、別具一格,除了許多演員都說的《畫扇面》等作品之外,還有《賣對聯》、《打老虎》、《新舊婚姻》、《買手紙》、《看病》等。他加工整理的傳統段子《賊鬼奪刀》、《古董王》、《解學士》等,“包袱兒”奇特,耐人尋味。傳統的《打燈謎》有幾個版本:追“把”字;湊腿兒;憋“我”字;憋“好”字等。其中的憋“好”字,謎面是“二人見面忙握手”,打一個字。“捧哏”的說這個字是“好”,“逗哏”的說不是“好”。於是二人表演,若“逗哏”的說出“好”字為輸。這個段子笑料不斷,是“活保人”的傳統節目,而這個精品,就是他“逗哏”,楊少奎給他“捧哏”,二人在場上的即興發揮,形成的一個完整作品。
他還善於給別人的段子里加“包袱兒”,如《釣魚》這個段子,是高英培、范振鈺根據戲法演員田寶鑫講的一個小笑話整理的,經多次加工,就成了他二人的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