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伯聰
梁伯聰
梁伯聰(1871—1945年),廣東梅州梅城城西梁屋“鶴和樓”人。他出身於書香門第,祖父梁廷輝,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父親梁鑒三,清道光舉人,曾任福建上杭縣知縣。因族中子弟甚多,特聘名師執教。梁家藏書甚豐,梁伯聰自小諸多瀏覽,得益甚大,故學問淵博。他曾參加清末最後一期的科舉考試,成為梅州歷史上最後一位秀才。
梁伯聰故居——鶴和樓
1928年,特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新居——光裕廬題匾。
梁伯聰擅長詩、書、畫,遺著《梅縣風土兩百詠》,為長篇敘事詩。詩中記風土、道民情、觀鑒戒、言得失,深入淺出,敘事千年,對梅縣風物、故實,考訂甚詳,極具存史價值。此書撰於抗戰末期,由其親屬梁挺生、梁京熹於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
梁伯聰於1945年在家中病逝,終年74歲。為紀念梁伯聰先生對教育事業的貢獻,梅州中學在梅城江南建了一個“梅州中學伯聰分校”。
生於書香世家。曾祖父為清嘉慶進士,官至禮部郎中;祖父、父親皆為官。父號心鏡,字鑒三,清巳酉科舉人,內閣中書升用知縣,任福建上杭縣知縣。梁氏家學淵源,歷代書翰珍藏豐富,他自幼諸多瀏覽,得益甚大,故學問淵博,立志傳揚國學,畢生任職省立梅州中學任國文老師,學不厭、教不倦,其人格、修養及循循善誘的教學精神,甚得學生尊崇。梅中人才輩出,抗戰期間,不少畢業生已為將軍、學者,當其回鄉探親,無不拜訪恩師梁伯聰者。他淡薄名利,教學之餘,常以詩、書、畫陶情。其70自壽聯有雲“四時閑作業,人來問我,祇知花鳥怡情。”他生平力戒奢侈浪費,以“日求三餐,夜求一宿,粗茶淡飯,一生清福。”為一生之願望。著有《梅縣風土二百詠》,為長篇敘事詩。詩中紀風土,道民情、觀鍳戒,言得失,深入淺出,敘事千年,對梅縣風物、故實,考訂甚詳,極具歷史價值。此書撰於抗戰末期,由其子梁挺生、京熹於1969年9月1日在香港出版。其教學方式甚為特別。授國畫,每將學生習作逐一展示,命學生給分。當時林風眠為梁氏啟蒙弟子;梁展示其畫,問眾弟子該給多少分?有謂90,有謂給滿分100,唯梁曰:“不恰當,應給120分!”眾皆愕然。梁曰:“滿分是臻完美,另給其完美以外的20分,是獎其畫天才橫溢, 畫內另藏意境;假以時日,其必成大器。”果然林風眠日後成為中國現代頂級油畫大師,海內外譽之為“世紀先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