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儒

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女戰士,原中紀委委員

彭儒,1913年3月6日年出生,2010年10月5日去世,女,原名彭良鳳,湖南省宜章縣人,原江西省委書記陳正人同志的夫人。她是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我黨紀律檢查戰線的傑出領導幹部,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女戰士,原中紀委委員。

彭儒同志從1913年3月6日出生,到2010年10月5日去世,98年間,從15歲開始投入革命鬥爭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參與了湘南暴動、井岡山鬥爭、中央蘇區鬥爭、長征、延安整風、解放東北、開國大典、大躍進、 “文化大革命”、撥亂反正、改革開放等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幾乎所有重大歷史事件,是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歷史見證人。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1937年陳正人與彭儒在延安
1937年陳正人與彭儒在延安
彭儒,原名彭良鳳,1913年3月6日生於湖南省宜章縣迎春鄉碕石村。
彭儒從承啟學校畢業后,1926年到衡陽入省立第三女子師範求學。在校接受了進步思想,1927年4月加入社會主義青年團,從此義無反顧地參加了革命。“馬日事變”后,被派回家鄉作秘密交通員、宣傳員,積極參加碕石暴動。不久隨湘南起義隊伍上井岡山,任紅四軍政治部及二十九團宣傳員。1928年7月郴州戰鬥中,部隊被打散,有人跑回家鄉,15歲的彭儒卻堅定地跟著隊伍返回井岡山。
1928年秋,陳毅同志照顧彭儒年齡小,把她從部隊調到地方,調往湘贛邊界特委作婦女工作。從此長期致力於根據地的婦女運動。彭儒與先後擔任湘贛邊界婦女運動委員會負責人的宜章戰士吳仲廉、曾志,被譽為井岡山婦女運動的“三傑”。
10月14日,湘贛邊界黨的第二次代表大會在茅坪的步雲山召開。通過了《政治問題和邊界黨的任務》等決議,譚震林當選為湘贛特委書記,陳正人當選為副書記。
此後,彭儒和陳正人見面的機會多了。一天,彭儒突然收到陳正人的一封來信,信是用毛筆公公
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探望老紅軍彭儒
時任國家副主席習近平探望老紅軍彭儒
正正地寫在一張粉紅禮札紙上的。信中表達了陳正人對彭儒的感情。因為用的是文言文,彭儒看不太懂,就去找賀子珍和吳仲廉商量。她們都很贊成,說正人年輕、幹練,工作能力很強,作風樸實,立場堅定。吳仲廉拿出一副大姐的樣子說:
“這個人很不錯,人家寫信你不回,人家來你又跑掉,這怎麼行呢?你回他一封信吧。”
“這種信怎麼寫呀?”彭儒不好意思地說。
吳仲廉幫彭儒起草了回信。就這樣,經過一段接觸,彭儒和陳正人在井岡山茨坪結婚。
彭儒、曾志、江華、譚震林合影
彭儒、曾志、江華、譚震林合影
結婚時,既沒有房子,也沒有床和被子,暫借了傅穆的房間,更談不上穿什麼新衣服了。婚後,彭儒仍然和康克清同志住在一起。彭儒也沒好意思把這事告訴她。過了兩天,陳正人去找彭儒,康克清覺得奇怪,說:“這是怎麼回事呀?”
陳正人高興地告訴她:“我們不久前已經結婚了。”
康克清裝著生氣的樣子,輕輕地打了彭儒一下,說:“你這個小鬼,這麼大的事也不告訴我一聲。”說得彭儒的臉都紅了。
過後,遂川縣委的同志知道陳正人、彭儒結婚連被子也沒有,就想辦法送來一條印花布的薄棉被。前方的紅軍回到山上,鬧著要吃喜酒。他們請縣委的同志幫忙買了一隻大母雞和幾斤豬肉,又搞了些米酒,架起木板當桌子。陳毅、宋任窮、楊至成等同志參加了陳正人、彭儒簡樸的婚禮。此後革命風雨50年,始終堅貞不渝,生死與共,白頭偕老,可謂革命夫妻的楷模。
井岡山鬥爭時期,一男一女的自願結合被稱之為——革命伴侶。據考證,井岡山鬥爭時期的男女雙方組成革命伴侶的很少,而陳正人、彭儒就是其中的一對。另外還有毛澤東與賀子珍、朱德與伍若蘭、蔡協民與曾志;在井岡山革命鬥爭時期,由相識、相戀到結為革命伴侶均發生在井岡山的只有兩對,一對是毛澤東與賀子珍,另一對就是陳正人和彭儒。
1929年秋,陳正人送彭儒到永新大灣生孩子,住在大灣村共產黨員秋古子(后犧牲)家裡。當時什麼都找不到,連被褥也沒有,只墊了些稻草。孩子生下3天就送給附近田溪村一個老表撫養。從那以後,陳正人、彭儒再也沒有見過這個孩子。解放后聽說孩子6歲那年生病,因沒錢醫治,死了。
寧岡、荊竹山等地找地方組織聯繫未果,被大雪困在大山裡40餘天,且有孕在身,度過了極其艱難的日子。
彭儒(前右)與出席12屆四中全會代表合影
彭儒(前右)與出席12屆四中全會代表合影
1930年,彭儒先後在安福中心縣委、江西省行委、贛西南特委等地從事婦女工作,期間組織婦女群眾積極配合紅軍九次攻打吉安
1930年6月2日,由彭國梁介紹,彭儒由共青團員轉為共產黨員。
1931年11月,參加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秘書處的工作。隨後,先後擔任閩西汀州市委組織部長、代理市委書記,中央蘇區中央局婦委委員,長勝縣委宣傳部長等職。
1934年任中共中央局婦委委員兼秘書、長勝縣委宣傳部部長,並參加長征,途中因病返回根據地,曾任中共于都縣委宣傳部部長。
1935年2月,蘇區中央分局決定彭儒隨陳正人突破封鎖線去白區治病,先在廣州、番禺。
1936年回到碕石家鄉。
在碕石村群眾幫助、掩護下,原任江西蘇區主要負責人的陳正人化名胡思義,夫婦倆邊教書,邊治病,秘密宣傳革命。在碕石期間,陳正人還寫下一本《鄉居一年》,其中有首五言詩寫道:“欲抱凌雲志,漫雲力不勝,不為艱險阻,壯志誓當伸;奮鬥違十載,榮功一旦成,好風憑藉力,送我上青雲。”
直到1937年春,周禮從延安寫信回碕石后,陳正人、彭儒才分路輾轉南京、西安,歷盡艱難先後到達革命聖地延安。
1937年到延安,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後任陝甘寧邊區政府民政廳科長、延安幹部家屬學校補習科科長。1939年入中共中央馬列學院、中央黨校學習。
解放戰爭時期,彭儒先後在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吉林省延吉市委組織部、軍大高幹班、吉林省委黨校等處任職,以忘我地努力工作和奮鬥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她是“彭家將”英雄兒女中歷 經劫難一直堅持鬥爭到全國解放的唯一倖存者。
曾慶紅、何勇、孟建柱等探望彭儒(2006年)
曾慶紅、何勇、孟建柱等探望彭儒(2006年)
1949年起,歷任江西省總工會組織部部長、副主席,南昌320廠黨委組織部部長,全國總工會幹部學校人事處副處長、機關黨委副書記、黨組成員,農業部監察室副主任、主任,農墾部人事宣教局副局長、黨委副書記。1960年底起,任國務院農林辦公室機關黨委專職書記、辦公室副主任、中直機關黨委委員,中共中央監察委員會駐水產部監察組副組長,國家水產總局顧問。1979年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兩案辦公室副主任、機關黨委委員。
1960年被授予全國“三八”紅旗手獎。
文化大革命動亂年代,彭儒同許多老革命前輩一樣受到政治迫害。1972年在周恩來總理直接過問下恢復工作,任國家水產總局顧問、五屆全國政協委員。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彭儒任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專職委員、兩案辦公室副主任、機關黨委委員。
1979年5月,中央第一次安排一批老幹部前往日本訪問,由廖承志、粟裕帶隊。婦女老同志有曾志、彭儒、鍾月林朱仲麗、薛明、郝治平、林月琴、張潔清、林佳楣等。他們乘坐“中日友好之船”,從海上去訪問日本。這樣一批開國元老及家屬子女第一次訪問日本,引起國際廣泛關注,成為中日友好交往史上的一段佳話。
彭儒(右)與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同志在一起
彭儒(右)與全國婦聯主席康克清同志在一起
1987年、年8月1日,彭儒應邀出席了慶祝建軍60周年大會,時任 中共中央總書記的胡耀邦同志親切地對她說:“你是我們工農紅軍中最早的女戰士,以後年年建軍節我們都要邀請你。”
彭儒同志在晚年接受過《毛澤東傳》作者菲力普·肖特為法國電視台製作的採訪和義大利《晚郵報》記者法比奧的採訪。
2006年7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家副主席曾慶紅,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何勇和江西省委書記孟建柱,專程前往彭儒的家中看望了她;曾慶紅還回憶了1949年彭儒從吉安鄉下把他接出來,教他打開水龍頭,有生第一次用自來水洗澡的情景。
2010年10月5日,彭儒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98年。彭儒是中國工農紅軍最早的女戰士之一,她參加過井岡山鬥爭和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大會,是和平時期的“全國三八紅旗手”,是中國婦女的傑出代表。

個人生活


家庭生活

丈夫
陳正人(1907-1972),江西遂川人,曾用名胡思義。192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為中國共產黨第八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土地革命時期,歷任江西省遂川縣縣委書記、井岡山湘贛邊界特委副書記、江西省委代理書記、江西省蘇維埃政府副主席。抗日戰爭時期,任中央軍委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中共中央西北局組織部部長。解放戰爭時期,任東北民主聯軍總政治部主任、吉林省委書記兼軍區政治委員。全國解放后,任江西省委書記、建築工程部部長、中共中央農村工作部副部長、國務院農林辦公室副主任、農業機械部部長等職。“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72年4月6日在北京逝世。1980年得到平反。

人物評價


彭儒(左)南下時在山海關合影(1949年)
彭儒(左)南下時在山海關合影(1949年)
彭儒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全心全意為黨的事業奮鬥的一生。她的逝世使我們黨失去了一位優秀的共產黨員,失去了一位忠於革命、品德高尚的典範,失去了一位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不息的楷模。我們一定化悲痛為力量,繼承革命先輩意志,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堅定建設者和捍衛者,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