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摩山莊
位於江蘇常熟市虞山的園林景點
維摩山莊,地處常熟虞山中部山巔,為利用昔維摩寺遺跡於1983年興建的園林景點。這裡四圍蔥蘢,背負峰巒,綠蔭匝地,景色宜人。莊園內花木深秀,山光雲影,翠林鳥鳴,環境幽勝,有望海樓、缽盂泉、葫蘆泉等歷史與自然名景。迴廊曲折,庭院深秀,尤以登望海樓,可北望大江,東觀日出,向有“維摩旭日”美稱。並新增有百桂園、清心堂等園林佳景,既具傳統山莊園林意境,又具天然山林泉澗野趣,成為虞山著名景點。
維摩山莊
維摩山莊系在昔日維摩寺遺址所建而得名。地處虞山中部山巔的維摩寺,始建於南宋隆興元年(1163年),本名石屋維摩庵,因在虞山北坡的石屋澗之上,故名。
明宣德四年(1429年)始改名“維摩寺”。因寺院布局坐西朝東,每當日出,層林盡染,景色絢麗。明嘉靖時貢生、邑人陳儒曾有“滿空晴旭照山林,翠竹丹楓畫可評”的詩句贊之。寺中有“望海樓”,又稱望江樓,迴廊曲折,頗具幽趣,昔時文人雅士常結伴夜宿於此,清晨登樓觀日出,雲蒸霞蔚,極其壯觀,向有“維摩旭日”美稱,為“虞山十八景”之一。樓中昔懸有明清之際江南奇女柳如是所撰楹聯:“日轂行天淪左界;地機激水卷東溟”。
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景州知州、邑人屈成霖出資重修寺宇,並於寺后闢建園林,營建泉池台榭。山門懸楹聯“大觀江海合,傑構宋梁余”,原為曾懷撰書,清末由陸懋宗重書。
清咸豐十年(1860年),因太平軍與清兵在虞山激戰,寺毀於戰火。清光緒時重建,屈氏後人亦助修望海樓等,並於樓內塑有屈成霖像,懸長聯曰:“鍾磐定山聲,昔有白雲投刺史;欞欄接海氣,遠持紅日照維摩”。
1949年建國前後,乏人管理,寺院荒蕪,殿宇房屋逐漸破敗。
1982年,江蘇省太湖風景名勝區建設委員會,將虞山風景名勝區列為太湖風景名勝區(總體包括蘇州、無錫兩市與吳縣、常熟、吳江、無錫、宜興五縣)十個景區之一。同年3月,根據省太建委部署,由縣基建局組織編製虞山風景名勝區(1982--2000年)規劃,規劃中將維摩旭日景點列為規劃建設的景點之一。總體規劃經向縣長辦公會議和縣委、縣政府聯席會議彙報審定,並經縣人大常委會、縣政協常委會審議通過,即上報省政府與省太建委。
1982年12月,國務院公布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44處,其中江蘇為太湖與南京鐘山兩處。次年,經省太建委辦公室會同我市市政府及市基建局研究確定先行建設“維摩旭日”景點,並確定利用維摩寺遺跡興建維摩山莊,以改變該寺長期無人管理而荒廢的現狀,充分發揮其風景資源的作用。
由縣基建局組織編製山莊建設詳細規劃,確定按寺遺址原有建設布局,依照江南傳統園林建築造型、色彩等和園林功能要求建設,一是進行房屋必要的新建與重建,此為一期工程。二是對林泉疊石與游息觀景建築、遊園道路等進行整理與重建,重植花木與綠化等,此為二期工程。
一期工程於1983年10月動工,建築設計由市房地產公司設計室承擔,施工為虞山林場建築公司,並由市古建公司派員指導。至1985年1月完成的項目有:重建圍牆,改建天王殿、彌陀殿廢圮遺構為園林建築,對大殿朽壞木結構加以更換,並改建成園中正廳,其前殿遺構翻建為茶廳,原南入口已嚴重破損之殿屋翻造改建後為南進廳,翻建南北附房,新建灶水間等,於1月底進行驗收。1985年4月完成二期工程設計,於5月動工,除其中山莊園林式大門仍由林場建築公司承建外,其餘均由市古建公司三隊,即吳市古建隊施工。
完成項目有:後園入口假山與石洞堆疊,葫蘆泉景點整修與澗道駁岸疊石,缽盂泉景點整修,移建泵房與堆疊假山,泉畔新建清心堂與山莊大門前台座及金山石欄桿設置建造等。大門懸額“維摩山莊”,為我市早年從事建築的詩詞書畫界著名人士曹大鐵先生所書。全園綠化整理與重植花木則由市園林處綠化隊進行。工程歷時近二年,於1987年年初竣工。以上全部工程投資52萬元,其中由市建設局、市建委先後投資共21萬元,太建委專項撥款3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