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山十八景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的5A級景區
常熟舊有“虞山十八景”之說,指書台積雪、破山清曉、辛峰夕陽(一說應為降龍古澗)、昆承雙塔、桃源春霽、維摩旭日、劍門奇石、拂水晴岩、秦坡瀑布、藕渠漁樂、福港觀潮、西城樓閣、普仁秋爽、星壇七檜、湖甸煙雨、湖橋串月、吾谷楓林、三峰松翠。
虞山十八景,形成於明、清,正式得名當在光緒年間。明治十二年(1499年)桑瑜《常熟縣誌》列常熟八景,其中有兩湖釣艇、弦歌舊俗、遜讓遺風等;明正德年間邑人霄《虞山雜詠》詩三十首列三十景,其中有昭明書台、東林塔影、檜列七星、佛水晴岩、致道觀樓、桃澗泉聲;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太倉大畫家王鑒作《虞山十八景詩》,列十景,其中有大海回瀾、桃源春澗、拂水層巒、昭明書台、西城樓閣、湖橋夜月、吾谷丹楓、雲護龍澗。從屈、王詩、畫中,已見虞山十今年內八景中的十一景;清道光年間鄧琳《虞鄉志略》中記陳式所作《虞山八景詩》,其中有書壇雅韻、拂水奇觀、星壇仙檜、吾谷楓林。光緒四年(1878年)花隱山列虞山七十二景,分虞山大十八景”“虞山小十八景”、“虞山續十八景”,及“虞山十八古迹”,其中“虞山大十八景”中的十五景與後來的虞山十八景”景點相同,將“虞山大十八景”中的“慧日增輝”、“殿橋落照”、普山新綠”改換成“辛峰夕照”。“普仁秋爽”、“藕渠漁樂”就是“虞山十八景”據此可知,“虞山十八景”是在“虞山大十八景”基礎上產生,具體年代當在光緒中晚期。
書台積雪
破山清曉
辛峰夕照
在城區北門外烈士陵園后之虞山北坡。舊日澗兩側遍植桃林,每當春雨初霽,泗水奔瀉,落紅片片,隨流飛瀉,勝似陶潛所云桃花源仙境。澗邊崖上,有“飛寒”、“桃源澗”等石刻多處。
虞山十八景
維摩旭日
劍門奇石
拂水晴岩
虞山十八景
虞山十八景
在原福山鎮長江邊港口距集鎮不遠處。江邊有殿山諸峰,舊曆八月十八潮汛來時,白浪排空,奔騰洶湧,拍擊山岩,人稱“小錢塘”。昔日在舟前往觀潮者甚眾,后因潮沙田漲,港口外遷,潮頭及觀潮盛況已不若當年。
指西門城內外附近建築群,包括致道觀東嶽行宮、嚴氏讀書山館、大石山房、北地藏殿、阜城門城堞、牌坊等。尤以建於南梁的致道觀和建於南宋的東嶽行宮,與明代騰山而修建的城牆雉堞爭相聳峙,蔚為壯觀。背靠尚湖水色及虞山峰巒,更顯得多姿多彩。明人蔣廷錫《城西秋望》詩寫到“高閣三層煙樹里,青山半形夕陽中。一行雁齒斜城界,萬井魚鱗碧瓦叢”。今樓閣已不存,為新建築所代。
在城區西門內虞山南麓原致道觀內。相傳南朝梁時建觀道士張道裕在觀內虛皇台(象徵天上斗宿的七座平台)分植七株檜柏(圓柏),長相奇特,盤曲如虯。文人常作詩、畫詠之。明成化間已廢四存三,大畫家沈周曾作《雙檜圖》描繪其中的兩株。今宮觀與七檜均已不存,遺址之檜柏,為後人補植。
湖甸為西門外依虞山、傍尚湖之村落,今虞山鎮湖甸村一帶。湖濱有農田平野、竹籬茅舍。湖面水氣蒸騰,如籠輕煙細雨,在尚湖或虞山遙望湖甸,彷彿水墨畫卷。清人言如標有《湖甸雨望》贊其美景:“細雨溟濛一望間,水村如畫榜湖山,煙籠遠樹浮青意,雲擁高峰濕翠。歸寺僧穿雙屐去,扶犁農著短蓑還。耦耕招隱人何處?泥滑聲中鳥語間。”“文化大革命’中尚湖圍墾成田,此景隨之消失,後放水恢復尚湖舊貌,復現人間。
在虞山公園以北半山腰中,有始建於明萬曆間的普仁禪寺,寺內置鐵鑄接引佛像,俗稱“鐵佛寺”。四周林木茂密,多落葉喬木。秋季樹色斑斕,宛然若畫,登林觀賞,爽心悅目。附近有“竺仙”、“截流”兩泉,可品茗。建國后普仁寺毀,林泉之景猶在。
湖橋串月
在西門外1千米虞山南麓之牛角灣。“牛角”即常熟語“吾谷”之諧音。明天啟間(1621-1627)孫西川在此植楓樹9999棵,系金縷梅科楓香屬木本植物,取名“吾谷楓林”。每逢秋季,楓葉由綠轉紅,繼之漫山紅遍。清光緒六年(1880年),楓林被毀。
在距城3千米處虞山北坡、三峰寺之西南。有萬松林,系成片黑松與馬尾松,數代培植,多百年古樹,參天蔽日,幽曠深秀,為三峰寺著名景點。抗戰時期為日軍伐毀,僅存古松45株。建國后寺毀於“文化大革命”,松林也遭破壞。現隨三峰寺修復工程的實施,萬松林處也在補植新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