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歌

詞語

弦歌,漢語辭彙,意思是依琴瑟而詠歌;為出任邑令之典。

基本解釋


(1).依琴瑟而詠歌。(2).指禮樂教化。(3).為出任邑令之典。(4).指禮樂教化、學習誦讀。

引證詳解


(1).依琴瑟而詠歌。
《周禮·春官·小師》:“小師掌教鼓鞀、柷、敔、塤、簫、管、弦、歌。”鄭玄註:“弦,謂琴瑟也。歌,依詠詩也。”
史記·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蘇軾 《和王勝雲》之二:“齋釀如澠漲綠波,公詩句句可弦歌。”
李治敬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弦歌也。古人讀詩皆然。”
郭沫若洪波曲》第四章三:“差不多整天都有弦歌之聲在浩蕩地激揚著。我們的門禁並不森嚴,外來群眾是可以隨意出入的。”
(2).指禮樂教化。
《論語·陽貨》:“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史記·儒林列傳》:“及高皇帝誅項籍,舉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樂,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之遺化,好禮樂之國哉?”
劉禹錫《國學新修五經壁記》:“俾我學徒,弦歌以時。”
李東陽《九橋書屋為京學陳教授作》詩:“猶有弦歌遺業在,誤疑家塾是黌宮。”
劉大櫆《問政書院記》:“弦歌以和其心,誦讀以探其義。”
(3).為出任邑令之典。
《論語·陽貨》記孔子學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為出任邑令之典。
《晉書·隱逸傳·陶潛》:“謂親朋曰:‘聊欲弦歌,以為三徑之資,可乎?’執事者聞之,以為彭澤令。”
秦韜玉《送友人罷舉除南陵令》詩:“共言愁是酌離杯,況值弦歌枉大才。”
《東周列國志》第七十九回:“孔子絕糧三日,而弦歌不輟。”
(4).指禮樂教化、學習誦讀。
古代傳授《詩》學,圴配以弦樂歌詠,故稱“弦歌”。后因指禮樂教化、學習誦讀為“弦歌”。
韓詩外傳》卷一:“原憲 居 魯,環堵之室,茨以蒿萊,蓬戶瓮牖,桷桑而無樞,上漏下濕,匡坐而弦歌。”
《孔子家語·在厄》:“孔子 不得行。絕糧七日,外無所通,蔾羹不充,從者皆病。孔子 愈慷慨講誦,弦歌不衰。”
張孝祥六州歌頭》詞:“洙 泗 上,弦歌地,亦羶腥。”
李冶《敬齋古今黈》卷一:“古《詩》三百五篇,皆可聲之琴瑟。口詠其辭,而以琴瑟和之,所謂弦歌也。古人讀《詩》者皆然。”
陳夢雷《寄答李厚庵百韻》:“比屋聞弦歌,童叟朴以庄。”

琴歌


琴歌,即撫琴而歌,是古琴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之一,利用古琴彈奏的指法特點與樂器本身所呈現的音色特質,與詩詞韻文等吟唱聲腔相互合擬,而體現出別具一格的韻致,能夠較好地表現古琴富於歌唱性的特點。
在古琴音樂發展過程中,保存下來大批的琴曲和琴歌。琴曲發展了器樂的獨奏性能;琴歌則融合歌唱與古琴的韻味,兩者各有其藝術特色。先秦時代弦樂器很少,所以琴、瑟就成了當時重要的弦樂器,人們常常一邊彈琴,一邊唱歌。《尚書-益稷》記載:“博拊琴瑟以詠。”《琴史-歌聲》中曾提到:“歌則必弦之,弦則必歌之。”又說:“子夏彈琴以歌先王之道。”《論語-陽貨》記載:“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這些記載說明古人喜歡和著琴、瑟歌唱。所以,這種形式又稱為“弦歌”。現存最早的詩歌集——《詩經》就曾經是“孔子皆弦歌之”(《史記》)。
漢魏南北朝時代,弦歌仍然盛行不衰。文人雅士常常借琴歌抒情言志,修身養性,聊以自娛,如陶淵明不願為五斗米折腰,歸田不仕后,就整日徜徉於琴書之中,他“載彈載詠,爰得我娛”。嵇康在《琴賦》中列舉了許多弦歌曲目。到了唐宋時期,文人的創作,更將琴歌發展推向心的階段。如唐代王維晚年信奉佛教,退隱山林,與琴為伴。他“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自彈自吟,樂此不疲。宋代大文豪蘇軾也擅長彈琴,推崇琴歌。他與琴家崔閑合作的《醉翁吟》,就是當時很受歡迎的作品,曲譜與詩詞一直流傳到今天。像這些文人創作或與琴家合作的琴歌作品曾經不斷湧現。
至今,古譜上保存下來的琴歌約三百多首,現在最早的琴歌是南宋姜白石的《古怨》(1202)與陳元靚事林廣記》(1269)上的《黃鶯吟》。明清兩代出現了一些專門的琴歌譜,如明代有龔經《浙音釋字琴譜》(1491前)、謝琳《太古遺音琴譜》(1522)、黃士達《太古遺音》(1515)、黃龍山《新刊發明琴譜》(1530)、楊表正重修真傳琴譜》(1585)、徐時琪《綠綺新聲》(1597)、楊掄《太古遺音伯牙心法》(1609前)、劉朝箴《燕閑四適之一琴適》(1611);清代有蔣興儔《東皋琴譜》(1676前)、程雄《松風閣琴譜》(1677)等等。而有些以琴曲為主的琴譜中,也收了不少優秀的琴歌作品。像《胡笳十八拍》、《蘇武思君》、《陽關三疊》、《精忠詞》等,各種古譜上保存的琴歌各自呈現著獨特的風貌,而不同作家創作的不同題材的琴歌作品又都有著各自的形態特徵及獨特的音樂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