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大櫆

清朝文學家,桐城文派領軍人物

劉大櫆(kuí,1698年-1779年或1780年),字才甫,一字耕南,號海峰,安徽桐城人(今樅陽縣湯溝鎮陳家洲人)。清代中期古文家、詩人,桐城派代表作家。

劉大櫆早年抱“明經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雍正四年(1726年),劉大櫆初至京師,年富才盛,文動京師。雍正七年(1729年)、雍正十年(1732年)兩次參加貢生考試都只登副榜。乾隆六年(1741年),由方苞薦舉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被張廷玉壓制落選。乾隆十五年(1750年)張廷玉特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前往黟縣教書。

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76歲的劉大櫆從歙縣回到故里桐城樅陽,在江畔故居聚徒講學,直至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或四十五年(1780年)病故,享年82歲(一作83歲),被譽為“桐城三祖”之一,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中堅人物。

劉大櫆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論,他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對桐城派的形成和發展起了十分重要的推動作用。

人物關係


簡介


劉大櫆(1698-1779),字才甫,又字耕南,號海峰。籍貫安徽桐城(今屬安徽省樅陽縣湯溝鎮先進村)。早年著意功名,但雍正中兩登副榜,皆不獲舉;乾隆間一再受薦應試,亦被黜落。最後得到一個黟[yī]縣教諭,做了沒幾年便告老還鄉。晚年隱居樅陽,以耕讀自娛。
劉大櫆
劉大櫆
大櫆師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許;他又是姚鼐的老師,故為“桐城派三祖”之一。大櫆雖出方苞之門,但文風不同,方苞深於經學,對文章提倡義法,用筆嚴謹,簡明確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採《庄》《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才氣雄放,波瀾壯闊。形成“日麗春敷,風雲變態”的風格。不僅如此,大櫆對“陽湖派”的形成影響也很大。乾隆間,常州錢魯斯受業於大櫆之門,后與大櫆弟子王灼一起以“師說”傳誦於陽湖惲敬、武進張惠言。惲、張二人始盡棄駢儷之學,專治桐城派古文,傳人日眾,后稱“陽湖派”。
少年時師同邑吳直,中年時又遊方苞之門而傳其古文義法,后又傳之弟子姚鼐[nài],因此,方、劉、姚成為古文中桐城派三祖,其中劉氏實是起了由道致文的承前啟後作用。劉氏為文除習儒經外,兼集《庄》、《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熔諸家為一體”,其氣肆,其才雄,雄豪壯闊,見其波瀾,其文以奇詭雄豪勝,從而為古代散文開拓新的藝術境界。
著有《海峰先生文集》十卷、《補遺》一卷、《海峰先生詩集》八卷。有清刊本。編選《八家文鈔》、《七律正宗》、《歷朝詩約選》。

早年經歷


劉大櫆(kuí)出身於安徽省樅陽縣湯溝耕讀世家,祖、父均為秀才,塾師兼事農作。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側,薄田十畝余。”幼年,從父讀書,(一說劉大櫆為漢高祖劉邦長子齊王劉肥後裔,陳洲劉氏伯二公第十八世孫,屬先字輩)“桐城派”代表人物。
劉大櫆
劉大櫆
大櫆修干美髯,性格豪放,縱聲讀古詩文,韻調鏗鏘,喜飲酒,好吟詩。受教於同鄉吳直。
雍正四年(1726),劉大櫆初至京師,年富才盛,文動京師。方苞得其文,常與人說:“如方某何足算耶!邑子劉生,乃國士爾!”(姚鼐《劉海峰先生八十壽序》)並贊他是韓愈、歐陽修一樣的人物,一時名噪京城,士大夫多願與其結交。雍正七年(1729)、雍正十年(1732),兩次參加貢生考試都只登副榜。
乾隆六年(1741),由方苞薦舉應博學鴻詞科,被大學士張廷玉壓制落選。張後知大櫆同邑,深惋惜。乾隆十五年,張廷玉特舉其參試經學,又未被錄取。大櫆60歲後為黟縣教諭。幾年後告歸,居樅陽江濱不再出遊,以文學教授生徒,默抑以終。逝世后,葬於今金社鄉向榮村劉家苕箕地,墓為省級保護文物。

文學主張


劉大櫆總結和發展了桐城派散文理論。強調神氣、音節、字句的統一,重視散文的藝術表觀。清《國史·文苑傳》說:“大櫆雖遊學方苞之門,所為文造詣各殊。方苞蓋取義理於經,昕得於文者義法;大櫆並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及庄、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所著《論文偶記》,既肯定內容的重要性同時注重法度、技巧。他繼承歸有光將小說、戲曲描寫手法用於散文寫作的創作手法。強調字句、音節之妙,風格、意境之美,較之空談“文以載道”是一大進步。方東樹曾說:“學博(劉大櫆)論文主品藻,侍郎(方苞)論文主義法。”方苞深於經學,對文章提倡義法,用筆嚴謹,簡明確切;大櫆兼重古文的神韻,博採《庄》、《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才氣雄放,波瀾壯闊。形成“日麗春敷,風雲變態”的風格。不僅如此,大櫆對“陽湖派”的形成影響也很大。
劉大櫆繼承荀卿、王充、劉禹錫柳宗元等人的樸素唯物主義思想,認為“天道渾然無知”,“人之窮通壽夭”以及家之殃慶均與天無關。他的關於“理欲觀”的議論與戴震近似,主張“本人情以通天下之和”,承認人的合理慾望,使“天下之民,有以各安其生,復其得於天固有。”他認為君臣只是“共事”關係,指出婚姻要“恩合”。故清末民國初著名文人劉師培說在桐城派作家中,“惟海峰較有思想”。

人際關係


家庭成員

劉大櫆的祖父、父親均為秀才,以教書為業,同時從事農作。劉大櫆曾自言“家世皖江側,薄田十畝余”。
劉大櫆有兄弟四人,大哥劉大賓、二哥劉大醇、弟弟劉大興,還有妹妹數人。
劉大櫆有三個孩子,都英年早逝。

師徒

● 老師
早年師從吳直,後來以方苞為老師學習古文創作。
● 弟子
劉大櫆的仕途不順,終身以授徒為業,一生生徒眾多,弟子以桐城籍姚鼐、王灼,歙縣吳定、程晉芳,常州錢魯斯等最為著名。在劉大櫆眾多的弟子中,有陽湖陸繼輅、董估成、董祜誠,武進董士錫、張琦,謝士元、湯春帆,無錫秦小峴,山陰楊紹文,錢塘戴熙等數十人,自成體系,世系“陽湖派”。他們所傳的都是方苞、劉大櫆的理論,實際上是桐城派初創期的分支。

朋友

劉大櫆和好友葉酉、倪之鏳、方輔讀、沈廷芳、程晉方、郭焌、鮑皋、程瑤田、汪梧鳳等人交往,他們術業相近,志趣相投,互為知己。

歷史評價


清代《國史·文苑傳》:“大櫆雖遊學方苞之門,所為文學造詣各有千秋。方苞蓋取義理於經,昕得於文者義法;大櫆並古人神氣音節得之,兼及庄、騷、左、史、韓、柳、歐、蘇之長。其氣肆,其才雄,其波瀾壯闊。”
程晉芳:“耕南詩勝於文也。”(《隨園詩話》卷十)
管世銘:“桐城劉大櫆耕南,任黟縣教諭,著有海峰詩鈔,各體俱有劉大櫆本末,近自館閣及山林罕見其匹。”(《韞山堂文集》卷八《論文雜言》)
姚鼐:“海峰則文與詩並極其力,能包括古人異體,熔以成其體,雄豪奧秘,麾斥出之,豈非其才之絕出今古者哉?”(《劉海峰先生傳》)“自海峰先生晚居樅陽,以詩教後進,桐城為詩者大率稱海峰弟子。”(《抱犢山人李君墓誌銘》)
沈曾植:“惜抱選詩,暨與及門講授,一宗海峰家法,門庭階闥,矩范秩然。”(《惜抱軒詩集跋》《海日樓題跋》)
李銀德(安慶文史專家):“劉大櫆早年抱明經致用之志,但屢試不中,遂‘退而強學棲遲山隴間’。劉大櫆好工文辭,以才氣著稱。他的文學活動,主要在乾隆時期,創作了大量詩歌、散文。他論文強調‘義事、書卷、經濟’,主張在藝術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氣’、‘音節’、‘字句’,是繼方苞之後桐城派的領軍人物。”
操鵬(桐城派研究知名人士):“劉大櫆古文做得絕妙,命運卻坎坷不濟。幼從父兄讀書,14歲時與諸兄同授業於吳直。及至青年極有抱負,期待著建功立業,報效國家,可謂‘生則為國干,死當為國殤’。”(《揚子晚報》)
朱洪(安慶師範大學教授):“他的一些文字,因時代的局限性,有許多內容已經過時了,如文以載道、讚揚節婦等。因清代文字獄,他在詩文中不涉及官場文字,但他對於孝子的讚揚,對於勤儉持家的讚揚,對於同時人的奮鬥和勵志的讚揚,都沒有過時。讀其作品,如同與一個清代德高望重、才高八斗的老人對話,品味一個矢志不移者終身奮鬥的故事。”

主要作品


劉大櫆著有《海峰先生文集》10卷、《海峰先生詩集》6卷、《論文偶記》1卷、編《古文約選》48卷、《歷朝詩約選》93卷,纂修《歙縣誌》20卷等。較有代表性的有《答吳殿麟書》及《論文偶記》等篇章。

史籍記載


趙爾巽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傳二百七十二·劉大櫆傳 劉大櫆,字才甫,一字耕南,桐城人。曾祖日燿,明末官歙縣訓導,鄉里仰其高節。其後累世皆為諸生,至大櫆益有名。始年二十餘入京師,時方苞負海內重望,後生以文謁者不輕許與,獨奇賞大櫆。雍正中,兩登副榜,竟不獲舉。乾隆元年,苞薦應詞科,大學士張廷玉黜落之,已而悔。十五年,特以經學薦,復不錄。久之,選黟縣教諭,數年告歸。居樅陽江上不復出,年八十三,卒。
大櫆修干美髯,能引拳入口。縱聲讀古詩文,聆其音節,皆神會理解。桐城自方苞為古文之學,同時有戴名世、胡宗緒。名世被禍,宗緒博學,名不甚顯。大櫆雖游苞門,傳其義法,而才調獨出,著《海峰詩文集》。姚鼐繼起,其學說盛行於時,尤推服大櫆。世遂稱曰“方劉姚”。

歷史地位


劉大櫆師事方苞,深得方苞的推許;他又是姚鼐的老師,在桐城派的發展歷史上,起到了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故被尊為“桐城三祖”之一。

作品欣賞


詩作
《西山》
西山過雨染朝嵐,千尺平岡百頃潭。
啼鳥數聲深樹里,屏風十幅寫江南。
散文
《騾說》
乘騎者皆賤騾而貴馬。夫煦之以恩,任其然而不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謂賤者也。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出於其心,而堅不可拔者,世之所謂貴者也,然則馬賤而騾貴矣。雖然,今夫軼之而不善,榎楚以威之而可以入於善者,非人耶?人豈賤於騾哉?然則騾之剛愎自用,而自以為不屈也久矣。嗚呼!此騾之所以賤於馬歟?(翻譯可參見標題鏈接)
《論文偶記》(節選,其全文可參見標題鏈接)
行文之道,神為主,氣輔之。曹子桓、蘇子由論文,以氣為主,是矣。然氣隨神轉,神渾則氣灝,神遠則氣逸,神偉則氣高,神變則氣奇,神深則氣靜,故神為氣之主。至專以理為主,則未盡其妙。蓋人不窮理讀書,則出詞鄙倍空疏。人無經濟,則言雖累牘,不適於用。故義理、書卷、經濟者,行文之實,若行文自另是—事。譬如大匠操斤,無土木材料,縱有成風盡堊手段,何處設施?然有土木材料,而不善設施者甚多,終不可為大匠。故文人者,大匠也。神氣音節者,匠人之能事也,義理、書卷、經濟者,匠人之材料也。
《游三游洞記》(節選,其全文可參見標題鏈接)
中室如堂,右室如廚,左室如別館。其中一石,乳而下垂,扣之,其聲如鍾。而左室外小石突立正方,扣之如磬。其地石雜以土,撞之則逄逄然鼓音。背有石如床,可坐,予與二三子浩歌其間,其聲轟然,如鐘磬助之響者。下視深溪,水聲泠泠然滴出底。溪之外翠壁千尋,其下有徑,采者負薪行歌,縷縷不絕焉。

人物爭議


● 生卒年月
一說卒於乾隆四十四年(82歲),相關說法如下:
“其卒也以乾隆四十四年十月初八日,年八十有二。”(劉大櫆弟子吳定《海峰先生墓誌銘》)
“天錫公壽,八十二秋。”(《祭海峰先生文》)
“四十四年卒,年八十有二。”(《國史文苑傳》)
“卒年八十二,門人吳定銘其墓,門人方懷萱、劉琢梓其詩文集行世。”(《道光續修桐城縣誌》《儒林》卷十五)
一說卒於乾隆四十五年(83歲),相關說法如下:
“卒年八十三。”(姚鼐《劉海峰先生傳》)
“年八十三,卒。”(《清史稿·列傳》二百七十二卷文苑二)
大櫆“卒年八十有三。”(《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劉、姚同里,語當可信。今從姚說。”(吳孟復修《劉海峰簡譜》)
“劉大櫆,號海峰,桐城人,康熙三十七年在戊寅生,乾隆四十五年庚子卒,年八十三。”(顧頡剛《清代著述考》)
考證結論:張體雲《劉大櫆生平事迹考辨》和管才君《劉大櫆生卒、著述及相關研究芻議》認為,劉大櫆生年問題當以吳定說法為準,即劉大櫆(1698年—1779年),享年八十二。姚鼐《傳》文和吳孟復《簡譜》說法有誤。

後世紀念


● 劉大櫆墓
劉大櫆墓位於安徽省樅陽縣金社鄉向榮村雲豐隊。劉大櫆的碑文劉大魁墓由碎石疊成半圓狀寫著“劉公海峰先生”,碑文的落款為“愚侄姚鼐”。墓丘很小,用碎石疊壓成半圓弧狀,墓頂用水泥澆造而成,可以看出是後世翻修的。
● 劉大櫆故居
劉大櫆故居位於安徽省樅陽縣橫埠鎮周崗村劉家周庄。劉大櫆的劉大櫆故居故居坐北朝南,是一座木結構穿斗屋架承重的二層樓房建築,由院子、門樓、牌坊門、大廳天井、祖堂、廂房等部分組成。外牆青磚勾白縫,內隔牆為板壁。房間朝向內天井,二樓天井四周都是花格窗。故居簡樸無華,只在大門上方加有磚砌門罩,在二層山牆處的通風窗上方加有窗眉,具有一種寧靜安貧、修身養性的儒家文化內涵。

史料索引


劉大櫆的相關史料記載有:《清史稿·卷四百八十五·列傳二百七十二·文苑二》,吳孟復《劉海峰簡譜》,孟醒仁《桐城派三祖年譜》,吳定《海峰先生墓誌銘》《祭海峰先生文》,姚鼐《劉海峰先生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