洙泗

詞語

洙泗,漢語詞語,拼音是zhū sì,意思是即洙水和泗水。出自《禮記註疏》卷七《檀弓》。

詳細釋義


典源

《禮註疏》卷七《檀弓》
曾子怒曰:‘商,女何無罪也?吾與女事夫子於洙泗之間。’”東漢·鄭玄註:“洙、泗,魯水名。”
史記》卷四十七《孔子世家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唐·張守節《史記正義》引《括地誌》云:“故鄒城在兗州泗水縣東南六十里。昌平山泗水縣南六十里。孔子生昌平鄉,蓋鄉取山為名。故闕里在泗水縣南五十里。輿地誌雲鄒城西界闕里有尼丘山。”按:今尼山在兗州鄒城,闕里即此也。《括地誌》云:“兗州曲阜縣魯城西南三里有闕里,中有孔子宅,宅中有廟。伍緝之從征記雲闕里背邾面泗,即此也。”按:夫子生在鄒,長徙曲阜,仍號闕里。

拓展資料

洙泗一一孔子講學,在洙、泗二水之間。世因以洙泗為孔子教澤之代稱。古洙水在今泗水縣地合泗水,會流至曲阜北,分為二水,洙在北,泗在南。後世洙水改道入汶水,與泗水隔絕,故道已湮。今洙水在曲阜孔林東,西南流入沂水,其實是另外一條河。

運用示例


東晉常璩《華陽國志·蜀志》:“其次,張俊、秦宓英辯博通,董扶、楊厚究知天文,任定祖訓徒,同風洙泗。”
南朝梁任昉《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弘洙泗之風,闡迦維之化。”
唐·盧象《贈廣川馬先生》詩:“人歸洙泗學,歌盛舞雩風。”
宋·葉適《宋廄父墓誌銘》:“余嘗考次洙泗之門,不學而任材者,求也。”
明·陳汝元《金蓮記·構釁》:“接洙泗之淵源,擬荷千秋之擔。”
清·譚嗣同仁學》一:“其在上者,亦莫不極崇宋儒,號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