戊子中秋記游

戊子中秋記游

袁枚(1716-1797)清代詩人、散文家。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隨園老人。漢族,錢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四年進士,歷任溧水江寧等縣知縣,有政績,四十歲即告歸。在江寧小倉山下築築隨園,吟詠其中。廣收詩弟子,女弟子尤眾。袁枚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

原文


佳節也,勝境也,四方之名流也,三者合,非偶然也。以不偶然之事,而偶然得之,樂也。樂過而慮其忘,則必假文字以存之,古之人皆然。
乾隆戊子中秋姑蘇①唐眉岑挈其兒主隨園,數烹飪之能,於烝②彘首也尤,且曰:“茲物難獨噉③,就辦治,顧安得客?”余曰:“姑置具,客來當有不速者。”已而涇邑翟進士雲九至。亡何,真州尤貢父至。又頃之,南郊陳古漁至,日猶未昳④。眉岑曰:“予四人皆他鄉,未攬金陵勝,盍小游乎?”三人者喜,納屨起,趨趨以數,而不知眉岑之欲飢客以柔其口也。
從園南穿籬出,至小龍窩,雙峰夾長溪,桃麻鋪芬。一漁者來,道客登大倉山,見西南角爛銀坌涌,曰:“此江也。”江中帆檣如月中桂影,不可辨。沿山而東至蛤蟆石,高壤穹然。金陵全局下浮,曰謝公墩⑤也。余久居金陵,屢見人指墩處,皆不若茲之曠且周。竊念墩不過土一抔耳,能使公有遺世之想,必此是耶。就使非是,而公九原有靈,亦必不舍此而之他也。從蛾眉嶺登永慶寺亭,則日已落,蒼煙四生,望隨園樓台,如障輕容紗,參錯掩映,又如取鏡照影,自喜其美。方知不從其外觀之,竟不知居其中者之若何樂也。
還園,月大明,羹定⑥酒良,彘首如泥,客皆甘而不能絕於口以醉。席間各分八題,以記屬予。嘻!余過來五十三中秋矣,幼時不能記,長大后無可記。今以一彘首故,得與群賢披煙雲,辨古迹,遂歷歷然若真可記者。然則人生百年,無歲不逢節,無境不逢人,而其間可記者幾何也!余又以是執筆而悲也。
【注】 ①姑蘇:今江蘇蘇州市。②烝:同“蒸”,一種烹調方法。③噉:同“啖”,吃。④昳(dié):午後太陽偏斜,指午後。⑤謝公墩:山名,因晉代謝安而得名。⑥羹定:肉熟。

翻譯


佳節、勝景、四方的名流,三件事合在一起,不是偶然的事。不偶然的事能偶然得到,真是快樂。快樂過了怕它忘記,就必然用文字寫下來保存它,古代人都是這樣的。
乾隆戊子年中秋節蘇州唐眉岑帶著他兒子住在隨園,數次向我說道他的烹調本領,以蒸豬頭為最好,又說:“這東西難以獨吃,如現在做好,哪裡就有客人來?”我說:“暫且備辦起來,或許有不速之客來。”過了一會兒,涇縣翟雲九進士到。再過一會兒,儀征尤貢父到。又過了一會兒,南郊陳古漁到,這時太陽還未西斜。眉岑說:“我們四個人都是外地人,沒有遊覽過金陵的勝景,何不出去遊玩一下?”三人很高興,穿上鞋站起來,幾次顯出很急迫的樣子,卻不知道眉岑是想要讓客人飢餓一下以便有好胃口。
從隨園南面穿過籬笆出來,到小龍窩,兩座山峰之間夾著一條長長的小溪,桃林和麻田散發著清香。來了一個漁夫,領著客人登上大倉山,見西南角上銀白閃光水浪洶湧,漁夫說:“這是長江。”江中船帆桅杆像月亮中的桂樹影,依稀分辨不清。沿著山向東到蛤蟆石,高山像帳篷頂一樣中間高四面低。整個金陵都在腳下漂浮,漁夫說這是謝公墩。我久住金陵,多次見人指點謝公墩的位置,都不如這裡曠大而四面都可看到。心想墩不過是一堆土罷了,能夠使謝公產生出世思想的,必定是這兒!就算不是,謝公如地下有靈,也必然不會捨棄這裡而到別處去。從蛾眉嶺登上永慶寺的亭子,太陽已經落山,四處升起了晚霞,看隨園的樓台,像罩上了一層輕輕的面紗,高低遠近似隱似現,又像用鏡子自照,喜愛自己的俊美。這才知道不從外面觀看,竟然不知道住在裡面是多麼快樂。
回到隨園,月亮大放光明,肉已熟酒又醇,豬頭爛如泥,客人都覺得味道美而吃個不停,直到喝醉。酒席上分八個題目各作詩文,叫我做記。嘻!我過了53個中秋節,年幼時的情景不記得,長大后沒有什麼好記的。如今因為一個豬頭的緣故,能和眾賢才游賞勝景,辨識古迹,於是清清楚楚好像真值得記下來。然而人生百年,沒有一年不逢節日,沒有一處不遇到人,這中間真值得記的有多少呢!因為這個緣故,我握著筆又感到很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