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雕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烏雕(學名:Aquila clanga Pallas),別名花雕、小花皂雕,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烏雕體長61—74厘米,體重1.310—2.100千克,通體為暗褐色,背部略微綴有紫色光澤,頦部、喉部和胸部為黑褐色,其餘下體稍淡。棲息於草原及濕地附近的林地,多在飛翔中或伏於地面捕食,取食魚、蛙、鼠等動物,也食金龜子、蝗蟲。產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及新疆。

外形特徵


烏雕
烏雕
烏雕體形體長61—74厘米,體重1.310—2.100千克,為中大型猛禽。烏雕通體為暗褐色,背部略微綴有紫色光澤,頦部、喉部和胸部為黑褐色,其餘下體稍淡。尾羽短而圓,基部有一個“V”字形白斑和白色的端斑,與草原雕不同。飛行時兩翅寬長而平直,兩翅不上舉。虹膜為褐色,嘴黑色,基部較淺淡;蠟膜和趾為黃色,爪為黑褐色;鼻孔為圓形,而其他雕類的鼻孔均為橢圓形;尾短,蠟膜及腳為黃色。體羽隨年齡及不同亞種而有變化。幼鳥翼上及背部具有明顯的白色點斑及橫紋。所有型的羽衣其尾上覆羽均具白色的“U”形斑,飛行時從上方可見。尾比金雕雕或白雕肩雕為短。

分佈範圍


烏雕為留鳥。分佈於歐洲東部,非洲東北部,亞洲東部、中部、南部和東南部等地,其中包括中國大部分地區。繁殖於俄羅斯南部、西伯利亞南部、土耳其斯坦、印度西北部及北部、中國北方;越冬於非洲東北部、印度南部、中國南部及東南亞至印度尼西亞。不常見但定期出現。

生活環境


烏雕棲息於低山丘陵和開闊平原地區的森林中,特別是河流、湖泊和沼澤地帶的疏林和平原森林,也出現在水域附近的平原草地和林緣地帶,有時沿河谷進入到針葉林帶。遷徙時棲於開闊地區。

生活習性


白天活動,性情孤獨,常長時間地站立於樹梢上,多在飛翔中或伏於地面捕食,有時在林緣和森林上空盤旋。叫聲音調較低而清晰。主要以野兔、鼠類、野鴨、蛙、蜥蜴、魚和鳥類等小型動物為食,有時也吃動物屍體和大的昆蟲。覓食多在林間空地、沼澤、河流和湖泊地區,常見在林間沼澤和河谷地區上空盤旋覓食,也通過長時間地守候在樹梢等高處,不斷地注視著地面,發現獵物時才突然出擊。

生長繁殖


烏雕
烏雕
烏雕繁殖期為5—7月。營巢於森林中松樹、槲樹或其它高大的喬木樹上,距地面的高度為8—20米左右,有 時甚至高達25米以上。巢的結構較為龐大,主要由枯樹枝構成,裡面墊有細枝和新鮮的小枝葉,結構較為簡陋,為平盤狀。每窩產卵1—3枚,通常為2枚。卵大小68.7(±5.69)毫米×54.8(±2.67)毫米,卵重84—96克。卵的顏色為白色,被有紅褐色的斑點。第一枚卵產出后即開始孵卵,由雌鳥單獨承擔,孵化期為42—44天。雛鳥為晚成性,被有污白色絨羽,大約經過60—65天後離巢。

保護級別


國家II級重點保護動物、IUCN易危、CITES附錄II、CHN稀有等級物種、CMS附錄II和I。
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種群現狀


瀕危狀況

致危的主要因素是多年來森林被砍伐,人類經濟活動頻繁造成的。20世紀的60年代長白山原始森林狀態保持很好;從70年以後,除自然保護區以外,森林已被砍伐殆盡。烏雕的棲息環境被破壞,廣闊範圍的取食地也不斷縮小,種群數量下降劇烈。
烏雕瀕危的原因一方面是草原滅鼠,施放很多農藥,而使吃鼠類為主的烏鶥富集劇毒農藥而第二次中毒或產卵畸型或孵化不出;另一原因是當地獵民的捕獵。

保護措施

1996年3月吉林省提出5年禁獵的法令,種群可望逐漸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