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牆
建築專用術語
女兒牆(又名:孫女牆)是建築物屋頂四周圍的矮牆,主要作用除維護安全外,亦會在底處施作防水壓磚收頭,以避免防水層滲水、或是屋頂雨水漫流。依國家建築規範規定,上人屋面女兒牆高度一般不得低於1.1m,最高不得大於1.5m。
上人屋頂的女兒牆的作用是保護人員的安全,並對建築立面起裝飾作用。不上人屋頂的女兒牆的作用除立面裝飾作用外,還固定油氈。
傳說:
一個古代的砌匠,忙於工作,不得不把年幼的女兒帶在左右,一日在屋頂砌築時,小女不慎墜屋身亡。匠人傷心欲絕,為了防止悲劇再次發生,之後就在屋頂砌築一圈矮牆,後來人們就起名“女兒牆”。
真正由來:
宋《營造法式》--“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就是城牆邊上部升起的部分。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劉禹錫《石頭城》
曰睥睨,言於其孔中睥睨,非常也。……亦曰女牆,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也。”水滸傳·第三十一回:“這孟州城是個小去處,那土城苦不甚高。就女牆邊,望下先把朴刀虛按下按,刀尖在上,棒梢向下。”亦稱為女兒牆、女垣、箭垛。
女兒牆是一個建築專業術語,又名壓檐牆是屋面與外牆銜接處理的一種方式 ,作為屋頂上的欄桿或房屋外形處理的一種措施 ,可防止人員掉落,也可起到屋面防水的作用。
女兒牆的作用是保護人員的安全,並對建築立面起裝飾作用。不上人的女兒牆的作用除立面裝飾作用外,還固定油氈或固定防水卷材用。
有混凝土壓頂時,按樓板頂面算至壓頂底面為準;無混凝土壓頂時,按樓板頂面算至女兒牆頂面為準。
如今女兒牆已成為建築的專用術語,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兒牆的浪漫和詩情畫意也不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內容了,只是國家建築規範中的90厘米高的磚混結構式的一堵矮牆而已。它回歸了建築的本原,在建築物上起著它應起的作用。一般在一些單元樓的屋頂上,成為建築施工工序中一種必不可少的並且具有封閉性的一部分。
女兒牆常採用混凝土圈樑壓頂,圈樑厚度最小為120mm(根據江蘇省住宅工程質量通病控制標準)。
女兒牆在建築造型和防水構造上具有獨特的功能,對美化建築外觀有良好作用。隨著女兒牆在建築頂部的大量應用,花樣也不斷翻新,且非常規的女兒牆也應運而生,所存在的問題日益顯示出來。
女兒牆出現的問題,不可否認有許多是屬於施工質量方面,但更主要的是設計時對此重視不夠,只注重建築設計,而忽略了結構上的設計。個別女兒牆連起碼的構造措施都不具備,更多的女兒牆在形式上設有壓頂圈樑和構造柱,而且配筋量太少,間距太大,實際起不到應有的約束作用,其後果是相當嚴重的。
女兒牆開裂主要是溫度變形所致。女兒牆上的壓頂圈樑一般在縱向的配筋只有較低,不能起到控制開裂的作用。因此在壓頂收縮的驅使下,女兒牆上部砌體開裂有加劇的趨勢。
樓蓋板和圈樑受保溫隔熱層的保護,年溫差變化不大,脹縮變形相對很小,可近似視為固定底盤,對女兒牆的變形具有較強的制約作用。該種制約隨女兒牆高度的增加而逐漸減弱。
女兒牆頂部的裂縫按某種方式分佈,縫寬隨其間距大小而變化。間距3~6m 時常見裂縫寬度有超過1mm的。如該裂隙中間為細小粉塵、泥漿或其他水溶物質所充填,則該縫隙將永遠無法癒合。
在夏季最熱時,女兒牆磚砌體的膨脹與其干縮相抵消,一般不會產生較大的膨脹變形。而其上的壓頂混凝土則不然,經太陽直射,其表面溫度可達45℃,在壓頂長度膨脹下,這種應變可能將粘結的磚層推動,發生剪切變形而與底層分離,所產生的縱向位移以兩端為最大。由於受底層被推離原位磚砌體的阻滯,該壓頂很難縮回原狀,從而留下一些永久性的裂縫。
在冬季未閉合的裂縫,到夏季又疊加上少許新的增量,以某種累進方式逐年擴大並惡化,終至將壓頂及其周邊的水泥砂漿抹灰層拉斷,出現許多明顯的裂隙。其斷裂寬度有些在1.5mm 以上,形成滲漏的通道,水流可繞過女兒牆邊的防水層,侵入屋面保溫層中,不僅使其大面積飽水,而且具有一定的壓力,四處漫延,可在邊遠的某些薄弱部位,出人意料地漏入室內,令人防不勝防。由於該滲漏通道十分隱蔽,故很難找出其準確位置,致使局部處理難以奏效。針對這種情況,只好對屋面防水進行全面的大修,從源頭上加以根治。
飽水的保溫層,在冬季將發生凍脹,隨水分遷移和不斷補給,在女兒牆裡側會有大量冰晶集聚,足以將女兒牆從根部向外平推出去。如其中無構造柱或柱的間距太大,其橫向位移可達3~5mm,個別超過10mm,在女兒牆的外角處,雙向位移矢量之和比計算的要大許多。對於一面坡排水的屋面,在保溫層厚度最大的一側,這種凍害將更加嚴重。最後被推出的女兒牆危及安全,不得不拆除重建。
將女兒牆作為縱向受拉構件設計
大量事例說明女兒牆是屋面防水重要防線的前沿陣地,在此一旦發生開裂滲漏,波及面很大,持續時間很長,影響到很多人的生活和工作,甚至造成某些物資設備的重大損失,其危害程度之大,有時遠超過維修費用的支出。為解決此類問題,可在《砌體結構設計規範》中將女兒牆單列一條,規定女兒牆應作為縱向受拉構件來設計,以防患於未然。
女兒牆的抗拉合理計算
女兒牆是一種配筋砌體構件,在一定程度上可參照混凝土構件進行設計。由於該種構件是允許出現裂縫的,儘管這種裂縫被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女兒牆自身畢竟難以勝任其正截面的受拉承載力,要全部由所配置的鋼筋來承擔。這樣做是使開裂后的女兒牆仍能保持等同的整體工作效應。這就是女兒牆按受拉承載能力進行配筋的原則。
需要說明的是,女兒牆壓頂應按規範的圖4.4.3-1施工,即將卷材收頭直接鋪壓在女兒牆壓頂下面,不小於1/3牆厚。如是壓滿牆,以此作為壓頂與磚砌體間的隔離層,並可完全隔斷從頂上滲漏的通道。然後再澆築壓頂混凝土,最後在壓頂上面做防水處理。
構造措施(兼顧抗震設防的需要)
1.在女兒牆砌體內設縱向拉結鋼筋,通全長,其中兩根通過構造柱。
2.設構造柱,設計合理截面間距,其豎向配筋按抗震計算確定,下部錨固於頂層圈樑中,上部與壓頂圈樑整連,構造柱間距不得超過4m。
3.在女兒牆砌體外側還要設置橫向連接鋼筋,每4層磚壓1根,開口端錨固於構造柱中,其兩直肢隨坡度而加長。柱外側砌體厚度≤120mm 時,可不設橫向拉結筋。
4.在每隔12m需設伸縮縫。
女兒牆在建築上的主要作用,就是為了做好防水收頭,也就是常說的女兒牆泛水。一般屋面,找坡、保溫、隔熱、防水等做完了,約250mm厚,再考慮防水層端部捲起250mm高,女兒牆總共做500mm高(二十一世紀做法一般600、700mm高)。
規範中,對這一高度在不同地方有不同要求,一般都是限制高度;畢竟,這是屬於非結構構件,在地震時也是不安全因素。
女兒牆[建築專用術語]
憑空增加女兒牆高度,不僅增加了成本,也構成了安全隱患。屋面做輕質的防護措施更好。
工業建築防腐蝕設計規範 GB 50046—2008
條文:屋面形式應簡單,宜採用有組織外排水。生產過程中散發腐蝕性粉塵較多的建築物,不宜設女兒牆。
說明:採用有組織排水的目的是為了避免帶有腐蝕性介質的雨水漫流而腐蝕牆面。調查表明,散發腐蝕性粉塵較多的建築物屋面上設置女兒牆后,在女兒牆處大量積聚粉塵,不易排除,加重腐蝕。
多孔磚(KP1型)建築抗震設計與施工規程JGJ 68-90
多孔磚房屋局部尺寸限值(m)
6度 7度 8度 9度
無錨固女兒牆(非出入口處)最大高度 0.5;0.5;0.5;0.0
中型砌塊建築設計與施工規範JGJ 5-80
砌塊建築局部尺寸(米)
無錨固女兒牆最大高度 0.50 出入口上女兒牆應有錨固
建築抗震鑒定標準GB50023—95
非結構構件的構造應符合下列要求,當不符合時位於出入口或臨街處應加固或採取相應措施:
無拉結女兒牆和門臉等裝飾物,當砌築砂漿的強度等級不低於M2.5且厚度為240mm時,其突出屋面的高度,對整體性不良或非剛性結構的房屋不應大於0.5m;對剛性結構房屋的封閉女兒牆不宜大於0.9m;
民用爆破器材工程設計安全規範GB 50089—2007
抗爆間室與主廠房構造處理應符合下列規定:
1.當抗爆間室採用輕質易碎屋蓋時,與抗爆間室毗鄰的主廠房屋蓋不應高出抗爆間室屋蓋;當高出時,抗爆間室應採用鋼筋混凝土屋蓋。
2.當抗爆間室採用輕質易碎屋蓋時,應在鋼筋混凝土牆頂設置鋼筋混凝土女兒牆與其相毗鄰的主廠房屋蓋隔開。女兒牆高度不應小於500mm,厚度可為抗爆間室牆厚的1/2,但不應小於150mm。
老年人建築設計規範JGJ 122—99
供老人活動的屋頂平台或屋頂花園,其屋頂女兒牆 護欄高度不應小於1.10m;出平台的屋頂突出物,其高度不應小於0.60m。
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滿清時也有一則扈巧雲“替父修牆”的傳說。這“牆”,就是瀋陽城德勝門的“女兒牆”。
想當年,清太祖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瀋陽后,立即下令擴建新城。改建新都時,是採用"周易八卦"之說進行的。城門由原來的四個增加到八個,而且要在每座城門上都建一座城樓,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個。後來,努爾哈赤沒有等到竣工之日便魂歸西天了,這座城池便由其子皇太極繼續修建完工。
《辭源》里是這麼說的,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釋名釋宮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牆,言其卑小比之於城。”意思就是因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沒有地位的,所以就用來形容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這就是女兒牆這個名字的由來。
宋《營造法式》上講“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就是城牆邊上部升起的部分。《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寫道:“只見女牆邊虛所搠旌旗,無人守護。”這裡的“女牆”一詞,就是指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以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瞭望孔,用來瞭望來犯之敵,下部有通風孔。
後來,女兒牆又叫“睥睨”,指城牆頂上的小牆,建於城牆頂的內側,一般比垛口低,起攔護作用,是在城牆壁上再設的另一道牆,是“城牆壁的女兒也”。《古今論》記載:“女牆者,城上小牆也一名睥睨,言於城上窺人也。”由此可見,女兒牆不僅與窺人有關,而且還另有一個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詞太過於癟口,不如“女牆”含蓄,所以後來“女兒牆”叫法流行較廣。
劉禹錫在《石頭城》一首詩中寫到:“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李漁在《閑情偶記·居室部》中寫到:“予以私意釋之,此名以內之及肩小牆,……,豈婦人女子之事哉?”
按照李漁的書中記載的,“女牆”則應是用來防止戶內婦人、少女與外界接觸的小牆。原來,古時候的女子大多久鎖深閨,不能出三門四戶。但是小牆高不過肩,又可以窺視牆外之春光美景,況且牆是死的,可人卻是活的,所以這女兒牆又成就了許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後來女兒牆這種建築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窺視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恥笑的尷尬。女子往往會在一瞥之間,便能一見鍾情,發現自己的意中人。
古往今來,有著數不勝數的關於女兒牆內外的神秘窺望和富有詩意的描述。如:“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聲漸不聞語漸俏,多情反被無情惱”、“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註:由外向內)、”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註:由內向外)。可見這種看似死板的建築形式背後卻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意韻,那就是:不倚短牆,怎知春色含蓄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