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刀
介於大刀與單刀之間的一種兵器
朴刀,又名播刀,俗稱雙手帶,出現於宋代。是一種木柄上安有長而寬的鋼刀的兵器,介於大刀與單刀之間。
徠使用時,兩手握著刀柄,像使用大刀那樣,利用刀刃和刀本身的重量,來劈殺敵人。
朴刀
漢語大詞典
仁宗天聖八年(1030)三月詔:“川峽路今後不得造著褲刀,違者依例斷遣。 ”五月,利川路轉雲使陳貫言:“著褲刀於短槍干、拄杖頭,安者謂之‘撥刀’;安短木柄者,謂之‘畲刀’。並皆可著褲。‘畲刀’是民間日用之器,川峽山險,全用此刀開山種田,謂之刀耕火種。今若一例禁斷,有妨農務,兼恐禁止不得,民者犯眾。請自今著褲刀為兵器者禁斷;為農器者放行。”乃可其請。(見《宋會要輯稿》185冊)
宋會要輯稿
武經總要
建炎二年(1128 )五月十三日京東西路提點刑獄公事程昌弼言:“今州縣之間軍器乏少。乞令諸州縣擇本土堅韌之木,廣置棍棒,其長等身,徑可及握,不勞遠求,指日可辦。比弓弩,則無挽拽之能否;比刀劍,則無鍛煉之工程。用之以御鐵騎則出其右,蓋鐵騎非箭鑿鋒刃可害。”從之。(見《宋會要輯稿》185冊)
這是在北宋剛剛滅亡時無可奈何的選擇。因為州縣兵器庫中沒有了儲存,才不得已而用桿棒(文中稱“棍棒”)。它“其長等身,徑可及握”,取之極易。這種質地很粗糙的兵器,製作簡單,原料價值也很低廉,所以平時只流行於民間,不為兵家所重視。從這些記載可見宋代朝廷對於兵器管製得特別嚴格的是那些精巧鋒利和殺傷力較大的。而朴刀桿棒,一來比較粗陋,人們日常生活中又不可少;二來它們不是騎在馬上作戰的兵器,而是步行打鬥用的,殺傷力小,《武經》所不載,因此對百姓擁有這些兵器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時禁時放,缺少一貫之制。 《宋史·兵志十一》記載北宋仁宗景祐二年(1035)皇帝詔:“廣南民家毋得置博刀,犯者並鍛人並以私有禁兵律論。”先是,嶺南為盜者多持博刀,杖罪輕,不能禁,轉運使以為言,故著是令。
醉翁談錄
朴刀出現於宋代,到了清末前後,才被廣泛使用。其起源的原因,有人認為是當時民間不許保存長兵器,於是有人把大刀改為短把的朴刀,戰鬥時再在加柄。宋代禁止民間擁有兵器。《宋會要輯稿》中說,“著褲刀”,即掛在褲子上的刀,因為人們日常需要使用而不能禁止,於是朴刀得以成為唯一的合法民間武器。
宋代手刀
朴刀還有一個別名,叫做“太平刀”。這是由於在清末年間,太平天國的士兵都使用朴刀而得名的。然而,當時的太平天國軍不只是使用著這些傳統而古老的兵器,在火器裝備方面,也勝於清朝正規軍。
朴刀(朴音坡)也寫成博刀、潑刀、或鈸刀 (繁體不可寫作朴刀),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冷兵器。是一種長而寬的鋼刀,可以裝在木柄上成為比一般大刀還要長的長兵器,也可以卸下來單獨作為一種短兵器。在小說《水滸傳》中,宋代的“盧俊義取出朴刀,裝在桿棒上,三個丫兒扣牢了,趕著車子,奔梁山泊路上來。”
朴刀全長約一米二至一米五,其刀刃比大刀長,大約佔總長度的一半,可劈、刺、砍,招數繁多。武術諺語說:“單刀看手,雙刀看走,大刀看定手。”演練朴刀時刀如猛虎,刀背、刀刃分明,使用任何招數,都要住把定手。由於朴刀用途廣泛,是闖蕩江湖的人常用的兵器。
太平刀
《警世通言》中多處寫到強盜與俠盜皆使用朴刀。萬秀娘等被苗忠等三個強盜搶劫前這樣寫道:
大官人(指苗忠)聽得說,三人把三條朴刀,叫:“鐵僧隨我來。”去五裡頭林子前等候。寫到具有俠義心腸的窮人尹宗,為了奉養老母到一個莊主去竊取財物,不料遇到萬秀娘自殺,便仗義救了她。尹宗使的也是朴刀。忽然黑地里隱隱見假山子背後一個大漢,手裡把著一條朴刀,走出來指著萬秀娘道……
在記錄宋代“說話”技藝和“說話”資料的專書《醉翁談錄》中把“說話”按照內容分為八類:靈怪、煙粉、傳奇、公案、朴刀、桿棒、神仙、妖術等。撲刀類中收錄了十一個名目,我們可以確知其故事內容的僅有三四個,如《十條龍》、 《陶鐵僧》就是上面引的《萬秀娘報仇山亭兒》;《青面獸》是楊志賣刀的故事,我們從《大宋宣和遺事》中可以得知其梗概,也與殺人造反有關; 《李從吉》又名《徐京落草》。《水滸傳》第七十八回寫高俅帶領十節度圍剿梁山, “十節度使”中有“徐京、楊溫、李從吉”。又說,這十節度使“舊日都是綠林叢中出身,後來受了招安,直做到許大官職”。徐京“幼年遊歷江湖,使槍賣葯”是個純粹的遊民。遊民落草成為強人,後來又受招安,這是“朴刀”類“說話”的典型情節。有的我們僅據題目雖然難以推測其故事內容,如“大頭虎”“李鐵鈴”“賴五郎”“聖人虎”“王沙馬海”“燕四馬八”之類,但從這些人名或綽號看,他們可能不是安分守己之輩。唯獨“楊令公”一篇,胡士瑩先生認為是寫楊家將老令公楊業故事的,恐不確。如果真是寫楊業的,或許在楊業在“弱冠事劉崇”之前也有過一段造反落草的經歷,或許站在宋繼後周的正統立場上把劉崇的“北漢”小朝廷看作武裝叛亂集團,因此,把楊業少年時那段臣事北漢的經歷看作從逆。總之,絕不會是寫楊業抗遼事迹的,因為這類故事是屬於“士馬金鼓”系統的。朴刀在早期通俗小說中成為強人遊民和俠盜悍匪的意象;“朴刀”類的“說話”則以講述他們的冒險生涯與傳奇般的經歷。他們往往出入綠林山寨,如同北宋綠林豪傑王寂所為,“相與割牲祭神,結為友。出入數百,椎牛、椎豕,掠墓、劫民、燒市,取富貴屋財,民拱手垂頭,莫敢出氣。白晝殺人,官吏引避;視州縣若無有,觀詔條如等閑”(《青瑣高議·王寂傳》)。處於社會最底層的遊民們喜歡這類故事,因為只有在這類故事中,他們的意志才能得以自由伸張,也使其他一些不能“舉動自專由”的人們獲得一次發泄的機會。
在元曲中也有這樣的例子元初李文蔚的《燕青博魚》第四折的《離亭筵歇指煞》有幾句描寫燕青引以為驕傲的梁山強人的妝束:還了俺這石榴色茜紅巾,柳葉 切烏油甲,荷葉樣煙氈帽,百鍊鋼打就的長朴刀,五色絨刺下的香綿襖。從燕青這段頗具自豪感的唱詞中可以想象紅頭巾、烏油甲、荷葉帽、五色綿襖、長朴刀大約就是敢於樹立旗幟起來造反的草莽英雄的典型服飾(元末造反的農民也著紅巾、南戲《拜月亭》中第九出“綠林寄跡”,山上草寇靜山大王戴上金盔頭痛,說還是戴“這紅帽兒安穩”)。朴刀是這些草莽人物護身和向社會抗爭與進攻的武器。不僅在元雜劇中如此,《水滸傳》則更是這樣。真假強人,浪跡江湖的遊民,腰間所佩無不是朴刀。據此我們可以推斷起碼在江湖藝人眼中“朴刀”已經成為強悍的、帶有武器的遊民的意象。
朴刀是查拳套路中的器械套路的一種,本套路的特點為:動作緊湊,姿勢舒展,動速靜定,節奏鮮明,勁力順達。套路中運用了劈、跺、掃、砌、絞等動作,身法靈活,變化無窮,便於廣大武術愛好者學習。
朴刀一至六級的基礎值和最高上升分別為:
攻擊44(32-35-38-41-44-47)
破壞39(27-30-33-36-39-42)
防禦31(31-34-37-40-43-46)
體力170(25-28-31-34-37-40)
無雙155(9-12-15-18-21-24)
移動125
跳躍150
盾:15/17 , 15/17 附帶剛體
碎:15/15 , 15/15
陣:12/12
突:3/5
衛:15 更新后發動加快,但仍然偽
徠霸:5 , 5,(13,10,10)真連,括弧里為追加,前兩下有屬性,13無屬性,10,10 都帶屬性
C2:17
C3:10:10
C4:13
C5:12 更新為真連,可接JC+無雙
JC:10:10*5:12
D:16
JA:8
1方:8
2方:8
3方:10
4方:12/12
5方:17/17
6方:20/20
7方:10
8方:12
9方:17
無雙/真無:15,15
無雙最後一式:15,20
真無最後一式:15,15,8,20
朴刀的強化位比較靠後,攻防分別在五和六號位,這使它在小地圖對抗中不能盡致發揮。不過,在大地圖中,強化后的朴刀所擁有的強大的攻擊力與防禦力,絕對是敵人的惡夢。
1無雙,2體力,3破壞,4副將,5攻擊,6防禦,7連擊
在《真三國無雙OL》中,朴刀的流行刻印主要有一突和一盾。兩種刻印決定了不同的使用方法,仁智相見,各有不同。刻印六主要為一衛和一霸,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