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人橋

位於山東省泰山的景觀景點

仙人橋,位於山東省泰山瞻魯台下,在愛身崖西側,是岱頂的重要景點之一。兩崖中間有三塊滾石銜接抵撐而搭成橋狀的形態,可謂大自然巧斧神功。橋是東西方向的,長約5米,三塊巨石呈長方形,大小約2~3立方米。與深溪相連,其形狀如橋,名為仙人橋。

簡介


仙人橋在愛身崖西側。兩崖對峙,下臨深澗,中有三石銜接抵撐而成橋狀。橋南是望海石,巨石坦豁如鳥伏卧,石側各有一小水槽,每逢雨後,水順槽而流,如鳥之兩翼。明人林古度書刻“雙流翼注”,袁洪愈大書“望海”。望海石西南為遙觀洞,俗稱昭真庫,高深幽曠。又南石壁陡峭,為蛻仙岩;又有王老石屋,相傳古有王老在此學道得名。稍東為滌慮谷,水西南流,中有獨秀峰,俗稱石筍。
仙人橋
仙人橋

來歷


在岱頂瞻魯台的西側,是有名的仙人橋,它是岱頂的重要景點之一。該橋呈近東西方向,橫架在兩個峭壁之間,長約5米,由三塊巨石巧接而成。相互銜接抵撐的三塊巨石,略呈長方形,大小約2~3立方米。橋下為一深澗,南側面臨千丈深淵,地勢十分險要,集險、奇、峻為一體,令人望而生畏。明人有詩讚曰:“三石兩崖斷若連,空濛似結翠微煙。猿探雁過應回步,始信危橋只渡仙。”
三石巧接成橋,既非天仙的壘砌,又非出自建築師或能工巧匠之手,而是大自然的傑作。仙人橋東西兩側絕壁的岩石是一種古老的侵入岩,名為斑狀二長花崗岩,它成為該橋的天然頭堡,而構成橋身主體的三塊巨石,中間的一塊是一種長英質的脈岩,其旁側的兩塊都是斑狀二長花崗岩。那麼三塊巨石又是如何巧接成橋的呢?在岱頂廣泛出露的斑狀二長花崗岩,呈淺肉紅色,具片麻狀構造,斑狀結構,主要地礦物成分有斜長石、石英、微斜長石和黑雲母等,其中肉紅色的微斜長石成斑晶出現,一般大於1厘米,分佈比較均勻。在斑狀二長花崗岩中,常發育有大小不等的長英質岩脈,其成分主要是石英和長石。此外,在該岩石中還常含有斜長角閃岩的條帶。岱頂上的岩石,因受構造應力的破壞,裂隙比較發育,其中最發育而數量最多的是水平的和直立的兩組裂隙,把斑狀二長花崗岩切割成大小不等、形狀不一的塊體,尤其是近於直立的這組裂隙,常把岩石切割成薄板狀,形成陡峭的絕壁。
仙人橋
仙人橋
仙人橋未形成之前,該處的斑狀二長花崗岩中含有一條近南北向延伸的寬約5米的泰山仙人橋斜長角閃岩條帶,而在這個斜長角閃岩條帶中又夾了一條形態不夠規則寬度不一的長英質岩脈。斑狀二長花崗岩因其主要礦物成分是長石和長英,質地比較緻密和堅硬,抗風化耐剝蝕。斜長角閃岩的主要礦物成分是角閃石及少量斜長石,其中的角閃石是一種暗色的鐵鎂硅酸鹽礦物,性質不夠穩定,在物理和化學風化作用下,極易發生水解而遭受破壞,生成一些鐵的氫氧化物的粘土物質,最後被流水搬走,致使斜長角閃岩遭受到徹底破壞而土崩瓦解。斜長角閃岩中所夾的長質岩脈,因其礦物成分基本上都是硬度比較大和性質穩定的長石石英,抗風化能力強,不易風化瓦解。在長期的外力風化剝蝕和搬運過程中,由於岩性不同,抗風化破壞能力大小的差異,斑狀二長花崗岩中的斜長角閃岩首先被風化破壞,而斑狀二長花崗岩和長英質岩脈難於風化破壞,結果兩側被水平裂隙和直立裂隙分割的斑狀二長花崗岩處於臨空狀態,一旦發生重力不穩就會從兩邊向中間倒塌,滾落下來的兩塊斑狀二長花崗岩的岩塊恰好被殘存下來的長英質岩脈中的一個岩塊所支撐,形成了三石銜接支撐的勢態,而其下面的斜長角閃岩不斷被風化剝蝕,其風化破碎的碎屑又不斷地被流水所搬走,並且邊搬運邊下切,日久天長,便在橋的下面掏空出一條5米深的深澗,巧接在一起的三塊巨石和兩側峭壁互相頂拱支撐,處於一種平衡狀態而牢牢地緊靠在一起,從而形成了今日看到的深澗絕壁懸仙橋的奇異景觀。
三石巧接是外力風化剝蝕和重力崩塌共同作用的一種偶然的巧合,自然界中常有這種巧合現象,正是這種偶然巧合塑造了許多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觀異象。當你知道了三石巧接成橋的由來之後,不僅為仙人橋奇妙的景觀所陶醉,而且也定會為大自然這種神奇造化讚嘆不已。

傳說


在碧霞祠東南,有兩崖陡立,相隔丈許,澗深數丈,非正午不見日月,兩崖之間三石相連,懸於半空,風吹欲傾,純屬造化之奇巧,非神仙不能過,故名“仙人橋”。不過,現在有許多年輕人,攀上攀下,留影於此,已不再是“非飛仙不能度了”。
仙人橋
仙人橋
相傳,呂洞賓因三戲白牡丹觸怒了玉皇大帝,某日午時三刻就要斬首,呂洞濱整天消遙自在,這樣了此一生,他怎能善罷甘休?便想盡千方百計躲過這一關。呂洞賓想來想去,想到了梁灝身上,梁灝是文曲星上凡,考場上屢試不第,今年八十二還不曾中得半個秀才,他那尺把粗的筆管,從來不被人注意,倒是個藏身的好地方,於是,呂洞賓便急急忙忙奔梁灝。呂洞賓找到梁灝,說明來意,向梁灝說道:“求老兄救我一命,他日,我保你科場高中。”梁灝見是散仙呂洞賓,便開口問道:“如何相救?”呂洞賓說“倒也不難,到了那天,不管是風狂雷緊,還是鬼哭狼嚎,你只管把緊筆管不停地寫,千萬不要鬆手。否則,今生今世就再也不能相見了。”梁灝聽說不過如此,便欣然應諾。是日,和風麗日,哪裡有什麼風呀雷的,梁灝以為呂洞賓又耍什麼鬼把戲騙人,誰知不一會,天空滾雲翻墨,狂風大作,地動山,電閃雷鳴,彷彿就要天崩地裂,梁灝謹記呂洞濱之言,緊握筆管大書特書。午時三刻已過,梁灝還在大書不止,只聽背後有人言曰,謝梁兄救命之恩,容當后報。梁灝抬頭,才發現窗外已風住雷止,麗日當空了,呂洞賓見他洋洋洒洒寫了幾十頁,忙道:“憑梁兄這般才華,明年我保你中頭名狀元。”說完便飄然而去。第二年,梁灝半信半疑地進京趕考,果然中了頭名狀元。皇帝見他年事已高便賜給他許多金銀財物,讓他衣錦還鄉了。梁灝有言在先,如果今生中得頭名狀元,就給碧霞元君親自掛袍進香。這天梁灝在山頂還完願,聽到遠處好像有人叫,忙上前施禮,問道“先師為何端坐在此”。呂洞賓道“我已在此等你多時了,你已功成名就,想攜你離開這裡,以報答你的救命之恩。”“我乃凡夫俗子,怎能隨你前往?”“只要你跟我從橋上走過就行了。”梁灝若大一把年紀,怎能爬得上這懸崖峭壁,再說就是爬上去,還不摔到谷底碎屍萬段,便婉言辭謝了。無奈,呂洞賓只好一人從橋上飛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