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5條詞條名為昌邑的結果 展開

昌邑

西漢時期封國

昌邑國,西漢時期封國,都城昌邑。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144年),封劉定為山陽王,分梁地置山陽國,治昌邑(今山東省巨野縣城南昌邑村)。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封其子劉髆(bó)為昌邑王

歷史上昌邑國經濟昌盛,秦漢時期為中原軍事重地,人才輩出,昌邑王劉賀,即漢廢帝,西漢第九位皇帝。漢宣帝皇后許平君,是漢宣帝第一位皇后,其子劉奭是西漢第十一位皇帝。西漢名儒楊震辭金的故事就是發生在昌邑。

昌邑故城已經發掘。1992年,昌邑故城遺址被公布為山東省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為邑,秦時設昌邑縣,屬東郡。漢高祖六年,封昌邑人彭越梁王,都定陶,昌邑屬梁國。
漢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分梁地,置山陽國,封梁孝王之子劉定為王,昌邑城成為山陽國都城。
漢武帝建元五年(公元前136年),改山陽國為山陽郡。天漢四年(公元前97年),改山陽郡為昌邑國,封期子劉髆為昌邑王。劉髆在位十一年,死後其子劉賀繼,是為第二代昌邑王。
公元前74年,漢昭帝駕崩,因無子嗣,昌邑王劉賀被征為帝,僅在位僅27天,因昏庸淫亂,被大將軍霍光所廢,霍光親送劉賀回昌邑,仍為昌邑王。其後劉賀被貶為海昏侯
漢宣帝本始元年(公元前73年),改昌邑國為山陽郡。

昌邑故城


1980年、1982年,菏澤地區文物工作隊對該城址進行了兩次調查勘探,探清古在平面略呈方形,檔城牆長1215米,西城牆長1377米,北城牆長1585米,南城牆長1720米。城牆分段板築,土質為摻有石灰的粘性黑土,夯層9、10、11厘米不等。《山東通志》載:此城“縱橫皆六里”,“外城周長三十餘里”。城址上現有前昌邑、后昌邑、侯花園、城角劉四個村莊,範圍內發現大量漢代遺物和少量的戰國遺物,有瓦,小鼻罐,淺盤細柄豆,壺,銅鏃,鐵柱,弩機,陶井圈等。還發現了石磨,石槽房屋基址,釀造窯址。另有部分唐、宋、金、元時期的遺物如:鐵釜、研究碗、盤等。大量的文化遺存,為我們研究古昌邑的歷史與興衰提供了可靠的實物資料。

歷史輝煌


昌邑王劉賀
昌邑王劉賀
昌邑自古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秦二世二年的"楚漢之戰";漢景帝三年的"七國之亂"平叛之戰等都曾發生在這裡。昌邑又是藏龍卧虎之地,孕育出許多曠世梟雄。西漢初,梁王彭越從這裡揭竿;東漢末,費亭侯曹操任兗州牧於此。戰國至魏晉,是昌邑的鼎盛時期。當時,這一帶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冶造貿易中心。西漢時,昌邑城內已有了自己的冶鐵業和專門管理冶鐵的鐵官,是當時全國49處從事鐵器生產的官辦工業之一。據《漢書》記載,當時昌邑從事冶鐵生產的工役就有280人。從繁榮昌盛逐漸走向衰落。迨至元末,黃河幾次決口,厚厚的泥沙把這座古城湮沒在黃土之下,僅留下城廓殘垣隱約可現。
據《巨野縣誌》記載,明清時期,每當陰雨天,人們仍然隱隱約約看到城闕形,這就是著名的野古八景之一的"昌邑煙雨"。後人作憶秦娥"昌邑懷古"贊日:煙雨歇,漠漠故城雄關堞。雄關堞,殘陽晚照,漢家陵闕。楚漢交兵流碧血,酈商衝鋒泣壯烈。泣壯烈,彭王略地,千古英傑。
昌邑[西漢時期封國]
昌邑[西漢時期封國]
昌邑古城處在一個盛產五穀的富庶地區的中心,因此就成了當時的經濟都會。北方的牛馬牲畜,南方的絲茶竹器,東方的魚鹽海產,西方的皮革紋族,都可以在昌邑買到,商業貿易發達,全國各地的特產都齊聚此地,形成了貿易特資集聚地。
從1977年出土的1056件文物的禹梁山漢墓隨葬物品中可以看出,當時昌邑不僅桑麻遍野,盛產五穀,而且有了比較先進的冶鐵工廠。據查證,古城內外,地上地下的丈物古迹極為豐富,除已在禹梁山發掘了漢昌邑王劉骨尊之墓外,還有梁王彭越墓、漢荊州刺史李剛墓、漢御史大夫卜式墓、西侯樓文化遺址、兗州刺史楊叔恭碑等。東漢時,城內建有一佛塔,名昌邑塔,為全國少有的古塔之一。由於以後幾次大的黃河決口,這座雄偉的古城便長眠於地下了,但每遇陰雨煙霧天,人們仍然隱隱約約可以看到這座古城的城門、城垛、垣牆、宮殿,這就是著名的巨野八景之一一“昌城煙雨”。
昌邑還是東漢名儒楊震辭金之所。清代,在昌邑立了楊震辭金碑,碑陽刻“楊震卻金處”五個大字,碑陰刻有楊震的生平和政績。西漢、東漢、三國、兩晉、隋唐均在此建都設郡,一度成為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的交流中心。

西漢封王


劉髆

第一代昌邑王劉髆,乃漢武帝劉徹與孝武李皇后[李夫人]所生之子,是漢武帝第五子、大將軍李廣利的外甥。劉髆於公元前97年受封為“昌邑王”,建都昌邑。劉髆死後,謚號為“哀王”,史稱“昌邑哀王”。

劉賀

第二代昌邑王劉賀,劉髆在王位10年去世,於公元前87年,他的兒子劉賀承嗣王位,為第二任昌邑王。公元前74年,昌邑王劉賀即漢朝皇帝位,是為漢廢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