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鄉

雲南永平縣轄鄉

龍門鄉位於永平縣北部。面積297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2006年),有漢、彝、白、苗、僳僳、回等9個民族。轄官上、石家、龍門、光映、大龍午、大坪坦、李子樹7個行政村,107個村民小組。鄉政府駐官上村迤羊街,距縣城5千米。地處銀江河上游,森林、水利、煤炭資源豐富,是永平縣三大林業鄉鎮之一。滇緬公路縱貫鄉境。景點有龍潭箐。

2021年,永平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門鄉人口為10211人。

地理環境


永平縣龍門鄉位於永平縣北部,鄉人民政府駐地官上村委會距縣城10公里。因境內有一著名的龍潭箐而得“龍門”之稱。轄區東與本縣北斗鄉接壤,西南與博南鎮為鄰,北與雲龍縣山水相連,老滇緬公路穿鄉而過,國土面積297.4平方公里。全境地形呈長方形,北高南低,山多壩少,平均海拔2230米,其中,最高海拔龍門村老基地2786米,最低海拔石家村燕子河1674米,境內有豐富的煤炭、銅礦等礦藏資源。

人口民族


1997年,面積297.4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官上、李樹、龍門、大平坦、光映、石家村、大龍午等7個行政村。2005年末,面積297.4平方千米,人口12065人,其中農業人口11376人;漢族9070人,白族1192人,回族939人,彝族662人,僳僳族131人,苗族40人。
永平縣龍門鄉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典型山區鄉,全鄉轄7個村民委員會107個村民小組。2005年末,全鄉總戶數3226戶,其中,農業戶數2739戶,總人口12065人,農業人口11376人,佔總人口數的94.29%,人口密度41人/平方公里,人口出生率11.99‰,死亡率6.16‰,自然增長率5.8‰;境內居住著漢、彝、白、苗、僳僳、回等九個民族,漢族9070人,佔總人口75.17%,少數民族人口2995人,佔總人口的24.83%,其中,白族1192人,回族939人,彝族662人,僳僳族131人,苗族40人;全鄉實有耕地12560畝,其中,水田7004畝,旱地5556畝),人均佔有耕地1.1畝。
2021年,永平縣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龍門鄉人口為10211人。

經濟


2005年末,全鄉農村經濟總收入490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73元;全年糧食總產量628.2萬公斤,人均生產糧食552公斤;大牲畜年末存欄9860頭,出欄2769頭;種植亞麻1200畝;種植蠶桑865畝;發展生態茶3500畝;種植泡核桃75000多畝;泡核桃年產量達4200百公斤,白木瓜年產量達2800百公斤,花椒年產量達141百公斤。泡核桃、白木瓜、花椒、生態茶、蠶桑已逐漸成為龍門廣大農民群眾增收致富的主導產業。
龍門鄉
龍門鄉

歷史沿革


1949年5月,雲和解放,龍門鄉仍沿舊制,稱龍門鄉公所,駐地湯後門村,屬城關區;
1950年5月,龍門鄉人民政府建立;
1956年7月,瑞灘鄉併入、改稱龍門鄉人民委員會;
1958年11月,人民公社化,大源鄉併入,稱龍門大隊(管理區),屬雲和人民公社;
1959年2月,大源大隊從中分出;
1961年10月,改鄉級建社,稱龍門公社管委會;
1968年12月,龍門公社革委會成立;
1980年11月,革委會撤銷,復稱龍門公社管委會;
1984年6月,召開人代會,復稱龍門鄉人民政府;
1992年6月,龍門鄉撤銷,併入緊水灘鎮。

行政區劃


中共龍門鄉黨委是全鄉的政治核心,龍門鄉人民政府是地方一級政權機關。主要職責是貫徹執行上級黨委政府的路線方針政策、法令法規,領導全鄉人民開展政治、經濟、文化、衛生等各方面的活動。
該鄉下轄:龍門、龍渡、梓坊、瑞灘、飯甑礱、梅山、外洋、田坑等行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