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門鄉

安徽黃山市黃山區龍門鄉

龍門鄉隸屬黃山市黃山區,座落在世界著名的黃山北麓,區域面積114平方千米,東與新明鄉接壤、南距黃山北大門26公里、西與新華鄉相依、北與涇縣桃花潭毗鄰。

“龍門”名稱由來是在老龍門的入口處,左右兩邊聳立著兩座高山,左邊山叫豎山,右邊的山叫前山。兩山對峙,形狀似像“龍門”。后村莊人口繁衍,遂作地名之用。

2014年來,龍門鄉曾先後榮獲“安徽省優秀旅遊鄉鎮”和“安徽省生態鄉”榮譽稱號。龍門鄉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素有“龍門十大美景”之傳紀。

建置沿革


據《涇縣誌》載:唐天寶四年(745年)“割涇縣十四鄉置太平縣”。
天寶十一年(752年)析涇西南部分地域復置太平縣”。部分地域是指龍門三鄉,這是歷史上俗稱的“割涇補太”。
明萬曆八年(1580年),《太平縣誌》載有龍門鄉幾千年來鄉名未改。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縣劃分龍門等5個自治區,並設置區公所;后實行鄉保簡化,改龍堯鄉。
民國時期,國民黨龍門鄉長鬍伯衡為昭示他的家鄉人傑地靈故取故居堯村的“堯”字,和龍門的“龍”字,組成“龍堯”鄉,沿用10多年,直到建國后才恢復“龍門”原名。
1948年9月,建立龍門鄉人民政府,駐地竹元坦。1949年5月龍門鄉人民政府改組重建,駐地龍門街。
1950年2月,撤鄉建鎮。
1951年,設三龍鄉(新明、龍門)、龍堯鄉(龍門、堯村)。
2006年,龍門鄉下轄冬建村、慶春村、俞春村、東坑村、輪渡村、入翠村、復興村、麻川村8個行政村。
2014年,龍門鄉下轄秀湖村、輪渡村、麻川村、龍門村、龍源村5個行政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龍門鄉在黃山北麓,位於東徑118.07’、北緯30.37′。距黃山區城區僅8公里,地處太平湖南岸,屬核心景區C區。西距佛教聖地九華山僅70公里,北與涇縣桃花潭山水相依。區域面積114平方千米。

氣候

龍門鄉屬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小氣候特點顯著。年平均氣溫為15.4℃,最熱月(7月)平均氣溫27.4℃,最冷月(1月)平均氣溫2.8℃,無霜期達210-230天。

地質地貌

龍門處於揚子江地台下揚子內次級單元沿江斷褶帶、黃山九華山褶帶和皖南陷褶斷帶地過渡地帶,它們以江南深斷裂為界。地質是黃山太平岩體與九華山岩體交匯處,地層發育於中元古界、上元古界、下古生界、上古生界、中生界和新生界。有白雲岩、炭質頁岩、泥岩、硅質頁岩組成,含微古植物化石,厚度不同,變化於100-400米之間。下古元生界露面最廣,主要由硅質頁岩、炭質頁岩、硅炭質頁泥岩、白泥質灰岩、白雲質岩、質灰岩組成,總厚度1000-6500米之間。上古生界主要在輪渡一帶為主,呈孤島狀出露,由細粒石、英砂岩、砂頁岩、白雲岩、灰岩、硅質岩和含煤碎悄岩組成,厚度在300-1600米之間。境內地貌屬皖南山區中部的高中山和山間盆谷區,地勢南高北低,最高的東坑境內的獅形山,海拔在800米以上。

土壤

龍門鄉境內土壤自南向北分佈特點為:山地黃棕壤一山地黃壤一黃紅壤一山地黃棕壤。南部的冬建、慶春、俞春、東坑屬以上山地黃棕壤為主的土區。中部輪渡、平壟、陳家屬於黃紅壤為主的土區;燕嶺、朱家嶗則以山地黃棕壤和粗骨土、石灰岩質為主的土區;北部入翠、東部、復興、麻川屬於山地黃棕壤為主的土區。

自然資源


土地資源

2014年,土地總面積114平方公里,其中太平湖水域面積33平方公里;山場面積占土地面積的71%,森林覆蓋率達97.2%。

植物資源

山野菜
龍門鄉盛產豐富的山野菜,境內有2萬多畝毛竹,年產冬筍達10萬公斤,暢銷市場。還盛產野生香菇、木耳、蕨菜、薺菜、苦葉菜珍珠菜馬蘭頭等山野菜。
中藥材
境內地處深山區,原生自然植被十分豐富,其中一類藥材有杜仲厚朴、靈芝等;二類藥材有黃連生地白朮麥冬茯苓、貝母、野菊花、海金砂、金錢草、黃精、半夏等;垂盆草、魚腥草、何首烏、絞股藍等蘊藏量達千噸之多。另外,桂花是龍門鄉的一大特產,每當在金秋時節,境內處處丹桂飄香,自古以來龍門鄉就是產桂之鄉。

人口民族


2000年,龍門鄉總人口5031人,家庭戶戶數為1579戶,男性2706人,女性2325人。
2014年,龍門鄉家庭戶戶數1541戶,共5017人。
龍門鄉境內漢族居多,無其他少數民族。

經濟概況


2007年到2011年五年來,農村經濟總收入從1900萬元增長到5400萬元,年均遞增23%;財政收入從150萬元增長到650萬元,年均遞增34%;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從1350萬元增長到5000萬元,年均遞增30%;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從2505萬元增長到5000萬元,年均遞增25%;農民人均純收入從3315元增長到6100元,年均遞增13%。
財政總收入達到1240萬元,增長12.4%;招商引資到位資金1.2億元,增長12%;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7億元,增長30 %;對上爭取85萬元,超年目標任務21.4 %;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1.1億元,增長14.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579元,增長15%。
龍門鄉產業以茶葉為主,全年茶葉總產值達到5819萬元,成為農民增收的主渠道。2014年共改造生態茶園1000畝,實施茶園病蟲害統防統治800畝,發展林下生態茶園120畝。在茶產業延伸上下功夫,走生態農業發展之路,今年引進的總投資3000萬元的雙仁千畝香榧林基地已種植香榧600畝。

社會事業


醫療衛生

2014年,龍門鄉在醫療衛生與計劃生育方面支出19.33萬元,其中“行政單位醫療”決算4.04萬元,主要用於廳機關及所屬參公預算單位醫療保障方面的支出;“事業單位醫療”決算1.6萬元,主要用於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醫療保障方面的支出; “人口與計劃生育事務”決算13.68萬元,主要用於計生人員經費和日常公用經費支出。

文化事業

2014年1月,黃山區龍門鄉徽文化歷史名人牆建成。旨在弘揚徽文化,利用文化名人推動旅遊發展,建設美好鄉村。歷史名人牆全長29米,每位人物配有肖像和簡介。此外,還有歷史名人,如李白在龍門鄉地區留下的多首詩作。重陽節,龍門鄉向五保老人開展送溫暖放電影活動。

教育事業

不斷提高教育硬體設施建設水平,投資30萬元,完成龍門鄉幼兒園和少年宮改擴建工程,持續兌現中心學校教育教學獎勵資金

交通運輸

龍門鄉境域內有太龍油路、東復公路。於2012年7月開工建設省道322黃山區龍門嶺隧道及接線工程全長超過8公里,全線路基寬8.5米,路面寬7米,共有龍門嶺、沈家灣兩座隧道,大中橋樑7座,總投資達到2.6億元,2014年12月底建成通車。2015年1月25日322省道龍門嶺隧道建成通車,改寫了由黃山城區至龍門鄉需翻越崎嶇的龍門嶺盤山公路的歷史。

基礎建設

龍門村成功列入省級美好鄉村建設示範點,著力推進沈家灣中心村建設,完成投資350萬元。新建龍門新大橋1座,硬化道路長800米,新建東坑猴魁基地機耕路2千米。繼續開展沈家灣村莊環境整治,完成高山自然村河溝治理及道路接線工程、梨樹坑護磅工程,拆除亂搭亂建21處,安裝太陽能路燈15盞。完成梅家中心村村莊建設規劃、產業發展規劃編製以及村莊環境、公共服務設施、基礎設施項目編報,早達里、朱家嶗、八甲、盤龍4個自然村健身廣場建設和村莊環境整治順利推進。

社會保障

2014年,龍門鄉社會保障和就業決算19.35萬元,其中“歸口管理的行政單位離退休”決算10.32萬元,主要用於廳機關和所屬參公管理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支出;“事業單位離退休”決算5.92萬元,主要用於所屬全額撥款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支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98.15%、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率95.8%;為107名獎扶對象、78名擴面對象及1名特扶對象發放獎特扶民生資金13萬餘元。

風景名勝


龍門鄉[安徽黃山市黃山區龍門鄉]
龍門鄉[安徽黃山市黃山區龍門鄉]
洞天灣景區
洞天灣景區位於黃山北麓太平湖畔,有桂林之山、太平湖之水,以及地下溶洞,集山、水、洞三大自然景觀為一體。景區內的景點有芸潭洞,燕崖,月涯灣等。
芸潭洞
龍門鄉[安徽黃山市黃山區龍門鄉]
龍門鄉[安徽黃山市黃山區龍門鄉]
天然溶洞,依山傍水,循環往複,狀如羅盤,風水獨特,暗合陰陽。彷彿大千世界,芸芸眾生,熙來攘往,來此洞天福地,可祈福祿永昌,因而得名。
燕崖石林
燕崖瀕臨月涯灣,這裡奇石林立,惟妙惟肖;懸崖峭壁,裂隙縱橫,八面天奇觀絕無僅有,因燕老鼠(學名蝙蝠)喜築巢棲居而得名。
月涯灣
月涯灣位於風景獨秀的太平湖東北角,湖灣彎轉如月,湖水清澈,湖灣、島嶼交織,泛舟其中,猶如觀山水畫卷,賞心悅目,其樂無窮。
太平湖
龍門鄉[安徽黃山市黃山區龍門鄉]
龍門鄉[安徽黃山市黃山區龍門鄉]
太平湖,原本不是湖,是青弋江的一段。1970年,國家的青弋江涇縣境內建起了安徽省最大的水庫-陳村水庫。庫壩高76.3米、頂寬8米、底寬5 3.5米、壩頂弧長419米,裝機容量15萬千瓦,平均年發電量3.16億度,現已併入華東電網。水庫控制流域面積280平方公里,總庫容量24.7億立方米。因庫區大部分在太平縣(現黃山區)境內,故陳村水庫又名太平湖。
太平湖東西長60公里,南北最寬處約6公里,平均水深40米最深處達70米,湖水總面積88.6平方公里,為杭州西湖的17倍。它是安徽省境內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是皖南山中的一顆燦爛明珠。
太平湖風景優美,兩岸溪山竹海、漁樵人家。被人們稱為“東方日內瓦”、“黃山情侶”、“深藏在萬山叢中一塊尚未雕琢的翡翠”。從陳村水庫南上遊艇游太平湖,第一站是麻川。麻川在中國革命史上有著光榮的一頁,當年新四軍兵工廠、兵站、後方醫院都設在這裡。1938年秋,葉挺、項英和東南局主要負責同志從徽州到雲嶺,1939年春同周恩來同志到雲嶺視察工作,都是途經麻川。唐代大詩人李白來到桃花潭,也是乘舟途經此處的。

名優特產


黃山毛峰是中國十大名茶之一,屬於綠茶。產於安徽省黃山(徽州)一帶,所以又稱徽茶。由清代光緒年間謝裕大茶莊所創製。每年清明穀雨,選摘良種茶樹“黃山種”、“黃山大葉種”等的初展肥壯嫩芽,手工炒制,該茶外形微卷,狀似雀舌,綠中泛黃,銀毫顯露,且帶有金黃色魚葉(俗稱黃金片)。入杯沖泡霧氣結頂,湯色清碧微黃,葉底黃綠有活力,滋味醇甘,香氣如蘭,韻味深長。由於新制茶葉白毫披身,芽尖峰芒,且鮮葉采自黃山高峰,遂將該茶取名為黃山毛峰。
參考百度百科黃山毛峰
太平猴魁
太平猴魁,漢族傳統名茶,中國歷史名茶之一,屬於綠茶類尖茶,產於安徽太平縣(現改為黃山市黃山區)一帶,為尖茶之極品,久享盛名。其外形兩葉抱芽,扁平挺直,自然舒展,白毫隱伏,有“猴魁兩頭尖,不散不翹不卷邊”的美名。茶葉中所含的化學成分達500多種,具有抗菌、抑菌作用、減肥作用、防齲齒、抑制癌細胞等功效。清咸豐(1859),猴魁先祖鄭守慶就在麻川河畔的山中開出一塊茶園,生產出扁平挺直、鮮爽味醇且散發出陣陣蘭花香味的“尖茶”,冠名“太平尖茶”。現在,猴魁茶界普遍認為“太平尖茶”是太平猴魁的前身。2004年,在國際茶博會上獲得“綠茶茶王”稱號。
參考百度百科太平猴魁

歷史名人


左少卿
左少卿是隋初雲南大理廷尉,有勇有謀,治理有方,深受雲南百姓擁戴,並教子有方,得朝廷器重,加封加祿,為官清正,以年高德重為雲南人民所尊敬,后遷龍門左家宕。
胡慶道
胡慶道是清朝人,復興村人,清末進士,留學日本,畢業於東京大學政治系,回國后入翰林院,主管外事,因其學識淵博,精通外語,為朝廷在外交來往作出卓越的貢獻。
左匡政
隋開皇十五年(596年)出身於入翠戴家(左家宕,唐初屬涇縣),時因社會動亂,被地方推為總管,率眾保障鄉里。后歸唐,歷任猷州刺史,號上柱國(二品)被賜戴國公。他得皖南江氏始祖漢宰相肖何第二十四裔孫江南節度史江禎輔助。持節總管宣歙兩州諸軍事,後任宣州都督,還曾任四川瀘州都督。唐貞觀十八年(664年)被封進軍副大總管,與薛仁貴同征東伐高麗國(現朝鮮)。在戰鬥中因功顯赫,被朝廷賜為左武候一品大將軍。陣亡時48歲,后葬於村中楓子嶺,因其戰功顯赫,後來鄉民將楓子嶺更名將軍山,以示紀念。左匡政集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於一身,詩作《白龜城》受到詩仙李白的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