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新明鄉的結果 展開

新明鄉

安徽省黃山市下轄鄉

新明鄉隸屬安徽省黃山區,位於涇縣、旌德、黃山三縣交界之地。2010年,新明鄉總面積141平方公里,有林地16.68萬畝,毛竹2.15萬畝,茶園1.5萬畝,水域面積6000畝,香榧林1620畝,森林覆蓋率達91%。截至2017年,共有5600人(2017)。

2011年,新明鄉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510萬元,較去年增長43%;境內主要景點有樵山神仙洞、藍水河漂流等。

2019年7月,新明鄉入選2019年全國農業產業強鎮建設名單。

歷史沿革


鄉境曙光、樵山兩村為邊境區域。歷代管轄時有變動,曙光村在唐朝後至清朝以前,屬太平縣龍門鄉所轄。
唐天寶四年(745年)割涇縣西南十四鄉置太平縣,縣治三門(今鄉境)山南(今仙源鎮北)屬宣城郡
唐、宋時期,鄉境屬桂城,元無考。
宣統二年(1910年)實行地方自治,全縣設11個自治區公所,其中二區設在湘潭葉祠,二區轄鄉境區域。
民國二十八年(1938年),取鄉駐地名,鄉境為浮溪鄉,因駐地小旋即遷至三門,鄉境易名為三龍鄉。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鄉駐地遷至桃林,易名為義正鄉至1949年。
1952年,鄉境轄6個小鄉,“桃河”小鄉即招桃和又河的合稱。
1958年成立管理區也沿用此名“新明”小鄉,其鄉名取其20世紀三四十年代曾任涇、旌、寧、宣、太中心縣委書記和皖南特委書記,並領導過新明人民出生入死奮戰過的李步新、胡明兩位名字中的一個字組合而成,
1958年至1961年,曾單獨建立“五一管理區”直接由三口大公社所轄。
1962年劃歸鄉境,鄉境區劃合併,成立新明人民公社,沿用“新明”小鄉名至今。
1956年,樵山村在中華民國以前均一直歸旌德縣所轄,建國初期劃歸涇縣,劃歸鄉境至今,其中,夾坑村莊於建國前至建國初期屬樵山,成立曙光高級社,夾坑劃歸曙光高級社。
1958年轉為五一管理區,后因建陳村水庫被淹沒搬遷曾·度劃歸樵山。
1959年起,因建陳村水庫,麻川河沿岸很大一部分村落被淹,原黛塢鄉、湘潭鄉自許家坪以上包括銅坑口、芙蓉灘、周潭、隱潭、黛塢嶺等六個自然村的絕大多數村民搬遷到三口鎮的汪家橋村,自江家坦以上的瑤里、丁家、立潭、官祿潭、黃石、黃家灘、上中潭、下中潭、徐河橋、新屋、湘潭等大小12個自然村的絕大多數村民搬遷到三口鎮,單獨成立一個湘潭大隊。隨著移民搬遷,以上村落相關村民的山場,也隨之劃歸三口鎮的汪家橋、湘潭兩個大隊經營管理,麻川河中上游的獅子港、沙河等村落也搬遷后靠或插入他村落戶。以上20個村落,除其中的湘潭、中潭兩村落的部分農戶后靠相應成立兩個村民組外,其餘大部分村落被淹沒,村落均不復存在。
1975年將周坪(又名周潭)從三口公社汪家橋大隊劃出,歸曙光大隊領導。
1979年11月,陳村水庫更名為太平湖,境內的太平湖水域管轄至小河口。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時期,行政區劃基本上沿用清制。
民國八年(1919年),全縣設9鄉,其中桂城鄉轄今鄉境區域。
民國十七年(1928年),全縣劃分為五個自治區,鄉境隸屬二區(設三口)。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當時縣政府規劃將三中,龍密兩個聯保並為一鄉,定名為浮溪鄉,鄉公所設浮溪口(中心點),旋因村落小不適宜,改設三門,即易名為三龍鄉(即今鄉境區域)。
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三龍鄉轄六個保,即龍泉保,又招保,舉密保,三中保、湘潭保,丁黛保。
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鄉公所遷至桃林。改為義正鄉,直至1949年。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全縣改設仙源、秧溪、焦村三個區,今鄉境屬當時太平縣第一區(仙源)的三龍鄉所轄。
1949年9月撤區存鄉鎮,同年12月,廢保甲,分別改稱“村”、“閶”,每個自然村基本上是一個“間999(境內有59個閭,不包括樵山)
1950年2月,撤鄉鎮建區,太平縣設三門等五個區,分轄83個行政村,境內三合、湘潭、新明、葛湖、招桃等11個行政村,均屬三門區。
1950年,樵山劃歸涇縣茂林區。1951年下半年開始,先後建立農業生產互助組。同年,全縣設湘潭等五個茶站,開始由國家統一收購茶葉。
1952年8月,完成划鄉建政工作,又設鄉鎮,太平縣設5個區。其中第五區(三門區)轄黛塢、三合、湘潭、新明、葛湖、桃河(此六鄉即今鄉境)等11個鄉,其中另5個鄉為今龍門鄉所轄。
1953年7月,全縣開展鄉試點,三門區的桃河鄉、葛湖鄉定為試點鄉。
1954年3月,開始建立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全縣定兩村試點,山區定鄉境平坑為試點,原行政單位“閭”取消。
1956年3月,全縣撤區並鄉,太平縣設桃河、湘潭等15個鄉鎮(今鄉境轄當時桃河、湘潭兩鄉區域)。
1956年開始全面走集體化道路。是年3月14日,划涇縣的樵山鄉和桃源鄉的13選區歸太平縣,從此樵山歸屬桃河鄉。
1957年4月4日,成立桃河鄉人民委員會,鄉長為張書貴。同年,湘潭鄉併入桃河鄉,全縣開始整頓成立高級農業合作社。原黛塢鄉改名為曙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區域為黛塢嶺至許家坪。
1958年10月,實行人民公社化。公社下設管理區、生產大隊和生產隊。今鄉境即當時的三口公社桃河管理區。桃河管理區下設三合、樵山、招桃、新明、葛湖等5個生產大隊、54個生產隊。曙光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成立為五一管理區。
1961年6月,調整人民公社規模,大公社划小,同年12月,全縣再次調整為32個人民公社。
1962年10月,原桃河管理區成立為新明人民公社,屬三口區。
1963年起,區公所撤銷,建立區委會,新明人民公社一直延續到1966年1月,均歸三口區委會。
1965年6月,旌德縣興隆公社黃華嶺生產隊與太平縣新明公社浮溪生產隊、包家生產隊接壤,雙方縣、社、隊,在黃華嶺協商,劃定新明公社的龍王山等山場區域。
1968年5月起,新明人民公社改為新明公社革命委員會(一直延續至1982年4月)。
1971年,將豪家園、呂家、夾坑三個生產隊(原鄉境移民搬遷戶),從樵山大隊劃出,單獨成立一個曙光大隊。
1975年,由三口公社汪家橋大隊管轄的周坪生產隊,劃歸新明公社曙光大隊領導。
1979年11月2日,陳村水庫更名為太平湖。
1983年3月,建立鄉黨委、政府,原大隊改為村,建立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公社隨即改稱鄉。
1983年成立黃山市(縣級)新明鄉人民政府,下設葛湖、新明、招桃、三合、樵山、曙光等6個行政村57個村民組。
1984年9月,湯口區轄新明等五個鄉鎮。
1988年3月5日,縣級黃山市更名為黃山區,鄉境建置未作變動。
1992年3月,實行撤區,並鄉,建鎮,鄉境建置未動。
2013年,鄉辦龍王山茶林場改制,由鄉直單位改設為龍王山村民組,劃歸葛湖村。

區域詳情

2006年行政村、村民組情況
行政村村名行政村駐地轄村民小組村民小組個數
葛湖村黃亭鋪西山分水楊柳王義蛟塘安門包家石嶺木廣龍王山10個
招桃村桃林老山內招外招桃林桃新團結荊子嶺沙河半坑口上溝坑11個
新明村浮嶺下外浮張家劉家三村芳村平坑小塊虹橋密溪內浮浮溪浮嶺下密溪口13個
樵山村余家店余項查家汪家湯家丁家前山團龍頭荷花坑余家店9個
三合村西二猴崗猴村湘潭中潭三門灘西一西二甘坑顏家雙坑饒家蘆溪坑12個
曙光村豪家園夾坑周坪豪家園呂家4個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新明鄉地處黃山區東北部,太平湖上游,與涇縣、旌德兩縣毗鄰。新明鄉中心位於北緯30°29′,東經118°25′。全鄉總面積141平方公里。

氣候

鄉境地處安徽省皖南山區,氣候特點: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日照較少,小氣候特點顯著(太平湖沿岸區域尤為顯著)。春季氣溫回暖不穩定,雨水多、光照少;夏季雨熱初期降水集中,易產生洪澇,後期高溫易旱;晚秋降溫顯著,常有夾秋旱,白天氣溫高,早晚涼;冬季干而冷,但凍害較少,屬於亞熱帶氣候。

地質地貌

鄉境屬揚子江地層,江南地層分區的沉積岩層分佈區。主要有3個地質時代的地層:鄉境屬揚子江淮地台江南隆與揚子江台褶帶的過渡區,震旦紀(距今8億年左右)開始,長期處於江南台隆邊緣,為下揚子海所浸沒,至三疊紀中期(距今約2億年)才永久升起為陸地。中生代時由於二次地殼運動,岩漿上升並凝固成岩漿岩體,使原生的沉積岩發生裙皺,境內形成了一系列背斜、向斜、斷裂和節理構造,其中自東北向西南貫穿湯口的斷層經過鄉境.還有一北東向為主的小斷層,為太平岩體外圍及沉積岩區,在鄉境也有分佈。境內群山起伏,為丘陵地貌,鄉境主要以山地河谷為主,人群居住地地形多為群山圍合形成的河谷盆地。地勢東北高、西南低,但河谷地勢呈南高北低,是典型的山區。

自然資源


動物資源

境內動物以南方熱帶動物所佔比重較大,並呈現南北種混雜區系分帶狀況。野生動物分佈依據地形、植被、生態等。據1983年的系統調查資料顯示:魚類43種(分屬7科)、兩棲類20種、爬行類40餘種、鳥類170種(隸屬17目40科),脊椎類300種(其中哺乳類動物70餘種),動物種類資源占安徽省的三分之二以上。
魚類
太平湖蓄水前境內河(主要是麻川I河)魚類據《嘉慶太平縣誌》僅記有鯉、鯽、鰱、鯰、鰻鱺、垂唇、石斑、青、草等魚種。蓄水后形成太平湖,水產業隨之興起,境內魚種達44種。
兩棲類
境內主要有黑斑蛙(俗名青蛙、田雞),竹葉蛙、胸蛙(俗名石鴨、石雞)、蟾蜍、沼蛙、花臭蛙、蠑螈、大鯢(俗稱蛙蛙魚)等,其中大鯢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爬行類
境內常見的有鱉、烏龜、穿山甲、鷹嘴龜、草蜥、蛇蜥、蝮蛇(俗稱土斑蛇)、蘄蛇眼鏡蛇竹葉青、焦尾竹葉青、金環蛇銀環蛇、小白花蛇、烏梢蛇、菜花蛇、中華水蛇、赤練蛇等。
鳥類
境內主要常見的有杜鵑(俗稱布穀鳥)、白鷺、啄木鳥、喜鵲、八哥翠鳥、貓頭鷹、斑鶴、草鶚、鵪鶉、黃腰柳鶯、暗綠綉眼鳥白鸛、白鷳、白頸長尾雉、棕噪鶥、烏鶇、紅嘴相思鳥、蜂鳥、白頭翁等。其中白鸛、白頸長尾雉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白鷳、草鶚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哺乳類
已知的有梅花鹿、彌猴、短尾猴黑麂大靈貓雲豹金錢豹、獐、毛冠麂、蘇門羚黑熊、青羊(野山羊)、黃麂、班狗、豹狗、黃鼠狼、松鼠、華南兔(草兔)、獾(豬獾)、貉(狗獾)、麂鹿(四不象)、水獺、貂、草狐、蝙蝠、刺蝟、野豬、豪豬、豹貓、果子狸、鼬獾等。歷史上還記載有虎(華南虎)。其中梅花鹿、黑麂、雲豹、
金錢豹屬國家一類保護動物,彌猴、短尾猴、穿山甲、大靈貓、小靈貓、獐、毛冠麂、蘇門羚、黑熊、麇鹿、小獺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土地資源

鄉境絕大部分為山地,2005年,林地面積為12260公頃,其中:林地面積9010.81公頃,灌木林面積1070公頃,疏林地面積1137.09公頃,未成林造林面積182公頃,苗木面積1.8公頃,至2006年底,森林覆蓋率達89.8%以上。耕地鄉境耕地面積218公頃,其中:旱地面積111.33公頃,水田面積53.33公頃,望天田面積53.34公頃。茶園560公頃。建設用地含村鎮建設和交通建設用地面積164公頃。未利用土地主要為裸露岩石礫地及田坎等地面積182公頃。

植物資源

境內自然分佈的植物有217科1664種,其中苔蘚類60科240種,蕨類21科110種,裸子植物6科14種.被子植物130科1300種,鄉境山林與黃山毗連,由於氣候垂直變化大,植物分佈帶明顯,大體按喬木,灌木和草本植物三層結構分佈,林木生態系統基本穩定平衡。

礦產資源

樵山村有豐富的石灰石礦,葛湖西山附近地下有煤礦,蘊藏量20.17萬噸,曾開採,2001年全部封閉;葛湖蛟塘有岩金礦,蘊藏量725.62公斤。

人口民族


人口

據1982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鄉境有人口7699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為54.6人(按鄉境141平方公里,人口7697人測算);
據199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鄉境有人口7834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56人(按當年鄉境141平方公里,人口7834人計算);
據2000年人口普查數據顯示:鄉境有人口7842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56人(按當年鄉境141平方公里,7842人測算);
據2005年底鄉人口情況報表數據顯示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約為53人,(按鄉境當年141平方公里,7454人測算);
截至2010年,新明鄉入口5813人,141平方公里測算,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里55.6人。
2017年,全鄉總人口5600人。

民族

新明鄉主要民族有漢族、回族、苗族、侗族

交通


S322省道
S322省道
該鄉交通便利,S322省道“仙三”公路橫貫而過,離城區僅12公里,距黃山只有40公里,是通往蕪湖宣城的最佳捷徑,地理位置日顯優越。

經濟


綜述

2011年,新明鄉全年實現財政收入1510萬元,較去年增長43%;完成社會固定資產投資5500萬元,較去年增長18%;招商引資6260萬元,較去年增長35%;簽約開工項目3個,其中入園項目1個。實現總收入1.57億元,增長20%;對上爭取資金173.5萬元,增長22%;農民人均純收入7500元,增長21%。雙猴公司成功與三聯公司合作聯營;丁藝徽雕實現銷售收入1200萬元。

第一產業

2011年,新明鄉實施茶業發展。推進科學發展,茶葉經濟總量不斷壯大。受早春凍害影響,太平猴魁茶葉年產23萬公斤,與去年持平,極品猴魁價格持續飆升,茶葉總產值達9300萬元,比去年增長15%,茶農實現人均收入7500元。

第二產業

2011年,新明鄉有四家省級太平猴魁名牌產品企業,其中有3家進入園區,茶企業全年完成稅收突破1000萬元,其中猴坑一家達500萬元。按照科學規劃,指導茶企業和茶農新開闢發展太平猴魁基地茶園1200畝,新建標準化茶廠2家,茶葉生產規模得到壯大。外資項目引入,茶產業發展空間擴大。藉助太平猴魁名茶資源,引進茶產業相關項目2個、資金3220萬元。組織茶企業積極參加各類農展會,新明鄉被評為安徽省產業集群專業鎮,茶農科技水平進一步提升。培育茶葉標準化製作示範戶100戶。開展太平猴魁茶季綜合治理,保護核心區茶葉品牌和生態環境。

第三產業

2011年,新明鄉以茶文化帶動生態旅遊,發展鄉村旅遊。舉辦第五屆太平猴魁茶文化旅遊節、太平猴魁開園儀式及“茶王祭”活動,組織參加農家樂廚藝大賽和各類旅遊推薦會,宣傳新明鄉旅遊景點、旅遊資源以及太平猴魁名茶品牌,促進茶產業、茶文化和茶旅遊同步發展。充分挖掘紅色旅遊資源,修繕恢復《黃山報》舊址,適時啟動紅色旅遊開發,打造“藍水河—三門灘—曙光半島—神仙洞”旅遊環線。藍水河、神仙洞旅遊景區全年共接待各類遊客3萬人次,鄉村農家樂接待遊客2.4萬人次。

社會事業


教育

新明中心小學
新明中心小學
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末,除中心小學外,在原有的基礎上又相繼創辦多所初小、高小、完小計41所。1960年桃河管理區辦起了託兒所。中心自小學二十世紀70年代中期創辦幼兒班至今。
1969年秋季,招桃小學開辦附設初中班。1972年秋季,原招桃小學附設初中班與小學分離,成立單設新明初級中學,並由初中附設小學。
1976年春三合、樵山、葛湖等大隊小學開辦附設初中班,到1978年中小學分體。
1995年省財政廳支助樵山老區5萬元辦學校,從2003年秋季開始新明初中逐漸與區三中合併。到2006年秋季,鄉境只剩浮溪和密溪、蛟塘、湘潭四個教學點、中心小學和各村小學共11所。

文化

境內居民素有飲茶習慣,名目繁多,歷史悠久。家家戶戶離不開茶,每天清晨即起,第一件事,清洗茶具,燒水泡一壺或一杯茶。
居民所用茶具,舊時以金屬.(銅、錫)、陶質、瓷質和木竹所製為多,20世紀50年代后,有玻璃、搪瓷、鋁合金、不鏽鋼、塑料、紙質製品,式樣多種,造型各異。一壺或一杯茶。

衛生

新明鄉[安徽省黃山市下轄鄉]
新明鄉[安徽省黃山市下轄鄉]
1958年7月太平縣批複桃河鄉成立農村醫院。當時醫院設在民房裡,設備簡陋,有醫生12人。1964年在桃林建醫院。2006年遷入原鄉政府辦公樓。1960年桃河管理區在內招項德全家辦起了婦產院,后因糧食過關,撤銷。1969年,公社衛生所在新明、葛湖兩大隊利用民房設立一所新明鄉衛生院。

文化古迹


太興古道
太興古道
太興古道
太平至興隆,東西走向,太並古道起點為太平縣城(仙源),途經許家坎,東關亭、麻陂潭、孤棲亭、黃亭鋪、豬婆嶺亭、青山磅燈亭、汪公廟燈亭、龜形庵、湖田磅、庵門紙坊、竹田鋪、過白衣嶺庵亭、經喜來亭、黃瓜鋪(又名黃華鋪、黃花鋪)至旌德縣的興隆、(大李村),全程23公里。
郭銅古道
郭村至涇縣銅山,西南至東北走向,郭銅古道的起點是沙濟佔道上的郭村,終點是涇縣的銅山,全程65公里。
仙洪古道
仙洪古道
仙洪古道
從仙源至旌德洪川,東南至西北走向,仙洪古道起點仙源,途經許家坎,東關亭、麻陂潭過斷絕橋經木蘭、石嶺、洪家灣、蛟塘至旌德南元、祥雲到洪川,全程20公里,古道寬多在l米左右。
仙洪古道建於明朝中葉,具體年代不詳。該古道現存的線路較為完整,路面上的石板多已被拆去,現在古道上的來往行人稀少。

著名景點


樵山神仙洞
神仙洞
神仙洞
神仙洞位於太平湖東岸(黃山區新明鄉樵山村),全長3200米,為石灰岩溶洞。洞呈S形,有南北兩個洞口,分前後中三部份。現已開發100多個景點。
藍水河漂流
藍水河
藍水河
黃山腳下新明鄉境內的藍水河漂流全程6公里,漂流時間90分鐘,沿途河道蜿蜒,水流湍急。兩岸懸崖惟妙惟肖。遠近錯落而居的粉牆黛瓦古村,與自然生態和人文景觀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構成了綠色屏障,是天然漂流河道之一,讓遊人醉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