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仙源鎮的結果 展開

仙源鎮

安徽省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仙源鎮隸屬於安徽黃山市黃山區,地處城區東郊,距黃山區城區6公里,介於北緯30°16’~30°21’,東經118°10’~118°15‘之間。西鄰甘棠鎮,南鄰耿城鎮、三口鎮,東鄰新明鄉,北鄰龍門、新明二鄉。東西長約7.5公里,南北寬約7.3公里,面積44平方公里。鎮人民政府駐仙源城。

2014年,仙源鎮轄四個村和一個社區,共61個村民組,總人口8520人(2017)。

仙源鎮境內有安徽省文物保護單位麟鳳橋、明代建築永濟橋、宋代的板潭石刻、清代古民居樹德堂、方家大屋、周家大屋等文物古迹,是安徽省“兩山一湖”旅遊線上一座歷史文化名鎮。

歷史沿革


仙源鎮[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仙源鎮[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唐天寶四年(745年),始設太平縣,仙源鎮原為太平縣城,宋
元明清設為桂城鄉,沿至民國初年。
民國十七年(1928年),廢鄉設區,區轄行政村,鎮境屬三口區。
民國二十年(1931年),鎮境實行編戶保甲制。延至民國28年設仙源鎮,屬三口區(區公所設仙源)。轄境與今略同。
民國二十八年(1939年),始設仙源鎮。建國初設城廂鎮。
1949年5~9月,太平縣境解放后,設仙源鎮,屬仙源區。
1952年8月,行政村撤銷,設城廂鎮,屬三口區。
1958年人民公社化,撤銷城廂鎮,后以公社稱之,屢有變動。
1963年12月,改設仙源公社。
1965年12月,復設仙源鎮至今。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民國二十九至三十五年(1940~1946),仙源鎮轄復興、民族、民權、民生、和平、履江、麟鳳、水東、信義、四維、峴陽、麻川、五里、麟瑞14保。
民國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1946~1949),仙源鎮轄一保(橫街)、二保(大成)、三保(水東)、四保(城南、麻川)、五保(安仁、城西、峴陽)、六保(五里、麟瑞)。
建國后,1950年2月,撤仙源鎮改設行政村,鎮境分為解放村、和平村、南關村、水東村,屬三口區。
1956年3月,撤區並鄉,城廂鎮轄水關村、麻村村、水東村、城關村、峴陽村、五瑞村、越山村、麟鳳村及居民社區。
1960年6月,成立龍山城鎮人民公社,轄居民大隊、仙源大隊、麻村大隊、水東大隊、越山大隊、葉家大隊、弦瑞大隊、峴村大隊。
1961年12月,設城關人民公社,居民大隊、仙源大隊、麻村大隊、水東大隊。
1965年12月,復設仙源鎮,轄仙源大隊、水東大隊、麻村大隊、居民大隊。1983年4月,恢復村建制,大隊改村或居委會。
1992年11月,撤區並鄉,三口鄉及弦瑞鄉的3個行政村併入,鎮境轄仙源居委會、仙源村、麻村村、水東村、越山村、峴村村、葉家村、湘潭村、汪家橋村、劉聯村、巷裡村、三口村、竹園村、聯中村
1994年9月,復設三口鄉,鎮境轄仙源居委會、仙源村、麻村村、水東村、越山村、峴村村、葉家村。至此,鎮境行政區劃得以穩定。

區劃詳情

2014年,仙源鎮轄龍山、越山、水東、弦歌4個村和1個仙源社區,共61個村民小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仙源鎮位於北緯30°16’~30°21’,東經118°10’~118°15‘之間。鎮境西鄰甘棠鎮,南鄰耿城鎮、三口鎮,東鄰新明鄉,北鄰龍門、新明二鄉。東西長約7.5公里,南北寬約7.3公里,鎮域面積44平方公里。
仙源鎮
仙源鎮

氣候

仙源鎮地處中緯度,屬副熱帶季風溫潤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濕潤溫暖,日照適中,小氣候特點顯著;年平均降雨量1050㎜,無霜期270天,年平均氣溫在15ºC左右。

地質地貌

仙源鎮[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仙源鎮[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鎮境屬楊子江地層區江南分區,為沉積岩分佈區。全境位於太平岩體上。鎮境西南部崗巒起伏,北部與東部邊緣起有低山(高度在海拔500~700米之間),中部為仙源盆地。西南部的丘陵崗地。海拔多在250米以下,山頂多呈渾圓形,坡度平緩,一般在15~40。之間,覆蓋層較厚,植被發育。仙源盆地面積約25平方公里,東南北三面環山,地勢平緩,少有崗巒,呈西高東低走向。

自然資源


林業資源

截至2007年,仙源鎮境林業用地面積21893公頃,佔全鎮土地總面積的498%。其中有林地面積19947公頃,未成林造林地876公頃,宜林荒山荒地107公頃,分別占林業用地面積的911%、4%、49%。全鎮活立木蓄積58052立方米,森林覆蓋率453%。有林地中天然林面積1466.6公頃,主要為闊葉林馬尾松林,佔有林地面積的73.5%。

植物資源

木材類有:杉、松、檀、楓、烏桕等。
竹類有:水竹、苦竹、烏竹、毛竹等。
牧草類主要有竹節草、蓬蒿草、黃背草、知風草、野蕎麥、野芝麻馬蘭頭、薺菜、小青草、野黃豆、辣蓼珍珠菜、蕨、葛、芭茅白茅、絲毛草、兔耳菜等。
水生類主要有水葫蘆水浮萍慈菇、蓮藕、荸薺、菱角、蘆葦、水草等。
食用菌類(含藥用)主要有香菇、木耳、長裙竹蓀馬勃、靈芝、茯苓、竹黃等。
中草藥類有千餘種,常見有黃芪、白芍金銀花百部、望春花、野菊花等。

動物資源

截止2007年,鎮境有金錢豹、野豬、兔、獐、豺狗、獾、刺蝟山雞竹雞、貓頭鷹及魚類、爬行類等200餘種。

礦產資源

截止2007年,仙源主要礦產有無煙煤、鐵礦、硫鐵礦等。

人口民族


人口

1995年仙源全鎮總人口11546人;2000年仙源全鎮總人口11486人;2014年仙源全鎮常住人口12000人,截至2017年人口數為8520人。

民族

仙源鎮境內有漢族、回族、壯族、滿族等民族居住。

交通


鎮境有銅陵至湯口高速公路在境內穿越。民國二十三年(1934年),殷屯公路建成貫穿境內,建國后境內除原殷屯公路不斷加固拓寬成103省道外,還修建成322過境省道。

經濟發展


綜述

2010年,仙源鎮稅收收入達到1070萬元,比2005年增加650萬元,年均增長20.6%;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58億元,比2005年增加1.08億元,年均增長25.9%;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3.08億元,比2005年增加2.7億元,年均增長52.1%;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6510元,比2005年增加2800元,年均增長14.9%。

第一產業

仙源鎮[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仙源鎮[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2012年,仙源鎮已建黃山杜鵑花科技產業園1個400多畝,花卉基地1處50畝,連片大棚蔬菜基地2處600多畝,露地蔬菜基地600畝,規模雞場3個年存欄50000羽,規模養豬場3個年出欄2000頭,特種水產養殖場1個,1000畝油茶基地1處,瓜果種植面積1000畝。基地年產蔬菜100多萬公斤,總產值500多萬元。仙源鎮水稻播種面積9500畝,產量預計達到4700噸。
2014年,經過工商部門註冊的家庭農場有7家,經營面積500多畝,形成年產水稻100多噸、無性系茶苗400多萬株,年養殖湖羊500多隻、生豬1000多頭、蛋雞3萬多隻的能力。
2015年,流轉荒山坡地100畝,用於發展香榧林基地。

第二產業

2014年,仙源鎮擁有耐磨材料、水泥加工、竹木加工、電子電器等工業企業20餘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家),企業從業人員500多人。2010年全鎮完成工業總產值1.73億元,銷售收入1.67億元,工業企業入庫稅金719.2萬元,較2005年年均分別增長44.2%、43.6%和80.6%。

第三產業

2015年,仙源鎮打造文化旅遊與鄉村旅遊,“東園藝棧”旅遊項目。總投資1000餘萬元,下設文藝作品展示區、根雕創藝工廠、古民居、農家餐飲接待區、休閑垂釣區等功能區。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5年,仙源鎮有區第三中學和仙源中心小學等學校。
2015年,仙源鎮有仙源中心小學和中銀仙源小學2所,小學專任教師53人,小學在校學生376人,託兒所、幼兒園3所,圖書館、文化站3所。

文化事業

軒轅車會
軒轅車會
仙源鎮擁有綜合文化站、5個村居文化活動室、8個大型農民文化體育活動廣場及多個小型文化活動廣場,設置了圖書及電子閱覽室、教學培訓室、書畫室、非遺傳承室、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室、多功能活動廳等公共免費開放活動場地。
軒轅車會是黃山腳下先民為紀念中華人文始祖而流傳千年的一項大型民俗活動。2004年仙源鎮政府組織人員,整理恢復了這一歷史文化遺產。軒轅車會參加黃山市第六屆“中國國際民國藝術節”開幕式表演並首演獲獎,2005年春節前夕,在黃山區第一屆民間藝術節表演中又獲特等獎。
軒轅車會這個節目還先後參加了第九屆中國黃山國際旅遊節暨徽文化節黃山區分會場活動、第34屆世界洲際小姐選美大賽活動。2004年春節期間,安徽省電視台專題報道了滾車表演活動盛況,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節目也報道了這一表演活動。在黃山市“中國黃山國際旅遊節”上,大會組委會總導演在《人民日報》撰文,稱讚“軒轅滾車”表演節目,不僅是黃山市黃山區而且也是全國唯一的一種表演形式,是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民間文化活動,是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顆亮麗的明珠。
2006年8月11日,黃山區文體局、電視台和仙源鎮聯合拍攝錄製了“軒轅車會”活動的全過程,正式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
2015年,仙源鎮大型歷史民俗活動—“軒轅車會”亮相乙未清明黃山公祭軒轅黃帝大典活動。

醫療事業

安徽省黃山區仙源鎮衛生院位於仙源鎮老街,收治住院病人155人次,同比2012年增長16%。12月15日,完成業務總收入70.8萬元,其中醫療收入25.8萬元,同比2012年增長15%;藥品收入39萬元。
2015年仙源鎮衛生院等,共開展義診活動5場次,義診350人次,免費發放高血壓、糖尿病葯200餘瓶。

文化


綜述

仙源鎮[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仙源鎮[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仙源鎮存古迹眾多,有省級文保單位的麟鳳橋、有明代建築永濟橋(南門橋)、有始於宋代的板潭石刻、有清代古民居樹德堂、方家大屋、周家大屋等一大批文物古迹。重建非遺傳習基地“車公殿”和省級非遺項目,被安徽省確定為“民間文藝之鄉”的“軒轅車會”民俗表演和群眾文化創藝中心“東園藝棧”。

旅遊


景點

眾樂亭
麟鳳橋北端原有一座”眾樂亭“,宋嘉祐三年(1058年)縣令孫覺建,為當時遊人及文人騷客休息之所,至明代嘉靖年間,將此亭移至城北重興寺前。久廢,遺址尚存。
福泉井
福泉井座落在大北門老倉庫西側,井圈刻有福、祿、壽字樣,年代最久。
七音石
麟鳳橋北端河岸以巨大的青石砌成,以石敲擊其中七塊,會發出清脆悅耳的音樂聲,七種聲音不相同,這就是著名的"七音石"。
古城牆
原太平縣城牆始建於宋紹定間(1228年-1233年),周長共一里二百一十步,高八尺。城牆沿富溪河而築。宋時初建城門有通津、寧遠、承流、宣化四門。明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縣城,至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建成城門五座,分別為南寧國、西弦歌、上東門、下東門、北拱辰。此時,縣城只有城門而無城牆。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加築建牆,高一丈、厚七尺,周八百丈,建有城樓1座、城門5座、大小水關2處。。明萬曆四年(1576年),擴建城牆,基寬一丈二尺,高一丈八尺,厚一丈,上寬八尺,並加築磚環九百多丈。城池坐北朝南,城池之內,青磚黛瓦、高堂大宅、鱗次櫛比,富麗堂皇的廟宇宗祠達三十多座,尤以孔廟、縣署建築宏偉、精美,雕樑畫棟、刻石鏤磚譽冠"寧(國府)屬六邑"。1958年,古城牆全部拆除,牆基建簡易公路,僅城北尚留有一小段城牆,至今已頹廢。
板石詩刻
仙源鎮[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仙源鎮[安徽黃山市黃山區下轄鎮]
麟鳳橋北端河岸,以巨大的青石砌成,從此處拾階而下,有一塊伸入麻川河中的巨大花崗岩石,面積約120平方米,石面平整,可坐百人。板石上留有歷代墨客騷人的詩刻多首,其中有首詩為明嘉靖太平知縣劉元凱所作,詩日;"移杯就溪山,魚鳥來爭酒;呼童分一瓢,化作天邊斗"。詩刻橫直丈余,經歷四百多年的風雨侵襲,至今仍清晰可見。另尚有五首較為完整的詩刻,字體為正楷、隸書兩種。
麟鳳橋
麟鳳橋又名仙源東門橋,位於黃山區城東8公里的仙源鎮東門。1984年被黃山市(原太平縣今黃山區)人民政府列為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代表人物


孫楸
孫楸,南宋紹興至淳熙年間在世。字德操,紹興二十四年(1154年)進士,授安福縣令,隆興中改任績溪縣令,歷池、真二州通判,郢州知府,太平州知府、溫州知府等職,為官以興學,崇文、均稅、省訟著稱。在郢州代民交納荻料等賦稅,受到宋高宗稱讚,謂“天下有恤而辦,不恤而辦,卿所謂恤而辦者也。”。並問公何以生回答說:“廉生公”。又問廉何以生,回答說:“儉生廉”。遂改知太平州。宋孝宗時,移溫州知府,見學宮舊有秦檜祠,馬上下令拆除。朱熹曾稱讚他說:“愛立而教明,古良吏也。”
趙象
趙象,明弘治至嘉靖年間在世。字惟賢,正德十六年(1521年)貢生,授樂陵知縣,後任慶雲知縣。上任僅攜童僕不帶家眷,任中廉明仁愛,多有善舉。因接待章太后梓宮事受到稱讚,上級派人考其政行,到他的住所察看,只見除圖書外竟沒有其它東西,感嘆說:“天下清官有如是”。任滿升桂陽知州,政聲斐然。三年後任滿將升遷,他以年老堅辭。致仕歸里后,縣令劉元凱崇尚他的清節,數次前往請教,他回答說:“秩俸外緇銖皆是贓私”。劉佩服之極。相傳趙象歸里時別無他物,桂陽民眾只好抬了四個石獅子壓船,後代子孫將石獅奉為珍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