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東壩鎮的結果 展開
- 甘肅省酒泉市金塔縣轄鎮
-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轄鎮
- 廣東省雲浮市郁南縣轄鎮
東壩鎮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轄鎮
東壩鎮,四川省南部縣下轄鎮,是四川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南充市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四川省衛生集鎮,南充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平安鄉鎮,安全生產示範鄉鎮。常住人口27847人(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
東壩鎮地處四川盆地東北部,川中丘陵腹地,西紫河中游,中心位置位於北緯31°11′08″,東經106°05′20″。下轄2個居委會,19個行政村,142個村民小組。北接平橋鄉,東靠梅家鄉,東南與河壩鎮接壤,南鄰馬王鄉,西面與大堰鄉和窯場鄉接壤。總面積3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45米,地屬淺丘,森林覆蓋率43%,截止2016年末,共有耕地14359畝。
2019年10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南充市調整高坪區等7縣(市、區)部分鄉鎮(街道)行政區劃的批複(川府民政〔2019〕7號):撤銷梅家鄉和窯場鄉,將其所屬行政區域劃歸東壩鎮管轄,東壩鎮人民政府駐正街102號。
清光緒22年東壩場地圖
明朝嘉靖年間(1522年~1566年)興集,後置崇教鄉。
清宣統二年(1910年)設第五自治區,轄東壩場(今東壩鎮)、河壩場(今河壩鎮)、梅家場(今梅家鄉)、太平橋(今平橋鄉)、李渡場(今鐵佛塘鎮)、馬鞍場(今馬王鄉)、大堰壩(今大堰鄉)、蟠龍場(今窯場鄉)、石龍場(今群龍鄉)。
清宣統三年(1911年)置東壩鎮。
民國元年(1912年)沿清制不變。
民國四年(1915年)全縣改划六區,仍置東壩區。
民國十六年(1927年)設東壩區公所。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馬鞍場併入,設東(壩)馬(鞍)聯保處,屬於第二區(駐新政壩,今新政鎮)。
民國二十九年(1940年)置東壩鄉。
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屬於第四指導區。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東壩鄉轄36保,378甲。
1958年9月成立東壩人民公社
1984年設東壩鎮。
1992年8月,撤銷東壩區人民政府,平橋鄉、梅家鄉併入東壩鎮。
1994年8月,將平橋鄉、梅家鄉劃出東壩鎮。
1996年,恢復東壩區(縣轄區)。
2006年,撤銷東壩區。
2017年東壩鎮衛星地圖
東壩鎮轄2個社區、19個行政村:
譙周路社區 | 正街社區 | 楊家壩村 | 彭家堰村 | 銀家灣村 |
尤家祠村 | 千佛庵村 | 紅山嶺村 | 土橋子村 | 安福寺村 |
圓壩寺村 | 龜山廟村 | 繼龍廟村 | 蓼葉灣村 | 八卦嶺村 |
上乘寺村 | 馬蹄嶺村 | 寨營庵村 | 樓房溝村 | 打鼓山村 |
楊家店村 |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 21736 |
男 | 11158 |
女 | 10578 |
家庭戶戶數 | 6419 |
家庭戶總人口(總) | 21354 |
家庭戶男 | 10908 |
家庭戶女 | 10446 |
0-14歲(總) | 5722 |
0-14歲男 | 3070 |
0-14歲女 | 2652 |
15-64歲(總) | 14434 |
15-64歲男 | 7307 |
15-64歲女 | 7127 |
65歲及以上(總) | 1580 |
65歲及以上男 | 781 |
65歲及以上女 | 799 |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 20967 |
(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
常住人口 | 27847人 |
東壩鎮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海椒、大豆為主,小雜糧以綠豆、豌豆為主。2014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8000萬元,固定資產投資達90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300元。2014年全鎮新建標準化養蠶工廠11處,新栽速生林3000畝,珍稀苗木1000畝,名優柑桔800畝,培育優質葡萄500畝,年出欄生豬6000頭,出欄禽類12萬隻,建高標準良田5000畝,建農村水泥路30公里,培育專業合作社5個。
加快民營企業的發展,加強對民營企業的領導,是加快東壩經濟跨越式發展的關鍵。在制定加快發展民營經濟的若干優惠政策的同時,加強了發展環境的整治,強化了政府的服務職能,形成了以優惠的政策、良好的秩序、優質的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對外開放、廣納賢才、廣聚客商的發展格局。截止2018年,東壩鎮有大型頁岩機磚廠、加氣加油站、三惠食品廠、湖南酒廠、汽車修理廠、大眾超市、興旺複合肥廠、天愛菌業公司、四川青恆農業發展公司、四川川周科技有限公司、南部縣元峰食品有限公司等民營企業七百餘家。全鎮充分利用自身的交通優勢和環境,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事效率,營造良好的環境,增加招商引資實效,將一些有項目、有資金、有技術、有前景、有信譽的企業、單位和個人引進來,進行農業綜合開發。
東壩街道為農業大鎮,自然資源豐富,水陸交通發達。東壩街道水田以種植水稻、油菜、蔬菜為主,旱地以種植油菜、經濟林果、黃豆、山芋、南瓜、玉米、小雜糧等。油菜單產在全中國居首,豆腐乾、拉絲蘿蔔、苦瓜茶等聞名全中國。東壩街道屬丘陵山區,耕地總面積42322畝。全年種植水稻3.8萬畝,油菜4.0萬畝,蔬菜面積為2.58萬畝,主要特色有優質油菜、早園竹、蘑菇、經濟林果、山芋、大豆、南瓜的種植,其中優質油菜在全中方國聞名,是全中國優質油菜基地。東壩街道有鄉鎮企業60家,其中豆腐乾、蘿蔔乾、拉絲蘿蔔、苦瓜茶、茶葉加工等企業,產品供不應求。農業生產不斷發展,規模化、產業化不斷提高,東壩街道農業投入不斷加大,農業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生態條件不斷提高,使農業持續、穩定發展,東壩街道是江蘇省無公害糧油和蔬菜基地。
東壩鎮有佛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四種宗教。佛教早在三國時期就在東壩鎮盛行,其境內的上乘寺就是在那時修建的。道教在明末清初時傳入東壩鎮,原建於東壩鎮的江西萬壽宮每年都會舉行清醮會,東壩鎮境內還擁有道觀——寨營庵。基督教和天主教於清末民初傳入東壩鎮,東壩鎮建有基督教堂——福音堂,經民族宗教事務局和縣政府批准,2003年10月,在東壩鎮設立了天主教活動點,成立活動點管理小組,修建400平米新教堂和一幢生活用房。
上乘寺
東壩鎮福音堂
東壩鎮交通便利,瀠盤公路橫穿其境,成巴高速與蘭渝鐵路在境內交叉穿過,東馬公路、東梅公路、東大公路在這裡交匯。東壩鎮實現了村村通公路。2015年完成1.7公里、寬36米的東壩譙周景觀大道的土地平整和報批工作;城區也擁有十多條街道,每條街道乾淨整潔。東壩鎮汽車客運站開通了數十條市內、省內和省際路線。
東壩鎮,明嘉靖年間興場,今東壩鎮小學北校區所在地原為禹王宮,是清代所建湖廣會館,今東壩鎮人民政府所在地為清代所建江西會館——江西萬壽宮。建國初,有街道兩條,東端呈平行狀延伸至西端銜接,正街為東壩鎮最古老的街道。建國后30年中無多大發展。1982年至1990年,磚木結構樓房和鋼混結構多層高樓日漸增多,有自來水廠供水管道1600米,2312人飲用自來水,照明、生產、加工完全用電。混凝土街面2000平方米,下水道4200米,農貿市場佔地面積200平方米。1990年建築面積8.1萬平方米。截止2018年,東壩鎮已命名的街道有16條,建成區面積達到2.6平方公里。
東壩鎮建成區街道圖
順南路:起於禹王路與橋北路交叉路口,即老橋處向東延伸至車站轉盤處繼續向南延伸,長約1100米。
橋北路:因位於老橋以北而得名,起於老橋,止於東梅公路起點處,長約460米。
禹王路:位於昔日禹王宮之下,起於老橋處,止於環線路口,長約460米。
牌坊路:起於東壩鎮人民政府處,然後繼續向南延伸,長約450米。
曙光路:起於曙光橋北側,止於車站轉盤處,長約360米。
西興街:起於楊家店河注入西紫河處附近,止於楊家壩廣場口,街道大致與西紫河平行,長約140米。
楊祠街:因街旁有楊家祠而得名,起於楊家壩廣場,延伸至東(壩)大(堰)公路,長約880米。
向陽橋街:起於向陽橋,后環繞楊家壩廣場一周,止於至正街的橋處,長約290米。
河邊街:因位於西紫河邊而得名,起於楊家壩村委會,止於東壩鎮垃圾中轉站,長約390米。
益民街:起於車站轉盤附近,止於向陽橋,長約380米。
市場巷:因位於東壩鎮農貿市場內而得名,起於車站轉盤附近,后在市場內迂迴,止於益民街與正街十字路口附近,長約420米。
河順街:起於老橋旁公廁附近,止於曙光橋口,長約320米。
中學巷:因位於東壩中學前而得名,起於曙光橋旁,止於東壩中學門口,長約60米。
雞市巷:因從前為雞市而得名,位於益民街后,起於益民街與正街十字路口附近,止於東壩派出所附近,長約130米。
環線路:環繞東壩鎮一周,起於銀家灣村村委會附近,止於東壩中學附近,長約4900米。
小學
東壩鎮事業發達,清道光五年(1825年),南部知縣奉札勸諭富戶捐輸,在東壩場設立了義學,由地方老學儒任堂長。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改為初等小學堂。
東壩鎮小學(北校區)2018年航拍
超越小學新校區
中學
1958年4月中旬,東壩區東壩鄉農業中學成立,屬於民辦的半耕半讀的農業職業學校,由東壩鄉(公社)黨委和政府直接領導,規定學生3年畢業,學歷與公辦初中同等,1958年上期佔東壩完小一間教室上課,下期將完小右下側的王爺廟作教室和宿舍。
2018年東壩中學航拍
東壩中學老照片
1958年9月,東壩區初級中學成立,即今東壩中學的前身,於趙家壩的趙家祠堂成立,是南充市重點中學。
2018年東壩鎮
東壩鎮政區圖
楊家壩:原一大隊。以境內楊家壩得名。位於西紫河岸與東壩場相對。
東壩場:集市,三、六、九逢集。西紫河岸有東、西二壩,場居其東,故名。場頭有永利橋。
彭家堰:原二大隊。以駐地彭家堰得名。石堰昔由彭姓所建,今無彭姓,多姓王。
觀音岩:山岩上有觀音庵。
銀家彎:原三大隊。以駐地銀家彎得名。相傳彎內古時鑄過銀錠,故名。
馬家山:此山昔為馬姓產業,今無馬姓,多姓周、王。
尤家祠:原四大隊。以境內尤家祠得名。
金雞彎:相傳從前彎內長棲息錦雞,故名。
趙家灣:原彎內住戶姓趙,今多姓尤。
千佛庵:原五大隊。以境內塑有很多佛像的尼庵得名。
夏家彎:夏姓人戶住彎內。
夏家祠堂:夏姓族人的宗祠。
楊家彎:楊姓族人聚居在此彎。
紅山嶺:原六大隊。以境內有紅廟子的山嶺得名。
村子:土改建村時,常為群眾聚會的地方。
紅廟溝:溝位於紅廟子山下,從此到東壩由西向東一帶,均為平坦山溝,有小溪匯入西紫河。
土橋子:原七大隊。以地土橋子得名。橋頭有土地廟。
竹林彎:彎內竹林茂密,故名。
廟子溝:建國前溝內有一小廟,得名。
范家彎:范姓農家住此。
安福寺:原八大隊。以駐地安福寺得名。昔日里人集資建廟,乞求“安康幸福”。
火燒壩:明末張獻忠軍過境,鄉人在此燒火傳信,故名。
陳家壩:壩上住戶多姓陳。
園壩寺:原九大隊。以駐地園壩寺得名。為一圓形平壩,壩中有寺廟,故名。
石家壩:昔有一技藝高超的石匠住壩上。
周家咀:山咀昔歸周家人所有。
龜山廟:原十大隊。在石龜背上建廟,龜肚下有小石橋名獅子橋。
大落彎:彎底有大田,故稱。
石拱背:山脊呈拱形,全系青色岩石,故名。
繼龍廟:原十一大隊。以駐地繼龍廟得名。為祭祀龍神的廟宇,后“祭”演繹成“繼”。
蓼葉彎:原十二大隊。以駐地蓼葉彎得名。以彎內盛產蓼葉,編造斗笠得名。
村子彎:土改時,幹部、群眾常在此開會,故名。
宋三溝:三條溝都住著宋姓人家。
八卦嶺:原十三大隊。以境內八卦嶺得名。據《鄉土志》載:“八卦嶺在縣南七十里,道由山脊,其中石齒排列,形如卦象”故名。
雙碾房:原彎內安有兩副碾子,故名。
何家溝:溝內農民全姓何。
上乘寺:古寺,始建於三國或晉初,建於定覺山下。為譙周的家產。《南部縣誌》載“上乘寺明楊瞻有詩提碑”“上乘”佛教梵語。
烏龜山:山形象烏龜。
鍋頂山:山頂呈覆鍋形。
馬鞍山:山形如馬鞍。
馬蹄嶺:原十五大隊。相傳:古有欽差巡視,留有馬蹄。
李家廟:原為李氏家廟,現住戶姓周。
望金山:與寨營庵南北相對峙。
桐子山:以盛產油桐得名。
寨營庵:原十六大隊。早年扎過兵營的山寨上建有尼庵,故稱。
皂角婭:婭上皂角樹多。
大眉山:山形彎如眉月,故名。
樓房溝:原十七大隊。以溝內昔有高大的樓房得名。境內多白鷺棲息。
馬家扁:扁上晉無馬姓,多姓周。
水尖田:有水田呈三角形,故名。
周家彎:彎內住戶多姓周。
馬尾山:位於馬鞍山之後。故名。
三清廟:廟內供奉三清神像。
打鼓山:原十八大隊、以境內打鼓山得名。相傳明末戰亂,曾在此山擊鼓助戰。
孫家灣:孫姓農戶住彎內。
劉家咀:咀上住有流行人家。
板橋河:小河上架木板作橋,故稱。
楊家店:原十九大隊。以境內楊家店得名。
陳家彎:陳姓農民住彎內。
拐寶石:在古道拐彎處,有巨石聳立,故稱。
大路地:地處東壩到窯場大路邊。
基本發展
東壩鎮村村通水泥公路、通電話、通有線電視,80個社達到自流灌溉,東壩鎮有市重點中學——東壩中學,小學11所,中心校1所,具有規模的私立學校1所,東壩鎮適齡學生入學率達100%,已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東壩鎮有中心衛生院1所,鄉鎮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14個,實行了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民健康得到了保障。
產業結構
東壩鎮以糧、油為主兼多種經營,糧油比例為5:5。完成鎮、村道路林業產業的全覆蓋,實現了林業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雙豐收。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麥和各種小雜糧,經濟作物有蔬菜、水果、蠶桑、棉花、油菜、花生等,養殖業以生豬、山羊、獺兔和小家禽為主。通過調整農業結構,推進農業產業經營,東壩鎮形成了畜禽、蔬菜、水果、蠶桑四大主導產業。
商品基地
東壩鎮產業基地
退耕還林
東壩鎮轄區內全面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建設。森林覆蓋率達43%。
東壩鎮脫貧奔康產業園
東壩鎮向陽廣場
1999年7月經南充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市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0年5月經四川省人民政府批准被列為四川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2003年、2004年分別獲得南充市委、政府授予的安全示範鄉鎮和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鄉鎮稱號。2014年東壩鎮初驗通過為省級衛生集鎮。2016被市委、市政府評為脫貧攻堅先進鄉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