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思聰

中國著名女畫家

周思聰(1939~1996),中國美術家協會原副主席,中國著名女畫家。天津市寧河縣人。

人物關係


人物生平


周思聰生活照
周思聰生活照
1955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附屬中學。
1958 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曾得到李可染、蔣兆和、葉淺予劉凌倉、李苦禪、郭味蕖等諸位名師指點。
1963年畢業後分配到北京中國畫院(今北京畫院),為北京畫院一級美術師、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創作特點


擅長水墨人物畫,兼及花卉,偶作山水。造型能力極強,早期作品帶有一定的情節性,筆墨清新、灑脫,富有表現力。自80年代起,她又致力於自身畫風的變革與探索,在作品中引入西方現代藝術表現形式,同時對筆墨加以提煉和強化,使之更為精練,並富有意趣。

獲得榮譽


中國畫《萬壽山一角》1959 年獲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銀質獎章。
人民和總理》獲1979年新中國成立30周年全國美展一等獎。
1985年創作《正午》獲第6屆全國美展銅質獎。

個人作品


名稱
《高原風情畫》組畫《荷之系列》《坑夫圖——周思聰畫集》《礦工圖》組畫
《盧沉、周思聰作品集》《周思聰畫集》《周思聰畫人體》《周思聰水墨畫》
周思聰代表作《人民和總理》
周思聰代表作《人民和總理》
代表作《人民和總理》分別參加了慶祝新中國成立三十周年及北京市美展,均獲一等獎。《人民和總理》是畫家周思聰在1978 年創作,表現了邢台地震后,總理第一時間趕去災區視察慰問。為創作《人民和總理》,周思聰深入災區,畫了大量速寫,掌握了許多第一手資料。這幅作品中的人物眾多,總理攙扶著一位白髮的老婦人,周邊圍攏了許多鄉親,男女老少的表情凝重、悲痛,期盼的眼神催人淚下。畫面右上方題寫著:俺們捨不得總理走,他說:‘重建家園后再來看你們。’如今災區變成了新村,俺們大夥等啊盼啊,就盼著那一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左下是防震棚的一角。構圖上,這塊三角形的空白,即使畫面不顯得擁擠,又更突出了人物群像的中心—總理的形象。此作獲全國美展一等獎。現藏中國美術館
《蔣兆和先生肖像》
蔣兆和先生是周思聰最直接的藝術導師。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周思聰就看到了蔣先生的代表作《流民圖》,並為其中描繪的血淚蒼生和畫家的人道主義情懷感動不已。在中央美院讀三年級時,她被分到了“蔣兆和工作室”學習,這就使她更加直接地接受蔣先生的教誨了。她景仰蔣先生,多次為其畫像。在學生時代,有一次,她就背著畫夾闖到蔣先生家,說要給他畫肖像。蔣先生不但沒有責備,反而放下手裡的工作,認認真真地為她做了一次模特,並且在繪畫過程中不停地指點她。這讓她更加敬重蔣先生的人品。她的畢業創作畫的就是《蔣兆和先生肖像》。“文革”期間,蔣先生因為自己的代表作《流民圖》遭了罪,《流民圖》被批判為配合“反共宣傳”需要“炮製出來的反共賣國的大毒草”,蔣先生本人被誣為“大漢奸”、“反共畫家”。向來沉默寡言的蔣先生百口莫辯,無奈蒙冤。在這種情況下,周思聰不畏重壓,挺身而出,於1973年又畫了一幅《畫家蔣兆和像》。畫中的蔣兆和,嘴角緊閉,目光深邃犀利,但又不失慈祥,是一位正直和藹的師長形象;他背後的《流民圖》,映現出他心繫蒼生的博大襟懷。這是周思聰對師長無言的評說,也是在那個特殊的年代對蔣先生藝術成就的肯定,對蔣先生無疑也是最大的慰藉。1986年,蔣先生病危,周思聰前往探望。蔣先生去世后,周思聰撰寫了《沒有墓碑,沒有悼文 懷念蔣兆和先生》一文,說蔣先生雖然沉默寡言,其實卻是“奮力吶喊的人”。
潘絜茲先生是周思聰的同事,亦師亦友,兩人曾同在北京畫院及北京美協任職。1972年的一天,在黑龍江虎林插隊的潘先生的女兒潘紋宣在撲滅荒火的戰鬥中犧牲。潘先生因失去愛女而無比悲痛。他的家人寫了好多封信,想通過給潘紋宣爭取一個烈士稱號來安慰傷心的潘先生,但是最終卻沒有爭取到。潘先生的情緒愈發低沉。為了安慰潘先生,周思聰以潘紋宣這個生活原型為主人公,於1973年創作了《長白青松》。“在畫中,周思聰讓潘紋宣“活”著回歸母校。為了更生動逼真地刻繪人物形象,她向潘先生借了潘紋宣的照片,讀了潘紋宣寫的日記,還到潘紋宣生前所在的學校寫生、訪問。這幅作品,一問世就感動了億萬觀眾,其“紅、光、亮”格調和知青題材以及表層的頌揚主題是符合當時的政治大背景的,但更多的觀眾是被畫中在動亂年代所抒寫的師生情感、人情味兒打動的。許多人都不知道這幅作品最初的真實意圖是為了安慰一個痛失愛女的老人。潘先生的女兒沒有得到烈士稱號,卻在周思聰的筆下成為永恆,潘先生也是深感慰藉。
《李可染先生肖像》
周思聰為恩師《李可染畫集》插圖
周思聰為恩師《李可染畫集》插圖
周思聰與李可染先生的師生情誼更是密切。1958年,周思聰剛剛考入中央美院就登門拜訪了李先生。後來,李先生帶領學生們到頤和園寫生。課後,他挑選了周思聰繪製的一幅畫,親題“頤和園一角”,並推薦到維也納參展。這幅作品,在奧地利維也納舉行的第七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國際青年美術作品展覽會上榮獲銀質獎,這極大地鼓舞了周思聰的藝術熱情。1959年,周思聰節衣縮食攢錢買了一本李先生的畫集,捧了去見李先生,李先生在上面題寫“天道酬勤”四字激勵她。李先生去世以後,1996年,一家出版社要為他出版一本畫集,根據編輯的要求,畫集採用宣紙印刷,裡面的作者像就不能採用攝影作品,要用一張白描人物肖像,這樣才能保持整體格調的一致。讓誰來畫這張肖像呢?李先生的家人先想到了周思聰,但隨即考慮到她此時已是重病在身,就決定請她的丈夫、著名畫家盧沉來畫。李家人拿了幾張照片去交代給了盧沉,可是後來周思聰還是知道了此事,說還是由她來畫,並打電話請李家人又補充了幾張照片。之後沒幾天,李家人接到電話,說周思聰過世了,當時大家都沒心情再問肖像的事兒,而且非常後悔,覺得不該去煩勞一位臨終的人。後來,盧沉在整理周思聰的遺物時,意外地發現了這張《李可染先生肖像》。這是周思聰在自己的手已經無法執筆的情況下,用兩根手指夾著毛筆畫成的。當時雖然有照片,而且她也承受著肉體與精神的雙重痛楚,但她絲毫沒有在藝術上偷懶,並未依著照片敷衍地畫,而是嚴肅認真地創作,畫出了她對恩師的獨特感受。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仍堅持為恩師繪製肖像,並且是純粹的藝術創作,真是感人至深。而這幅白描肖像,沒有著色,也成了她的絕筆。

人物評價


綜合評價

傑出的女畫家
周思聰是我國20世紀美術史上傑出的女畫家,一生留下了不少極具影響力的佳作。在她的藝術生涯中,她曾受教於蔣兆和、潘絜茲、葉淺予、李可染等畫壇大家。從她進入中央美院學習到進入北京畫院工作,這幾位大家一直關注指導著她的藝術,成為她畢生的藝術導師。幾位大家和她互勵共勉,以才相惜。她用自己的畫筆以獨特的方式感謝慰藉師長,而且其《畫家蔣兆和像》、《長白青松》、《李可染先生肖像》等具有感謝慰藉意義的作品背後都有著鮮為人知的感人故事。

名家評價

吳冠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全國政協常委):“是個真正的藝術家,她的藝術和人品在中國都是一流的。”
朱乃正(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全國政協委員):在畫壇,盧沉、周思聰的“志同道合”、“和諧、默契”,是眾所周知的。是新中國時期成長的一代畫家中的佼佼者。思聰始終任職於北京畫院。周思聰作品滿譽中外。周思聰深秀於內,善於把主觀情愫和心靈感應化為繪畫,是一位人格高尚、追求執著、留下了諸多不朽作品的藝術天才。
英年早逝的周思聰、盧沉夫婦
英年早逝的周思聰、盧沉夫婦
王明明(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協副主席、):“二位老師的作品,實際上是把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智慧、自己對於新中國的熱愛留給了我們,這是一份非常豐厚的遺產,我看到他們的照片想到很多,中國在像周思聰、盧沉這樣的藝術家,的確是太少了。因為我72年和他們學畫。我今天和大家要講的是畫外的東西,是我們這個時代缺少的東西。一個就是說他們的人品,因為我覺得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藝術家為什麼能成為大師。藝術家之所以身後能夠得到人民的思念和回顧他們的經典作品,我覺得是一個人在一生中人格的修鍊。他的這種魅力我覺得我們當代藝術家忽略了這一點。這點希望朋友們去研究周思聰、盧沉,對他們這些在畫外的東西。他們創造了一個高峰,他們夫婦倆不同,可是我覺得我們回顧他們兩個人作品的時候,我們一定要研究他們的人。延續在他們血液之中的就是敬老重文,他們對師長的尊重,我跟了他們20年,他們對每一件事,對他們的老師,他們夫婦倆是非常的尊重,如同父母。對於後學,包括我們的聶歐、楊剛,所有的學生不論你什麼樣的,每個人都是細心的幫助,去提攜。這個就是中華民族藝術家傳承的最核心的問題,他有繼承,有發展,他發現人才再去提攜。在當今美術發展中是特別要提倡的。他們對歷史,對於傳統的尊重,我在訪談和回憶文章里都在寫,我到了畫院以後,我鑽到資料室,很多非常古典的資料裡面都簽著周思聰的名字,他都借閱過。我只看過幾個人借過這樣的書,而且同輩的畫家幾乎沒有借過。我78年到畫院,鑽到這裡面就感覺到,周思聰之所以有那麼厚的積澱,就是對傳統的吸收、學養。包括盧沉,他從另外一個方面吸收,而且他吸收的對於書法,他們倆是共同這樣研究的。所以在這些,我覺得大家去研究他。他們倆是非常好的楷模。”
曾有人說,周思聰是自李清照以來中國最偉大的女藝術家。在美術圈外的人聽來,這種評價也許過高,但周思聰的確是公認的傑出畫家,給人們留下了豐富的藝術遺產和寶貴的精神財富。她有著超人的天賦和悟性,是新時期以來中國畫當之無愧的引領者。前段時間,北京畫院舉辦了“我愛平凡的人——周思聰創作及寫生作 品展”以紀念這位女畫家的早逝。是周思聰老師誕辰70周年,她是1939出生,1996年去世的,去世已經13年了,時間過得非常快。基於很多周思聰先生的老同學、老朋友們一直在呼籲,北京畫院就舉辦了一個中小型的特色展覽。這個展覽與原來辦過的周思聰的展覽有所不同,從展覽的策劃,展品的徵集上應該有全新的特點。有感於當今的美術創作狀況,在這幾年的創作過程中,我感覺到我們在主題創作上的缺失,這些缺失就是因為我們忽視了向周思聰這樣的前輩藝術家們學習創作經驗,他們的經驗是很需要總結的。這些經驗包括她在主題構思,立意、收集素材、創作的過程等等方面。基於這些原因,我想通過這次畫院策劃的展覽,通過周思聰在“文革”及80年代的一些創作,與她所收集的素材——素描、速寫作品進行對照,以這樣的方式來呈現一個周思聰的展覽,讓大家來了解周思聰作為一位人物畫家,一位創作出很多經典藝術的中國畫家的創作過程,從中來探索她在創作中的一些規律性的東西,希望對當前的美術創作、美術發展提供借鑒。從這次展覽作品的來源來講,囊括了北京畫院收藏的周思聰的作品,周思聰家屬收藏的作品,還有一位收藏家李志遠先生提供的畫稿、速寫。在這些作品的基礎上,我們進行整理、對照、研究、編輯並出版畫冊,這樣就能夠比較完整地梳理出周思聰在那個時期的創作狀況。
馮遠(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我們應該好好研究周思聰先生的思想和藝術道德,研究她的藝術觀。她是中國畫的代表。
譚平(中央美術學院副院長):“他們(周思聰、盧沉)是中國畫在新的歷史時期的開拓者,其創作實踐、藝術教育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他們的藝術思想是中央美院學術追求與學術理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他們是新中國畫發展進程的重要塑造者。”
邵大箴(中央美院教授):“給了所有觀者一次重新感悟藝術、人生的機會,是一次精神體驗獲得升華的機會。”
郭怡孮(中央美院教授) :“他們是那一時期中國畫繼承與發展最為突出的代表人,同時也是中國畫前進之自覺的倡導者,其做人、作畫都堪稱後世之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