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平晚行
唐代王勃創作的五言律詩
《麻平晚行》是唐代詩人王勃所寫的一首五言律詩。該詩首尾兩聯淋漓盡致地抒發了詩人漂泊在外的羈旅愁思,第二聯主要是詩人運用觸覺聽覺來寫景,成道、泉聲用“高低尋”、“遠近聽”,寫得十分真實而又別具一格。第三聯是用不太清晰的視覺寫“才分色”、“不辨名”,寫出天色將黑未黑、景物慾辨不能的特點。全詩表達了詩人羈游在外的疲倦與無奈,以及對故鄉深深的思念與眷戀。
麻平晚行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遊情。
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
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
①麻平:也稱麻坪,在今四川樂山縣東。這首詩是王勃二十歲時被廢職入蜀后所作。
②百年:指一生。懷土:《論語·里仁》:“君子懷德,小人懷土。”本為安於處所之意,后引申為懷念故鄉。
③戍道:邊防上的道路。
④羈心:寄居作客的愁苦心情。
一生都有懷戀故土的心愿,遠行千里漫遊之情已倦怠。
在坎坷的道路上尋覓邊防之路,遠遠近近都聽到泉水的鳴聲。
澗谷中的樹葉剛剛能辨出顏色,山巒上的花兒卻叫不出名。
旅居的凄苦心情哪裡是盡頭,傍晚時分涼風勁吹猿聲凄清。
這首《麻平晚行》當是唐咸亨二年(671年),王勃被廢職后,入蜀西遊路經麻平時。詩人為表達厭倦漂泊,懷念故土的傷感情懷所作。
百年懷土望,千里倦遊情——詩人用“百年”強調時間跨度之長,用“千里”強調空間距離之遠,這兩句詩凸顯出詩人羈游在外的疲倦與無奈,以及對故鄉深深的思念與眷戀。
高低尋戍道,遠近聽泉聲——“高低”、遠近”兩個詞很形象地寫出詩人擦黑趕路的感受。視覺作用不大,只能憑藉觸覺、聽覺分辨方向,確認道路。用詞準確,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
澗葉才分色,山花不辨名——這兩句緊承前面,既是寫景,又寫出詩人的感受。夜色昏暗,山花、樹葉模模糊糊,想要分辨出來頗費功夫,因而“才分色”、“不辨名”顯得十分真切。
羈心何處盡,風急暮猿清——結尾點題,“暮”字點明時間,也給中間兩聯詩以合理的解釋。
人生旅途本是古老話題,詩人卻寫出新意,通過一個山間孤獨晚行者形象的塑造,集中抒發了對仕途風波的厭倦反感,寄寓對現實的不滿。情因景生,景隨情遷,山道上隱約可見的樹葉山花,溪流給全詩添一點亮色,讀來流暢自然,別添清新之感。
《麻平晚行》敘述了一個短暫的旅程。通過這一旅程的敘述,揭示出作者在要不要做官這一問題上的內心矛盾。詩篇一開始,就提出作者要安於鄉土、不去做官的願望。這一願望,當然是從廢職、摔跤產生的。但作者的家庭出身,作者的才學,作者的抱負以及作者的年華正茂,卻使他不能平靜順利地倦於遊宦而安於鄉土。做官與不做官這樣的內心矛盾,就是本詩所說的羈心。作者悲苦、憤激、不滿現實的心情正從這裡而來。
吉林古籍出版社副編審任國緒《初唐四傑詩選》:這首詩描寫景狀物逼真,中間兩聯沒用一個“晚”字,“暮”字,但處處給人以暮色微茫的感覺,突現了“晚行”的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