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善之家必有餘慶

漢語成語

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是漢語俗語,拼音是jī shàn zhī jiā,bì yǒu yú qìng,出自《易傳·文言傳·坤文言》,原句是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指修善積德的個人和家庭,必然有更多的吉慶。

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含褒義;多用於勸誡人。

解釋


修善的人家,必然有多的吉慶,作惡的人家,必多禍殃。所闡述的是一種事物由循序漸進、慢慢積累,最終量變引起質變的現象。同時也是警示人們,一些微小不良現象的萌生,應儘早看到及早警惕和採取措施。任其發展下去的危害和後果十分嚴重。
儒家重視家庭教育,孔子在此處以家庭關係的健康和諧與否所產生的後果和影響為例來闡述坤卦初六爻爻辭“履霜,堅冰至”的義理,亦藉由“履霜,堅冰至”的義理來勸誡人們重視家庭教育。
類似的有:
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老子·第六十四章》
履霜,堅冰至。——《易經·坤卦初六爻爻辭》
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傳·文言傳·坤文言》
一家仁,一國興仁;一家讓,一國興讓;一人貪戾,一國作亂;其機如此。——《大學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劉備
註:常有人將此處善譯為善良,此為謬誤。儒家的善指人際關係的和諧,是一種雙方都有責任和義務的付出,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

出處


語句出自《易傳·文言傳·坤文言》

全文如下

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萬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臣弒其君,子弒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
《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直其正也,方其義也。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直、方、大、不習,無不利。”則不疑其所行也。陰雖有美,含之,以從王事,弗敢成也。地道也,妻道也,臣道也。地道無成而代有終也。天地變化,草木蕃。天地閉,賢人隱。
《易》曰:“括囊,無咎無譽。”蓋言謹也。君子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而暢於四支,發於事業,美之至也。陰疑於陽,必戰,為其嫌於無陽也,故稱龍焉。猶未離其類也,故稱血焉。夫玄黃者,天地之雜也。天玄而地黃

全文翻譯

地道極為柔順但它的運動卻是剛健的,它極為嫻靜但品德是方正的,地道後於天道而行動,但運動具有規律性。它包容萬物,其生化作用是廣大的。地道多麼柔順呵!順承天道而依准四時運行。積累善行的人家,必有不盡的吉祥;積累惡行的人家,必有不盡的災殃。臣子弒殺他的國君,兒子弒殺他的父親,並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所以出現這種局面是逐步發展的結果。
易經》說:“踐踏著薄霜,堅厚的冰層快要凍結成了。”大概就是一種循序漸進的現象。直是存心的正直,方是行為的道義。君子通過恭敬謹慎來矯正思想上的偏差,用道義的原則來規範行為上的悖亂。恭敬、道義的精神樹立起來了,他的品德就會產生廣泛的影響。君子“正直、方正、廣博,這些品德不為人們所了解,也沒有什麼不利的。”因為人們不會懷疑他的行為。陰比喻臣下,雖有美德,但宜深藏含隱,從而服務於君王,不敢自居有功。這是地道的原則,也是妻道的原則,同樣是臣道的原則。地道不能單獨地完成生育萬物的功業,但是在時序的交替中,它始終一貫地發揮作用。天地交通變化,草木就茂盛,天地阻隔不通,賢人就隱退。
《易經》說:“紮緊了口袋,如緘口不言。沒有指責也沒有讚譽。”大概意在謹慎吧。君子內心美好,通達事理,整肅職守,恪守禮節,美德積聚在內心裡,貫徹在行動上,擴大在事業中,這是最為美好的。陰與陽勢均力敵,必然發生爭鬥。因為陰極盛而與陽均等,所以把陰陽一併稱作龍。其實陰並未脫離其屬類,所以又稱為血,血即陰類。所謂玄黃——天玄地黃——是天地交相混合的色彩。
這是解釋《周易》中坤卦的語句原文,“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即出自此處。
百年名店,北有同仁堂,南有慶余堂,也取自於此。
而且《紅樓夢》中巧姐的介紹和《慶余年》的簡介也取於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