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爾哈拉神殿

瓦爾哈拉神殿

瓦爾哈拉神殿是一座紀念歷史上著名人物的名人堂,這是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位於德國巴伐利亞州雷根斯堡以東的多瑙河河畔。該神殿由巴伐利亞路德維希一世授命,由建築師利奧·馮·克倫澤設計和修建。瓦爾哈拉神殿擁有近200個紀念牌匾和半身像,內中人物跨越了2000年歷史。

簡介


瓦爾哈拉神殿被認為是所有路德維希一世(King Ludwig l)所委任的工程中最重要的一個建築。由建築師利奧·馮·克倫澤(Leo von Klenze)負責設計和建造,自1830年10月18日第一塊地基的安放到1842年10月18日的正式對外開放,共歷時12年。該神殿被刻意建造在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哥德式大教堂附近。
瓦爾哈拉神殿的多立克柱式立柱
瓦爾哈拉神殿的多立克柱式立柱
瓦爾哈拉這個名字出自瑞士出生的歷史學家約翰內斯·米勒(Johannes von Muller),瓦爾哈拉(Walhalla)是“死者殿堂”(hall of the dead)的意思。早年的日耳曼人希望其死後20年可以入駐一個名人堂。瓦爾哈拉神殿共擁有64塊牌匾和128人的半身像。
瓦爾哈拉神殿位於德國雷根斯堡市和德國解放紀念館(Befreiungshalle,Liberation Hall)附近,矗立在巴伐利亞州凱爾海姆縣(Kelheim)的一座名不見經傳名叫布魯堡(Breuberg)的小山丘上,神殿位於多瑙河沿岸,距離雷根斯堡下游的小鄉村多瑙施陶夫(Donaustauf)6英里。
該神殿是根據雅典衛城帕特農神廟(Parthenon)仿製的,並且規模也是一摸一樣,413英尺長,165英尺寬和66英尺高,其頂部用52根多立克柱式立柱(Doric)支撐。
根據建造者路德維希(Ludwig)的意願,瓦爾哈拉神殿是一座用於紀念“值得讚揚和尊敬的日耳曼人”,包括“歷史上說德語的著名政治家、君主、科學家和藝術家”的名人堂。

社會影響


1843年,在瓦爾哈拉神殿完工後一年,英國著名畫家約瑟夫·瑪羅德·威廉·透納創作了名為“瓦爾哈拉神殿的開放,1842年”的油畫以作紀念。
藝術歷史學家耶格(Jorg Traeger)曾評論道,“十九世紀時,國家這個概念只是一種信仰,是藝術表達了信仰。”

創建歷史


瓦爾哈拉神殿的近照
瓦爾哈拉神殿的近照
路德維希籌建瓦拉哈拉神殿的意願源自1807年。當時在拿破崙的授意下,其父馬克西米蘭(Maximilian)使巴伐利亞(Bavaria)從一個公國變成王國。年輕的路德維希一直想成為真正的國王而不是法國授意下的一個大公。
巴伐利亞成立21年時,他被其父差遣去出席拿破崙在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大帝柏林墳墓前舉辦的勝利慶祝大會。在他折回慕尼黑的途中,他決定一旦當上國王,他將建立一個名人堂以紀念腓特烈大帝和其他偉大的日耳曼人。
1825年,路德維希的父親去世后,他開始落實他的籌建計劃,他開始分別從柏林,羅馬和卡雷拉訂購了45座半身像。同時,他也開始選擇建造地,並成功地說服了雷根斯堡大公捐贈一塊位於多瑙河河畔多瑙施陶夫的山丘葡萄園作為建造地點。
路德維希授命利奧·馮·克倫澤設計和建造神殿,他要求道,“我希望建造一個偉大的建築,不但是物理尺寸上的,而且是設計概念上的。”
克倫澤融入了新古典主義的概念開始籌建該神殿,他從義大利訂購了6000塊巨石,屋頂使用以白金點綴的鍍金銅,神殿大門的二個鐵質立柱各高28英尺,重達2噸。神殿的外觀仿造雅典衛城而建。
1830年,從第一塊地基安放開始建造,共耗時12年,耗資800萬荷蘭盾(guldens),這相當於當年王室專款的二倍。

設計者簡介


利奧·馮·克倫澤(Leo von Klenze),全名弗朗茨·卡爾·利奧波德·馮·克倫澤(Franz Karl Leopold von Klenze),1784年2月28日生於德國施拉登(Schladen),1864年1月27日卒於慕尼黑(Munich)。他是德國建築師、畫家、作家,是新古典主義建築的代表人物。

內部布置


瓦爾哈拉神殿的內景
瓦爾哈拉神殿的內景
瓦爾哈拉神殿的地板和牆面巧妙地使用多彩大理石鋪設,宏麗的屋頂內飾布滿了日耳曼民族的神話人物,內飾的浮雕描繪了日耳曼的早年歷史,6個女武神像(Valkyries)矗立殿中使神殿充滿活力而不失優雅。
瓦爾哈拉神殿的構思設計是開放式的,並預留了足夠的空間,以容納將來更多的紀念像。

紀念牌匾

紀念牌匾是為了那些沒有留下任何畫像或描述來進行雕塑的名人。其時間跨度從阿米尼烏斯(出生於公元前17年)到鐘錶匠彼得·亨萊因(1542年去世)。
人物姓名人物介紹
亞拉里克一世西哥特國王
大阿爾伯特哲學家、神學家
阿爾博因倫巴第國王
阿佛列大帝英格蘭國王
克洛維一世法蘭克國王
腓特烈三世奧地利
亨利三世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曼大帝神聖羅馬帝國的建立者
狄奧多里克大帝東哥特王國國王
(表格一,瓦爾哈拉神殿紀念牌匾的部分人物清單)

半身像

1847年以前
人物姓名人物介紹
奧古斯特二世(強力王)薩克森選帝侯、波蘭國王
米哈伊爾·博格達諾維奇·巴克萊·德托利俄國陸軍元帥
路德維希·范·貝多芬德國作曲家
阿爾布雷希特·丟勒畫家
格奧爾格·弗里德里希·亨德爾德國作曲家
約瑟夫·海頓奧地利作曲家
獅子亨利薩克森公爵、巴伐利亞公爵
亨利一世(捕鳥者)薩克森公爵、德意志國王
小漢斯·荷爾拜因德國畫家
伊曼努爾·康德德國哲學家
卡爾十世·古斯塔夫瑞典國王
葉卡捷琳娜二世俄國女沙皇
約翰內斯·開普勒德國數學家、天文學家
康拉德二世神聖羅馬帝國皇帝
尼古拉·哥白尼出生在托倫,推翻了托勒密學說
戈特弗里德·萊布尼茨德國哲學家、數學家
戈特霍爾德·埃夫萊姆·萊辛德國詩人
阿爾布雷赫特·馮·華倫斯坦三十年戰爭中波西米亞軍事領袖
沉默的威廉八十年戰爭中帶領荷蘭從西班牙獨立的領袖
溫克爾曼德國考古學家與藝術學家
新生鐸夫德國宗教和社會改革家,摩拉維亞弟兄會領袖
(表格二,瓦爾哈拉神殿1847年以前的部分半身像人物清單)
1847年以後
人物姓名年份人物介紹
馬丁·路德1848宗教改革領袖,將聖經翻譯成德文
約瑟夫·拉德茨基·馮·拉德茨波西米亞軍事領袖
威廉一世1898德國皇帝
奧托·馮·俾斯麥普魯士和德意志帝國首相
理查德·瓦格納1913德國歌劇作曲家
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1916作曲家
弗朗茨·舒伯特1928奧地利作曲家
馬克斯·雷格1948德國作曲家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1990物理學家
康拉德·阿登納1999西德第一任總理
約翰內斯·勃拉姆斯2000作曲家
蘇菲·紹爾2003反對納粹的抵抗分子
卡爾·弗里德里希·高斯2007數學家、天文學家、物理學家
海因里希·海涅2009
(表格三,瓦爾哈拉神殿1847年以後的部分半身像人物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