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鵐

鵐科鵐屬動物

蘆鵐(拉丁學名:Emberiza schoeniclus):屬小型鳴禽,體長15-17厘米,共有20種亞種。雄鳥頭部黑而無眉紋;頸圈和顴紋白色;上體栗黃,具黑色縱紋;翅上小覆羽栗色。雌鳥頭部赤褐色,具眉紋。體羽似麻雀,外側尾羽有較多的白色。具顯著的白色下髭紋。繁殖期雄鳥似葦鵐但上體多棕色。雌鳥及非繁殖期雄鳥頭部的黑色多褪去,頭頂及耳羽具雜斑,眉線皮黃。與葦鵐的區別在於小覆羽棕色而非灰色,且上嘴圓凸形。諸多亞種有細微的差異。喙為圓錐形,與雀科的鳥類相比較為細弱,上下喙邊緣不緊密切合而微向內彎,因而切合線中略有縫隙。

屬於開闊地區鳥類,一般棲息於平原沼澤地和湖沼沿岸低地的草叢和灌叢,也見於丘陵和山區,但不到高山森林中。除繁殖期成對外,多結群生活,遷徙時結合成10-20隻的小群、在越冬地區更分為小群或單獨活動。繁殖期在地面或灌叢內築碗狀巢。一般主食植物種子。主要分佈於歐洲,北亞的堪察加半島,中國,日本,中亞和印度西部。

形態特徵


蘆鵐(雄鳥)
蘆鵐(雄鳥)
雄鳥春羽額、頭頂、枕和頭側黑色,頭側羽緣皮黃色,有的頭頂和枕或多或少具窄的皮黃色或棕黃色羽緣,眉紋白色或污白色、細窄而短不甚明顯,顎紋白色或污白色,從嘴角向後一直延伸到頸側。後頸和頸側白色,羽緣灰色,形成一白色項圈,在頸側並懷白色顎紡相連。背、肩淡皮黃栗色具寬的黑色羽干紋,下背腰亮灰色微沾皮黃色和具淡褐色羽干紋。尾上覆羽淡沙褐色,羽緣綴以黑色,尾羽主要為黑色,羽緣灰色,中央一對尾羽幾乎全為皮黃色,羽緣黑褐色,最外側一對主要為白色,僅基部和端部具一窄的條紋黑色,外側第二對尾羽具大的楔形白班。兩翅小覆羽和中覆羽亮栗色,中覆羽基部黑色,大覆羽和三級飛羽黑色,羽緣栗色或黃白色,其餘飛羽褐色,次級飛羽羽緣亮栗色,初級飛羽具窄的淡栗色羽緣。頦、喉和胸部中央部分黑色具白色羽緣,其餘下體淡白色,兩脅和胸側有栗色縱紋,翼羽和腋下覆羽白色。新換的秋羽頭、頸、頦、喉和上胸中部的黑色羽毛均具寬的皮黃色或棕黃色羽緣,有的此羽緣一直保存到春季還未被磨損,因而常常將頭部和喉胸部黑色隱藏起來。白色翎環亦多具灰色或灰褐色羽緣和尖端,從而俁白色翎環不明顯。其餘和春羽相似。
雌鳥和雄鳥冬羽相似,但頭頂為棕褐色具黑色縱紋、無白色翎環,眉紋污白色或皮黃白色,耳羽黑褐色具棕褐色斑點,頰紋白色,顎紋栗黑色,上體栗褐色具黑褐色羽干紋。頦、喉白色而沾赭色或皮黃色,其餘下體白色或皮黃白色,和兩脅具暗褐色縱紋。
虹膜褐色或暗褐色,上嘴黑褐色或灰褐色,下嘴角黃色或基部較淡,嘴形較粗壯,腳肉褐色或淡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14.5-27.3-克,♀17-21克;體長♂140-174毫米,♀147-153毫米;嘴峰♂8-11毫米,♀8.6-10.5毫米;翅♂70-87.5毫米,♀72-78毫米;尾♂60-83毫米,♀61-69毫米;跗蹠♂17-21毫米,♀19-21毫米。(註:♂雄性;♀雌性)(東北亞種)
中國有7個亞種。蘆鵐新疆亞種體形最大,羽色最淡,翅長84-92毫米;與蘆鵐新疆亞種相似的有蘆鵐青海亞種和蘆鵐西方亞種,但蘆鵐青海亞種羽色較沙黃,色彩較鮮亮,而蘆鵐西方亞種的羽緣淡赭或蒼白色,尾上覆羽淡灰而縱紋較少。體形較小的有蘆鵐東北亞種、蘆鵐極北亞種、蘆鵐疆西亞種和蘆鵐北方亞種,翅長在70-83毫米。蘆鵐極北亞種頭、頦和喉為黑色,後頸白色,上體淡黃銹色,且具寬的暗色縱紋;蘆鵐北方亞種與蘆鵐極北亞種相似,但羽色較淡,上體縱紋不濃著;蘆鵐疆西亞種頭部純黑而無黃白色羽尖,上體黑色縱紋較寬;蘆鵐東北亞種體形最小,頭部雖黑色,但頭側的羽尖黃白,項圈白色,上體羽色淡黃栗色,具黑色羽干斑。

棲息環境


棲息於低山丘陵和平原地區的河流、湖泊、草地、沼澤和蘆葦塘等開闊地帶的灌叢與蘆葦叢中及高原沼澤草地和灌叢,遷徙期間和冬季也出入於農田和牧場地區。

生活習性


蘆鵐(雌鳥)
蘆鵐(雌鳥)
蘆鵐在中國部分為留鳥,部分為夏候鳥和冬候鳥。冬候鳥通常在9月末10月初開始遷來中國或北部繁殖種群開始南遷,來年3-4月則又開始北遷。
除繁殖期成對外,多結群生活,遷徙時結合成10-20隻的小群、在越冬地區更分為小群或單獨活動。性頗活潑,常飛翔於低樹、柳叢之間,時而追逐,時而隱藏。性又怯疑,一見有人即刻隱匿於植物叢下部。受驚時飛翔極快,多作短距離飛行。活動時伴隨著鳴叫,叫聲頗似葦鵐,但聲較粗也不響亮。在矮樹叢或蘆葦稈上作叫,音程為短系列而猶豫的丁當音,似家麻雀。鳴聲多變但通常以一顫音結尾,通常的叫聲為哀怨的下滑音“seeoo”,遷徙時作沙啞的聯絡叫聲“brzee”。
雜食性,食物為葦實、草子和植物碎片(特別是水生草本植物),各種昆蟲(鱗翅目蜻蜓目)及其幼蟲、節肢動物(蜘蛛)、軟體動物、甲殼類和種子。

分佈範圍


原產地:中國、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亞塞拜然、白俄羅斯、比利時、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埃西亞、塞普勒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法羅群島、芬蘭、法國、喬治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義大利、日本、約旦、哈薩克、朝鮮、韓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拉脫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斯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爾他、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聯邦、塞爾維亞、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敘利亞、塔吉克、突尼西亞、土耳其、土庫曼、烏克蘭、英國、美國和烏茲別克。
旅鳥:巴林、直布羅陀、香港、冰島、尼泊爾、阿曼、沙烏地阿拉伯、阿拉伯聯合大公國。
蘆鵐分布圖
蘆鵐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在5-7月。巢築於地面沼澤草叢,蘆葦草叢或接近水生植物的地面上。多用草或灌木枝葉掩蓋,較為隱蔽。1年繁殖1或2窩,巢呈杯狀,用枯草和蘆葦構成,底部襯有較柔軟的細草莖和鬚根等植物材料,有時還墊有苔蘚、毛髮和馬鬃。巢的大小為外徑8厘米,內徑6.5厘米,深3.5-4厘米。每窩產卵4-6枚。卵的顏色變化較大,卵底色從橄欖灰到紫土色,上具多數分散的暗紫褐色點斑和曲紋,以鈍端較多。卵為橢圓形,大小為16.5-20.3毫米×13.3-14.6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13-14天。雛鳥晚成性,雌雄親鳥共同育雛,留巢期12-14天。
蘆鵐(卵)
蘆鵐(卵)
蘆鵐(孵化)
蘆鵐(孵化)
蘆鵐(喂雛)
蘆鵐(喂雛)
蘆鵐(喂雛)
蘆鵐(喂雛)

亞種分化


蘆鵐(20亞種)
中文名稱學 名命名者與年代
1蘆鵐高加索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caspiaMénétries, 1832
2蘆鵐羅布泊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centralasiaeHartert, 1904
3蘆鵐哈薩克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hartertiSushkin, 1906
4蘆鵐西方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incognitaZarudny, 1917
5蘆鵐義大利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intermediaDegland, 1849
6蘆鵐伊朗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korejewiZarudny, 1907
7蘆鵐北歐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lusitanicaSteinbacher, 1930
8蘆鵐東北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minorMiddendorff, 1853
9蘆鵐疆西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pallidiorHartert, 1904
10蘆鵐北方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parvirostrisButurlin, 1910
11蘆鵐極北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passerinaPallas, 1771
12蘆鵐新疆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inaSwinhoe, 1876
13蘆鵐裏海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pyrrhuloidesPallas, 1811
14蘆鵐希臘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reiseriHartert, 1904
15蘆鵐指名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schoeniclusLinnaeus, 1758
16蘆鵐匈牙利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stresemanniSteinbacher, 1930
17蘆鵐多瑙河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tschusiiReiser & Almasy, 1898
18蘆鵐烏克蘭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ukrainaeZarudny, 1917
19蘆鵐地中海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witherbyivon Jordans, 1923
20蘆鵐青海亞種Emberiza schoeniclus zaidamensisPortenko, 1929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8年 ver 3.1——無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