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稈蠅
稻稈蠅
稻稈蠅又稱稻稈潛蠅。國內分佈於華南、西南各省(區),廣東的山區和丘陵區稻區普遍發生。為害水稻,也寄生在游草、稗草與看麥娘上。以幼蟲鑽入稻莖內為害心葉、生長點或幼穗,心葉抽出后出現小孔或白斑點,被害葉尖變黃褐色,展葉後葉上有若干條細長並列的裂縫;被害幼穗變為畸形或成白穗。
稻稈蠅
稻稈蠅湖南約,蟲幼蟲雜草越冬。底~旬蟲飛早、稻秧田及返青早稻本田產卵,卵產在葉鞘和葉背。4月上、中旬孵化為幼蟲,鑽入心葉為害。5月中旬老熟幼蟲爬到葉鞘近葉舌處化蛹。6月中旬是第1代成蟲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第2代幼蟲為害孕穗和抽穗的早、中稻。此蟲在廣東年中代數尚不很清楚,已知每年2月下旬開始在早稻秧田上有發生,4~5月間第2代在早熟種圓稈期發生為害較重。成蟲多在上午羽化,白天活動。羽化后1~3天交尾,雌雄均可反覆交尾3~4次。一般羽化后2~5天產卵,但第2代成蟲產卵前期有的可長達22天。成蟲有趨嫩綠稻田產卵的特性。幼蟲多在凌晨的4~6時孵化,初孵幼蟲借露水濕潤向下移動,至葉枕處鑽入葉鞘,再侵入心葉。當露水干后,幼蟲就不能侵入。此蟲性喜陰涼高濕,氣溫高會導致幼蟲滯育,歷期延長,危害反而減輕。故此蟲在丘陵山區發生較多,早插田比遲插田重,特別是生長嫩綠的田塊更易引誘成蟲產卵。稻稈蠅是卵散產,一般一葉一卵。冬暖夏涼的氣候適其發生,日均溫35℃以上,幼蟲發育受阻。多露、陽光不足、環境潮濕、田水溫度低危害重。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區受害更重。
稻稈蠅幼蟲蛀莖危害葉、生長點、幼穗。苗期受害長出的心葉上有橢圓形或長條形小孔洞,后發展為縱裂長條狀,致葉片破碎,抽出的新葉扭曲或枯萎。受害株分桑增多,植株矮化,抽穗延遲,穗小,秕谷增加。幼穗形成期受害出現扭曲的短小白穗,穗形殘缺不全或出現花白穗。近年該蟲為害呈上升的趨勢。
稻稈蠅幼蟲
3.排水曬田可減輕危害。
3、藥劑防治:
4.採用狠治一代,挑治二代,巧治秧田的策略。一代為害重且發生整齊,盛期也明顯,對防治有利。成蟲盛發期、卵盛孵期是防治適期,當秧田每平方米有蟲3.5~4.5頭或本田每100叢有蟲1~2頭或產卵盛期末,秧田平均每株秧苗有卵0.1粒,本田平均每叢有卵2粒時開始防治成蟲噴灑80%敵敵畏乳油或50%殺螟松乳油,每畝50毫升,兌水50公斤。防治幼蟲用用50%殺螟松乳油,每畝用藥100毫升,兌水50公斤。對帶卵塊的秧田,可用50%殺螟松乳油300倍液或36%克蟎蠅乳油1000倍液浸秧根。浸秧時間需根據當時溫度、秧苗品種及素質先試驗后再確定,以防產生藥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