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黑麥

野黑麥

野黑麥(學名:Secale sylvestre Host)是禾本科,黑麥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鬚根細弱。稈高可達40厘米,葉鞘緊密包莖,常短於節間,葉舌膜質,葉片細而短,穗狀花序,穗軸扁,棱上具毛,穗軸穎錐狀,穎果黑褐色,頂具白毛。

原產歐洲和亞洲中部。中國引種作原始材料。

形態特徵


野黑麥
野黑麥
一年生,鬚根細弱。稈高約40厘米,粗約1.5毫米,具4-5節。葉鞘緊密包莖,常短於節間,基部者被細毛;葉舌膜質,長約1毫米,頂具細毛;葉片細而短,長2-3厘米,寬約2毫米。穗狀花序長3-7厘米(連同芒),寬約7-8毫米;穗軸扁,棱上具毛,逐節斷落,穗軸節間長3-4毫米;穎錐狀,長7-8毫米,頂具長約2厘米的芒;外稃長8-10毫米,具5脈,兩側脊上具細刺毛。穎果黑褐色,長約5毫米,頂具白毛。

生長環境


野黑麥
野黑麥
野黑麥適宜生長在半濕潤到半乾旱的氣候。天然的在森林草原、草甸和草甸草原上分佈較多,往往形成野黑麥群落,適應力較強,耐乾旱,耐寒冷,在東北各地區均能越冬,對土壤要求不嚴格,適於微鹼性的土壤,pH值8.3~9.5,耐鹽鹼性中等,分櫱力很強,一年生的株叢可分櫱5~15個(25),二年生以上的株叢均達100個左右。在東北地區生長第二年4月返青,5月末到6月初開花抽穗,6月底種子成熟,比其它飼草發育快,早熟,果后營養期生長繁茂。在乾旱條件下,年刈割兩茬草,相距50天左右,7月初刈割頭茬草,畝產乾草215千克;8月底刈割,畝產乾草145千克,若刈割后施肥灌水,第二茬草的產量可達每畝205千克,草質優良,花序易斷,種子成熟時,從上向下斷穗落粒,成熟期不一致,不易掌握採種的時機,一般畝產種子25~40千克。

分佈範圍


原產歐洲和亞洲中部。我國引種作原始材料。模式標本采自匈牙利。
野黑麥(別名菜麥草、大麥草、野大麥)主要分佈在東、華北、內蒙古、青海、新疆等省(區),天然生長的面積較大,往往呈單純群落分片生長,為鹼性草原的耐鹽鹼的優良牧草,牲畜最喜食。近幾年來在吉林、內蒙古、河北、甘肅、新疆、青海等省(區)都有栽培。

栽培技術


野黑麥
野黑麥
多年生黑麥草播前需精細整地,使土壤細碎,保持良好的土壤水分。結合耕翻施足有機肥作底肥,一般畝施過磷酸鈣10~15千克。可春播或秋播,但最宜在9~10月播種;以便在冬季或早春提供青飼料。播種方法可條播或撒播,條播行距15~30厘米。千粒重1.5~2克,每千克種子50~66萬粒。播種量每畝1千克,播深1.5~2厘米。人工草地宜撒播.播種量可增加到每畝15千克。多年生黑麥草最適宜與白三葉紅三葉混播,建成優質的人工放牧場或割草場。近年湖南邵陽地區飛播牧草中,用白三葉和多年生黑麥草混播,效果良好。多年生黑麥草分櫱能力強,再生速度快,生產潛力大,若條件適宜,水肥充足,青草產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所以對草地要加強管理,除了施足基肥,還要注意適當追肥,尤其要注意追施速效氮肥。與白三葉混播的人工放牧草地,要注意放牧管理,以保持二者的適當比例。如有灌溉條件,可在分櫱、拔節和抽穗期適當灌水,增產效果顯著。採種用的多年生黑麥草適宜條播,種子極易脫落,成熟時要及時採收。

主要價值


野黑麥的適口性很好,大小牲畜都喜食,根據定位觀察可知,春、秋季綿羊特別愛採食,往往貪婪地啃食到只剩下根茬;夏、冬季馬、牛等大牲畜的採食率高,頻繁的採食,使野黑麥的生育受到影響,故在放牧場上表現不繁茂生長受阻,產草量不高。調製成乾草,牲畜也最喜食。野黑麥在禾草中是徠粗蛋白質含量較高的牧草之一,草質柔軟,適口性好。野黑麥由於兩側的小穗不孕,不能形成種子,故其種子產量較低,同時落穗性又強,所以採種比較困難。營養枝的莖葉比為2:1,生殖枝的莖葉比為3:1。野黑麥的產草量在旱作條件下,一年1次割草,畝產乾草474.3千克,與當地優勢種羊草相比,是它的一倍之多,在東北地區禾草中,可算是高產牧草之一。其再生的生長速度也較快,8月上旬刈割后,再生草長到8月下旬調查,高可達62.3厘米(生長50多天),若不刈割,高度只有82.3厘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