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澗鎮

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轄鎮

磁澗鎮,隸屬於河南省洛陽市新安縣,位於新安縣東南部,東連洛陽市區,西接新安縣城,南接宜陽縣,北交五頭鎮,310國道、隴海鐵路橫貫東西,磁河、澗河在磁澗鎮內交會,鎮域面積108.84平方千米。2017年,磁澗鎮常住人口為6.6896萬人。

截至2020年,城關鎮下轄有9個社區、27個行政村。

歷史沿革


磁澗古為慈澗城。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設磁澗區,為新安第五區。
1956年1月,改為磁澗中心鄉。
1958年8月,改為東風人民公社。
1961年,改為磁澗區,轄閻灣、小仝、馬頭、尤彰、磁澗5個人民公社,59個生產大隊。
1966年,改為磁澗人民公社,轄25個生產大隊。
1984年撤銷人民公社,恢復磁澗鄉。
1994年10月,經河南省省政府批准撤鄉建鎮。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97年,黃河小浪底水庫移民,由倉頭鄉龍渠村移入掌禮、老井,村名仍沿襲原名。
2006年,新安縣政府將寒鴉村、孝水村、磁澗村、老井村、何庄村劃歸洛新產業集聚區代管。
2010年8月,新安縣政府又將柴灣村、龍渠村劃歸洛新產業集聚區代管。
區劃詳情
2000年年底,磁澗鎮轄36個行政村,367個村民組,184個自然村。
2012年年底,磁澗鎮轄29個行政村。
截至2020年,城關鎮下轄有9個社區、27個行政村。
名稱統計用區劃代碼車牌代碼電話區號郵政區碼
磁澗鎮410323103000豫C0379471000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磁澗鎮位於新安縣東南部,地處東經111°53′~112°9′,北緯34°36′~35°5′,東連洛陽市區,西接新安縣城,南接宜陽縣,北交五頭鎮,鎮域面積108.84平方千米。
磁澗鎮
磁澗鎮

地形地貌

磁澗鎮鎮域地形大致為“兩嶺夾一川”:澗南五嶺屬秦嶺余脈,澗北丘陵屬邙山嶺;磁河和澗河兩岸為河谷川平地。

氣候

磁澗鎮鎮域屬北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均降水量600毫米,無霜期216天。

水文

磁澗鎮所在區域屬於黃河水系,澗河自西向東橫貫全境,區域內地下水埋藏較深(150—200m)。
磁澗鎮
磁澗鎮

人口民族


2000年年底,磁澗鎮轄1.5萬戶,6.14萬人。
2012年年底,磁澗鎮有常住人口6.6萬人(其中鄉村人口4.6萬人)。
2017年,磁澗鎮有常住人口66896人。

經濟


綜述

2012年,磁澗鎮生產總值23.8億元,固定資產投入11.9億元,財政收入2000萬元,稅收入庫46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8710元,引進千萬元以上工業項目13項,其中超億元項目3項。
磁澗鎮
磁澗鎮
2005年—2012年磁澗鎮各項經濟指標完成情
年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元)
200518658155533090
200623487193963598
200729805269183890
200840170377644580
200955641659575125
201056960955275581
2011676711146417228
2012779941194808710

第一產業

● 農業
1953年,磁澗糧食種植面積5583畝,總產30.9萬千克。
1953年—1957年,進入國民經濟發展時期,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農民組織起來走合作互助道路,在大變革中,磁澗農業仍獲持續發展。
1958年,由於開展“大躍進”和農村人民公社運動。同時,高指標、瞎指揮、浮誇風和“共產風”泛濫,打亂了正常生產秩序,加之連續三年困難時期,磁澗鎮農業生產元氣大傷。
1961年,磁澗公社糧食總產量僅有7萬千克,比1953年減產30萬千克。
1965年,磁澗公社糧食總產量64.7萬千克,是1961年糧食產量的92倍。
“文化大革命”運動中,雖然生產秩序混亂,但由於農村幹部群眾對“文化大革命”的抵制,加之使用化學肥料,選用優良品種、使用農業機械等,全公社的農業生產仍有較大發展。
1975年,磁澗公社糧食總產量1357萬千克。
至2008年年底,磁澗鎮在申窪、趙窪、東皇、黃窪、李子溝、陳古洞等10個村發展朝天椒2000畝;在寺溝、嶺東、姚家嶺等村發展煙葉500畝;在奎門、掌禮、楊鎮、禮河、梨園5個村鞏固發展大粒櫻桃2000畝,使農業生產化基地達到1.2萬畝。
磁澗鎮櫻桃
2009年,磁澗鎮政府按照“南抓辣椒煙葉、北抓大粒櫻桃”的整體規劃,不斷完善配套設施,穩步擴大規模。投資100萬元在澗北幾個村連片發展大粒櫻桃2000畝,朝天椒2500畝,中藥材800畝;在川區發展蔬菜種植800畝。
2010年,磁澗鎮又新發展脫毒紅薯2000畝,薄皮核桃600畝。
2012年,磁澗鎮糧食作物種植面積5488公頃,糧食總產量24661噸,大粒櫻桃種植面積不斷擴大,農民人均純收入8710元。
● 畜牧業
1985年,磁澗鄉發展大家畜6381頭。
2008年,磁澗新發展母豬2950頭,
2009年,磁澗鎮有各類養殖專業戶128戶,大牲畜存欄1150頭,生豬存欄1.78萬頭,家禽存欄12萬隻。
2010年,新增生豬養殖公司1家,新增養殖專業戶18戶。
2012年年底,全鎮大牲畜存欄1445頭,生豬存欄1.23萬頭,家禽存欄28.7萬隻。當年,牛出欄754頭,生豬出欄8264頭,羊出欄6682隻,家禽出欄21.5萬隻。畜牧養殖成為全鎮農戶經濟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磁澗鎮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之一。

第二產業

磁澗鎮洛新產業集聚區是河南省人民政府首批175家省級產業集聚區之一,始建於1992年,規劃面積15.26平方千米,主導產業為裝備製造和新材料,發展定位為河南省重要的重型裝備配套產業基地和洛陽市重要的新材料研發生產集群。共入駐生產性企業153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98家。

第三產業

● 商貿業
1952年,磁澗鎮組建磁澗供銷合作社,先後設立柴灣、尤彰、閻灣、江溝、寒鴉5家分銷處。
自1992年始,磁澗鎮310國道兩側東接洛新工業園區,西至八陡山,建設“經濟開發走廊”。
據1993年全國第三次產業普查顯示,磁澗鎮轄區有商業143戶,服務業52戶,飲食業91戶,修理業21戶,運輸業200戶,其他行業200戶。
1997年年底,磁澗鎮在磁澗東街建成新的集貿市場,總建築面積2.08萬平方米,總投資1000萬元,主要經營服裝、鞋帽、床上用品、日雜等生活用品。
2011年1月,在南窯村310國道與鐵磁路交叉口東啟動磁澗鎮農貿市場建設工程,總投資5000萬元,佔地2.7公頃,建築面積4.4萬平方米,規劃大型購物中心1個,農產品交易市場1座。
2012年年底,磁澗鎮有建築公司(隊)96家,年產值1.27億元,年創利稅2150萬元。
● 旅遊業
2012年,磁澗櫻桃溝旅遊從業人員2400餘人,農家賓館6家。日最大接待量3800人。

交通


清朝以前,磁澗鎮境內有豫陝大道,可通馬車。
民國時期,洛潼公路磁澗段可勉強通行汽車,但村與村之間都是鄉間小道,交通不暢。
鐵磁公路
1952年,新安縣政府動員沿路群眾維修連天公路新安段,磁澗群眾響應號召,根據質量要求將磁澗境內公路拓寬至11米,路基抬高30厘米。
磁澗鎮大部分村莊位於澗河兩岸,一到汛期,兩岸群眾只能望河興嘆而無法通過。為解決兩岸群眾出行難問題,1971年10月,動工修建磁澗大橋,該橋的修建,便利了澗河兩岸群眾。
1973年,磁澗鎮建成八里橋。
1988年,經有關部門勘察后決定改310國道於磁澗村北,並於當年4月動工,7月竣工,新路全長2.17千米,路基寬15米,瀝青路面寬12米,同年,又建大橋1座、涵洞10道。新建的大橋長130米,橋面寬12米,兩側各有人行道1.5米,總投資130萬元,可通行載重100噸的重型貨車。
1994年,根據河南省委、省政府發展交通事業“十六字”方針(籌資建設、有償使用、收費還貸、滾動發展),省交通廳在310國道磁澗村東段建立收費站,對過往車輛徵收通行費,用以償還修路貸款。收費站日最高徵收額8.40萬元。
1994年—1998年,收費站共完成通行收費7491萬元,該站於2009年被取消。
2000年後,磁澗鎮建成磁澗至李村、磁澗至五頭、磁澗至石人窪、磁澗至陳古洞4條鄉道及46條村道。
2009年,新安縣修通縣道磁(磁澗)五(五頭)倉(倉頭)公路。
2012年年底,磁澗全鎮有汽車500多輛,客運汽車32輛,出租麵包車80多輛,摩托車5600多輛,三輪車3200多輛。

社會


教育

民國初期,磁澗有私塾24所。
民國二十年(1931年),磁澗東廟成立縣立第八完全小學,之後又相繼成立蘭窪、寒鴉、柴灣、掌禮、尤彰、奎門、東趙窪、陳古洞初級小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共產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教育工作,提出教育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向工農開門的教育方針。
1951年,磁澗完小開設6個班級,在校學生325人,配備專任教師10人。
1952年,磁澗鎮學習蘇聯教學經驗,實行課堂“五環”教法,教學質量明顯提高,使學校班級逐年增加。
1958年,磁澗公社的各個學校開展“勤工儉學”活動,中小學校停課大鍊鋼鐵,深翻土地,廣大師生參加勞動多,課堂教學少。
1959年,成立磁澗初級中學,1960年更名為第八初級中學。
1961年,國民經濟困難,縣委根據中央“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教育方針,在全縣撤併中學和壓縮超齡生,第八初中(磁澗)壓縮為1班,保留3班,並改為第三初中。
1969年,原磁澗第三初中辦成了高級中學,磁澗、尤彰、閻灣、江溝、柴灣、奎門等小學被縣布點為初中。全公社有初中30所,63班,在校學生2205人。
至1975年,全公社曾發展大隊辦高中4所(石人窪高中、閻灣高中、尤彰高中、禮河高中)。
1978年後,全鄉初中進行整頓,對學生人數少,師資力量弱的村辦初中進行合併,將原有30所初中合併為7所初中。
2012年,磁澗鎮有1所初中、10所小學,在校學生5297名,小學入學率100%,初中入學率98%。

文化事業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磁澗有8個村辦業餘劇團。
1958年,磁澗公社建立廣播站,后又建成磁澗露天影劇院。
1976年,磁澗公社成立電影放映隊。
1978年,磁澗鄉文化站成立,建有圖書室,藏書1000餘冊。
2008年,磁澗鎮投資70萬元建設綜合文化站,建築面積600平方米,內設多功能活動廳、棋牌室、書報刊閱覽室、圖書室、信息資源共享服務室等,室外為鎮體育活動中心。
2008年起,磁澗鎮29個行政村陸續建設文化大院,按標準化配置“農家書屋”,藏書均在1500餘冊,常年定時免費為群眾開放。每年組織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活動。禮河、尤彰等村成立業餘劇團,經常開展演出活動。各村均有民間社火,其中磁澗村的排鼓、黃窪村的高蹺、楊鎮村的獅子等較為有名。
2012年,全鎮擁有彩色電視機1.13萬台,占農戶總數96%,發展有線電視4250戶。

醫療衛生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共產黨和人民政府重視醫療衛生事業,關注人民身體健康。1952年,磁澗各村私人診所實行聯合經營,成立“聯合診所”。
1958年,磁澗公社在磁澗聯合診所基礎上建立磁澗人民公社衛生院,有醫務人員33人,病床70張。成為磁澗區域群眾的醫療中心。
2008年,磁澗鎮政府投資120萬元新建磁澗衛生院,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設有21個科室,有醫護人員70人。
2012年年底,磁澗鎮衛生院擁有醫務人員61人,全鎮建有標準化村級衛生室31個,鄉村醫生106名,98%以上農民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

基礎設施

1958年,尤彰村利用山間小溪興建新安縣第一座木製水輪機小水電站,不久因故障停運。
1963年,架設洛陽谷水到磁澗10千伏線路,磁澗、寒鴉等社隊開始用電。
1978年,磁澗電管站成立,管理變壓器1台,居民用電不足100戶,月用電量不足1000千瓦時。
1982年,磁澗35千伏變電站建成,管轄10千伏線路4條,變壓器21台,月供電量3萬度。
1994年、1998年,磁澗鎮政府先後投資70多萬元,對磁澗變電站進行增容改造。
1998年10月1日,寒鴉110千伏變電站正式投入運行。
2012年,磁澗供電線路長426千米,居民用電1.86萬餘戶,專(公)用變壓器240台,年供電量3800萬千瓦時。

文化


文物古迹

東楊村遺址位於磁澗鎮東楊鎮村中心,分佈範圍較廣,南北長104米,東西寬58米,在地表發現有較豐富的陶片等遺物。西部剖面暴露有豐富的文化層堆積,文化層厚度1.5米,土色黃褐,土質軟。從該遺址採集到的遺物均為陶器殘片,主要有龍山文化遺物,另見少量東周遺物。龍山文化器物類有加砂灰陶、泥質灰陶罐、小口高領罐和器蓋;東周時期皆為小口平折沿鼓腹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