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培育
劉培育
劉培育,男,1940年生,吉林扶餘人,196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哲學所(研究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董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劉培育,男,1940年生,吉林省扶余縣人,1967年畢業於中國科學院哲學所(研究生),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董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中國社科院老專家協會常務副會長,中國玄奘研究中心副主任,金岳霖學術基金會秘書長,北京創新研究所名譽所長,北京地區民辦高校教育教學綜合評估專家,教育部“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成果評審專家。曾任中國邏輯學會副會長、中國民辦高等教育委員會學術部長。
劉培育同志是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的主要創辦者之一。歷任校務委員會副主任、主任,副董事長兼校長、董事長等職務。
1980年以來,主持或參與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和中國社科院、教育部科研課題共10項。
撰寫或主編《形式邏輯原理》、《先秦邏輯史》、《中國邏輯史》(第2卷)、《中國古代哲學精華》、《創新思維導論》、《金岳霖思想研究》等著作,主編《中國民辦高等教育的理論與實踐》(一、二輯)。
先後榮獲“民辦高等教育創業獎”、“北京市民間組織先進工作者”稱號和“老教授科教工作優秀獎”。
多項成果獲得國家和社科院獎。
2010年4月24日,“中國第六屆因明學學術研討會”在河南洛陽舉行,國內外70多位學者與會。劉培育、沈劍英、劇宗林、祁順來因明學者參加會議。大家的共識是:搶救因明絕學,推動因明發展。因明,意指探討原因的學問,起源於古印度,公元7世紀,由創立了唯識宗的玄奘法師傳入中國,曾一度盛行,此後幾經起伏。到20世紀70年代,因明再次成為一門絕學。20世紀80年代初,因明研究復甦。2008年,中國社會科學院啟動“特殊學科建設工程”,把因明列入其中。此舉又為因明學界帶來了一股研究的動力和交流的態勢。2010年4月,《人民政協報》就此專訪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邏輯學著名學者、中國邏輯學會因明專業委員會顧問劉培育。
問:劉先生,請問什麼是“因明”?我聽有人稱之為“因明學”,有人則稱“因明”,到底怎樣的稱呼是標準的?
答:因明是古印度的邏輯學,也稱為佛家邏輯,它與聲明(語言文字學)、工巧明(工藝歷算學)、醫方明(醫學)、內明(各學派自己的學說,對佛教來說則指佛學)合稱“五明”,是古印度的五門學科之一。因,指原因,明是指研究辨明。“明”本身有“學”的含義,所以嚴格講,“因明”的稱法應該是標準的。但我們平常,好像習慣了,也有說成“因明學”的,都是指的同一門學問。
問:中國社會科學院推出“特殊學科建設工程”,因明被列為絕學,請您談談此舉的意義。
答:中國社科院推出“特殊學科建設工程”包括四個內容:絕學、瀕危學科、交叉學科和新興學科。首先推出的是絕學,現在定下來的共11個,因明被列入,這說明國家對因明學科的發展是非常重視的。
首先,因明雖源於古印度,也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的組成部分。因明是佛家邏輯,又不為佛教所獨有。它是人們于思維認識、推理論證的一般方法,它已經走向民間。因明,是一門關於“史”的學問,又不完全是“史”的學問。它的基本理論和規則中,有許多活的東西,至今仍是我們認識事物和推理論證的有效方法。因明在我國,乃至世界都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意義,近年來,越來越受到國內外學者的重視。其次,目前我國研究因明的專業人員很少。就中國社科院來說,上個世紀后20年裡,四個研究所共有14位學者的研究領域涉及到因明,以因明為主業的只有兩三位。他們和院外的因明學者一起,在推動因明研究和培養因明人才方面做了一些卓有成就的工作。進入21世紀,14位學者中有6位去世了,6位離休或退休,兩位年輕的學者離開了社科院。也就是說,現在中國社科院已經無人研究因明了。是在這種情況下,中國社科院決定讓我重新回到工作崗位,在力所能及的範圍里推動社科院的因明建設。
問:因明,有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之分。請問兩者從學術上講各側重什麼?
答:因明學問源於古印度,和佛教息息相關。公元645年(貞觀十九年),唐代高僧玄奘在印度取得極高的學術造詣之後,返回中國,也把印度新因明系統地傳入中國,並且發展了因明。公元8世紀,印度發生排佛運動,有很多有學問的高僧,為了躲避災難,帶著大批經捲來到西藏,也把因明傳入了西藏。后經藏族學者、高僧的翻譯和探討,使中國藏區出現因明的又一個學術高峰。因此中國是因明的第二故鄉。後來的學者把玄奘所傳的因明稱為漢傳因明,把藏區所傳的因明稱為藏傳因明。因明包括論辯、邏輯和認識論的內容。漢傳因明偏重於邏輯,藏傳因明偏重於認識論,也稱為量論。
問:如果從玄奘法師傳入因明算起,已經有1300多年了。請您簡單概括一下因明在中國的發展歷程。
答:因明之在中國,經歷過兩次衰微和復興。因明在唐朝盛極一時,但“好景”不長,幾十年後便隨著唯識宗的衰落而衰微。元代以後,幾乎無人問津。晚清時期,伴隨著維新人士崇尚佛學,因明又開始受到一些人的重視。楊仁山創立南京刻經處,開設佛學學堂,組織佛學研究,培養歐陽竟無、太虛、呂澄等一批佛學因明人才,因明逐漸復甦。到20世紀40年代,一批因明紓解和通論著作陸續出版,並且在各地佛學院和一些大學里開設了因明課堂。1949年以後我國因明專業學者大大減少,發表因明的刊物也很少,至1979年的30年間,只有呂澄、虞愚等幾位學者發表因明文章10多篇。1982年初,我和兩位同行選編的《因明論文集》出版,與此同時中國社科院哲學所與中國邏輯史研究會在北京召開了因明座談會,虞愚、楊化群等老學者和我們幾個年輕的學者共7人參加,大家一致認為:“搶救因明遺產,推動因明發展是當前學術界和出版界一項重要而急迫的任務。”當時的中國社科院領導對此十分重視,用“要報”將這一呼籲報送黨中央、國務院。後來獲悉,陳雲同志做了重要批示。從1982年到現在,共召開六次全國因明學術研討會和一次國際因明學術研討會,有一些高校和科研單位招收因明碩士和博士研究生,出版了一些因明著作。我國的因明研究逐漸走出低谷,但現在仍然存在一些困難。
問:現在您致力於開拓因明的研究,覺得主要的困難在哪裡?
答:主要困難是因明人才的培養問題。現在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非常難。首先,能夠全部身心投入因明的人很少。有一些研究生可能在求學期間對因明有興趣,但他們畢業后能不能繼續從事因明研究還是一個問號;其次,因明研究,要求懂藏文、梵文,還要懂佛教。現在懂這些的人很少,都懂的人更少。不懂,文獻你就看不了,怎麼研究?今年,中國社科院讓我招收因明專業博士研究生,有幾位報名參加考試,結果都沒有過關。
問:中國社科院現在要搶救因明絕學,您作為這個工作的主持人和參與者,下一步將有哪些具體打算?
答:不僅是中國社科院,也包括全國的因明學科建設,我有四句話:一、精心組織好因明專業隊伍;二、集中精力研究因明的基本問題;三、積極推動漢藏學者的學術交流;四、熱心扶持年輕的因明人才。現在的學生中,有明確是因明方向的,還有從邏輯學方向上對因明有興趣的,都要熱情地扶持他們。
問:請您把“推動漢藏學者的學術交流”這一點再做些闡釋。
答:前面我說過,漢傳因明和藏傳因明有很多差異,有各自的特點。以前漢藏因明學者基本上是獨立進行研究的,交流不夠,今後大家要經常在一起開學術研討會,開展藏傳因明和漢傳因明的比較研究;也可以合作申請科研課題、攻關,合作編寫因明教材等等。藏漢因明學者團結起來,形成拳頭,我們的研究能力就增強了,我們的研究成果就會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