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小瞼裂綜合症

先天小瞼裂綜合症

先天性瞼裂狹小綜合征(blepharophimosis ptosis and epicanthus inversus syndrome,BPES),又名瞼裂狹小,上瞼下垂和倒轉型內眥贅皮綜合征。其他的別名包括:先天性小瞼裂綜合征,先天性瞼四聯征,Komoto綜合征,Vignes 綜合征等。,是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其臨床表現有瞼裂狹小,上瞼下垂,反向內眥贅皮及內眥間距過寬,部分患者有鼻樑低平,耳畸形,眶骨異常,女性不孕及智力障礙等全身的臨床表現。西方發病占上瞼下垂的3.5%;男:女=2:1。

發病原因


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常常為家族性發病,外顯率100%。

臨床表現


外觀表現雙側完全性重度上瞼下垂,倒向性內眥贅皮,瞼裂長度一般<20mm(正常長25~30,寬7~12),內眥間距明顯增寬,鼻背低平。有些合併存在小眼球、眼球震顫、眼瞼內外翻、斜視等,如果形成對瞳孔過多遮蓋,可以影響視覺發育,表現視力低常。
由於本病的特徵性面容,一般診斷明確。

疾病治療


本病只有手術治療,一般需分次手術,分別矯正瞼裂短小、內眥間距過寬和上瞼下垂。

手術方法

1. 輕度瞼裂短小:內眥成形,內眥贅皮矯正。
2. 瞼裂過於短小:內眥成形聯合外眥開大成形。
3. 上瞼下垂矯正:一般先天性小瞼裂綜合征都是重度上瞼下垂,所以通常利用額肌懸吊術矯正上瞼下垂
手術時機:一方面要考慮提上瞼肌自身發育,一方面要防止形成弱視,因此手術宜選擇在3~5歲以後、學齡前進行。分次手術者兩次手術間隔應在半年以上。
手術適應症:參照上瞼下垂手術適應症,如合併眼球上轉肌麻痹,患兒閉目時眼球不能上轉(Bell現象不存在)時,術后易發生暴露性角膜炎,手術應特別慎重。另外由於內、外眥開大術皮膚瘢痕較多,已知為瘢痕體質者選擇手術要慎重。

疾病預后


對於本病的治療,目前的手術方式僅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外觀,瞼裂開大程度有限,開大區缺乏眼瞼睫毛,合併小眼球時術后眼瞼與眼球貼附不良,術后易出現下瞼淚點外移以及眥角手術瘢痕明顯等等。上瞼下垂複發的情況與先天性上瞼下垂相同,而手術量受瞼裂短小的影響,很難過矯,也是影響遠期效果的原因之一。但是一般還是能夠獲得明顯的外觀改善。

疾病隨訪


小兒術后護理及定期門診隨訪需要家長的配合。門診隨訪在手術近期每1~2周複診,主要觀察有無感染和暴露性角膜炎跡象發生。此外眼瞼內翻倒睫、結膜脫垂也會造成眼表損害。1~3月後眼瞼運動能力和閉目情況會明顯改善,可以酌情延長複診時間,至睡覺時不暴露角膜為止,或在醫生指導下進行複診。
合併弱視的兒童,還要繼續門診隨訪,治療弱視

注意事項


1.術后1~2周在洗澡或洗頭時避讓眼部,不宜游泳,避免感染。
2.術后7~10天拆除皮膚縫線。
3.術后遵醫囑滴抗菌素眼藥預防感染。睡眠時如果角膜暴露,需要塗眼藥膏保護角膜避免乾燥。
4,手術近期注意觀察患兒瞬目情況,如果瞬目明顯減少,要時時提醒患兒做閉目、瞬目或轉動眼球的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