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友梅
肖友梅
肖友梅先生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位學貫中西的音樂家,是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的開拓者。他的不懈努力,為中國20世紀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肖友梅先生對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中國第一個音樂學院的背景。意在緬懷前輩的事迹。激勵我們為音樂教育事業而奮鬥。
肖友梅
其作品主要寫二十年代,有一百餘首歌曲和其它體裁的作品,1922出版的歌曲集《新歌初集》,是中國最早的兩本作曲家個人的創作專集,其中藝術歌曲《問》曾在學生和知識分子中廣泛留傳。此外,《南飛之雁語》《女子體育》、《落葉》、《踏歌》等歌都在當時留下一定的影響。他還創作了一些有影響的愛國歌曲,如《五四紀念愛國歌》、《國恥》、《國民革命歌》等。但1928年以後,創作了《毛毛雨》、《櫟江花》等一類作品。抗戰時期在全國人民愛國熱情的激發下,譜寫了《向前進攻》等抗日歌曲。
1927年到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后改稱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生從事高等音樂教育,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其作品主要寫於二十年代。1922年出版的歌曲集《今樂初集》和次年出版的《新歌初集》。其中藝術歌曲《問》曾在學生和知識分子中廣泛流傳。此外,《南飛之雁語》、《女子體育》、《落葉》、《踏歌》等篇都在當時留下一定影響。
人生經歷
1901年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育系和東京音樂學校學習。 1912年入德國萊比錫國立音樂學院學理論作曲。
1920年歸國,興辦專門化的音樂教育,
1922年任音樂練習所所長,這也是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開端。
1927年在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1940年病逝於上海,蕭友梅畢業從事高等音樂教育,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他創作了一百餘首歌曲和其它體裁的作品。
《問》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922年,收入在他的歌曲集《今樂初集》中,通過對人生山河的感慨和發問,抒發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感情,表現了一種苦悶彷徨的心理,也反映了當時作者對北洋軍閥的不滿。樂曲形象鮮明,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協調,旋律發展富於邏輯性,是一首較好的藝術歌曲。
蕭友梅21歲在東京曾隨孫中山幹革命並經孫先生介紹加入同盟會,是該組織最早的成員之一。曾掩護過孫先生的革命活動,是中國第一位參加孫中山直接領導的同盟會的音樂工作者。
1912年民國成立,孫中山委以臨時大總統府秘書要職。同年10月,赴德國專攻音樂。1916年以長篇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獲哲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種學位的音樂家。這篇論文也是中國第一篇研究民族音樂的學術著作。
1922年,協助蔡元培建立了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這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專門音樂教育機構。
次年,創辦了中國現代第一個管弦樂隊——北大音樂傳習所附設小型管弦樂隊,自任指揮。
1927年,他到上海創建了中國現代第一所完備的高等音樂教育機構——國立音樂院,后改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在長達20年的教育工作中,為中國培養了現代最早的一大批音樂專門人才,為中國現代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是中國第一首室內樂、第一首管弦樂、第一首銅管樂的作曲者,是中國跨越業餘作曲進入專業音樂創作的第一人。
1924年,“五四運動”五周年,他寫出了合唱《五四紀念愛國歌》,這是我國第一首以“五四”為題材的歌曲。
1928年,寫出了《國恥》等三首歌曲,是中國最早的抗日歌曲之一。
1931年“九一八”之後,寫出了《從軍歌》,是我國第一批以救亡為題材的愛國歌曲之一。
肖友梅
撰寫了中國第一份介紹歐美音樂教育機構的調查報告。
蕭友梅又是第一位用比較的方法對中西音樂進行研究的音樂學者。
提起蕭友梅,那真是中山人的驕傲。實在可惜,1940年,他僅56歲就離開了人間,那真是中國音樂界的重大損失。
他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留下了許多“第一”的紀錄,他是中國現代音樂事業的拓荒者,是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者,還是專業音樂創作的先行者,音樂理論研究的探索者。蕭友梅博士逝世60周年紀念音樂會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舉行,演出了他的代表作《問》、《秋思》等。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舉行了第二場演出。
蕭友梅17歲時即自費留學日本,是我國第一位出國學習音樂的留學生。
孫中山
肖友梅作品
歌曲《問》
蕭友梅憑藉自己淵博的學識和藝術才華,編撰了一大批音樂教材、論著,並創作有多種體裁的音樂作品。
1920年出版了《樂學研究法》,
肖友梅
1925年出版了《鋼琴教科書》、《風琴教科書》,
1927年出版了《小提琴教科書》,
1928年出版了《普通樂學》與講義《近世音樂史綱》。
20年代初,他陸續創作了一些配有鋼琴伴奏譜的藝術歌曲,大都被收錄在商務印書館1922年出版的《今樂初集》
1923年出版的《新歌初集和1924一1925年出版的《歌集》1一3冊中,這些都是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和最早出版的作曲家的個人專集。
他的創作,以反映青年學生的校園生活和對美好的大自然的心靈感受居多,如《中華好》、《南飛之雁語》、《新雪》、《登高》、《星空》、《楊花》等。有的作品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如《五四愛國紀念歌》、《國民革命歌》、《國難歌》、《從軍歌》,悼念黃興、蔡鍔的《哀悼引》,悼念孫中山的《總理奉安哀辭》等等。他在深研西洋樂理的同時,對中國的傳統音樂也很重視,主張“古今中外的音樂都要學習”,“音樂的骨幹是一民族的民族性”。他曾譜寫了大型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大提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曲》等,雖不盡完善,卻也不難看出音樂家於此所傾注的心力。
肖友梅
蕭友梅先生在留德期間所作《D大調弦樂四重奏》是中國第一部弦樂四重奏。所作以中小學校學生為對象的《今樂初集》(1922)和《新歌初集》(1923),是中國最早出版的兩本教材歌曲和個人作品專集;收入前者的《問》,為其最有影響的代表作,曾在當時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中廣為傳唱,1924年為紀念“五四運動”5周年而作的《五四紀念愛國歌》,則是中國最早謳歌這場偉大運動的曲作。作於1930年的《秋思》則是中國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作為一校之長,主持校政也頗多具有遠見卓識且為後人仿效的創舉。學校成立之初即根據國情,於傳授西方作曲理論及表演藝術的各學科組之外,增設傳授我國民族樂器演奏技術的國樂組,並親自主講有關我國古代音樂史的“舊樂沿革”。從1930年起,又與黃自等先後發起成立樂藝社和音樂藝文社,組織力量編輯出版校刊《音》和《樂藝》《音樂雜誌》《音樂月刊》《林鐘》等定期或不定期刊物。學校工作之餘,還從事著述和創作,編撰小提琴、和聲學、普通樂學等教科書。
蕭友梅先生對中國音樂文化事業做出的卓絕貢獻將永遠為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