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友梅

肖友梅

肖友梅先生是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上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是一位學貫中西的音樂家,是中國近現代音樂教育的開拓者。他的不懈努力,為中國20世紀專業音樂教育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肖友梅先生對中國音樂教育事業的執著追求,中國第一個音樂學院的背景。意在緬懷前輩的事迹。激勵我們為音樂教育事業而奮鬥。

人物簡介


肖友梅
肖友梅
蕭友梅,音樂教育家、作曲家。字雪朋,號思鶴。原籍廣東香山(今中山縣),童年隨父親寓居澳門。1901年赴日本留學,在東京音樂學校學習鋼琴與聲樂,並在帝國大學學習教育。1913年又到德國萊比音樂學院和萊比大學學習,取得博士學位後於1920年回國。前後達十八年。在日本時,曾參加同盟會,掩護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活動。1920年回國后,先後在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體育專科、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和北京藝術專門學校音樂系任教,並擔任領導工作。在蔡元培的支持下,1927年在上海創辦了國立音樂院,這是中國第一所專業音樂院,為音樂教育事業與培養專業音樂人才滌訕了基礎。蕭友梅還致力於編寫音樂教材,計有1924年的“風琴教科書”、1925年“鋼琴教科書”、1927年的“小提琴教科書”等,著有“中西音樂的比較研究”、“古今中西音樂概說”和“中國歷代音樂概略”等學術論著,先在北京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科和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同時組織了我國第一上管弦樂隊,自任指揮。
其作品主要寫二十年代,有一百餘首歌曲和其它體裁的作品,1922出版的歌曲集《新歌初集》,是中國最早的兩本作曲家個人的創作專集,其中藝術歌曲《問》曾在學生和知識分子中廣泛留傳。此外,《南飛之雁語》《女子體育》、《落葉》、《踏歌》等歌都在當時留下一定的影響。他還創作了一些有影響的愛國歌曲,如《五四紀念愛國歌》、《國恥》、《國民革命歌》等。但1928年以後,創作了《毛毛雨》、《櫟江花》等一類作品。抗戰時期在全國人民愛國熱情的激發下,譜寫了《向前進攻》等抗日歌曲。
1927年到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后改稱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畢生從事高等音樂教育,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作出了較大的貢獻。其作品主要寫於二十年代。1922年出版的歌曲集《今樂初集》和次年出版的《新歌初集》。其中藝術歌曲《問》曾在學生和知識分子中廣泛流傳。此外,《南飛之雁語》、《女子體育》、《落葉》、《踏歌》等篇都在當時留下一定影響。
人生經歷
1901年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教育系和東京音樂學校學習。 1912年入德國萊比錫國立音樂學院學理論作曲。
1920年歸國,興辦專門化的音樂教育,
1922年任音樂練習所所長,這也是現代專業音樂教育的開端。
1927年在上海創辦國立音樂院。1940年病逝於上海,蕭友梅畢業從事高等音樂教育,為中國現代音樂的發展作出較大貢獻。他創作了一百餘首歌曲和其它體裁的作品。
《問》是其代表作。創作於1922年,收入在他的歌曲集《今樂初集》中,通過對人生山河的感慨和發問,抒發了一種憂國憂民的感情,表現了一種苦悶彷徨的心理,也反映了當時作者對北洋軍閥的不滿。樂曲形象鮮明,思想內容和藝術形式協調,旋律發展富於邏輯性,是一首較好的藝術歌曲。
蕭友梅21歲在東京曾隨孫中山幹革命並經孫先生介紹加入同盟會,是該組織最早的成員之一。曾掩護過孫先生的革命活動,是中國第一位參加孫中山直接領導的同盟會的音樂工作者。
1912年民國成立,孫中山委以臨時大總統府秘書要職。同年10月,赴德國專攻音樂。1916年以長篇論文《17世紀以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的研究》獲哲學博士學位,成為中國第一位獲此種學位的音樂家。這篇論文也是中國第一篇研究民族音樂的學術著作。
1922年,協助蔡元培建立了北京大學附設音樂傳習所,這是中國近現代第一所具有相對獨立性的專門音樂教育機構。
次年,創辦了中國現代第一個管弦樂隊——北大音樂傳習所附設小型管弦樂隊,自任指揮。
1927年,他到上海創建了中國現代第一所完備的高等音樂教育機構——國立音樂院,后改為上海國立音樂專科學校。在長達20年的教育工作中,為中國培養了現代最早的一大批音樂專門人才,為中國現代音樂文化事業的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他是中國第一首室內樂、第一首管弦樂、第一首銅管樂的作曲者,是中國跨越業餘作曲進入專業音樂創作的第一人。
1924年,“五四運動”五周年,他寫出了合唱《五四紀念愛國歌》,這是我國第一首以“五四”為題材的歌曲。
1928年,寫出了《國恥》等三首歌曲,是中國最早的抗日歌曲之一。
1931年“九一八”之後,寫出了《從軍歌》,是我國第一批以救亡為題材的愛國歌曲之一。
肖友梅
肖友梅
1922年寫出了《問》,是蕭先生最有影響的一首歌。“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淚”點明了“問”的主題是對於當時軍閥混戰,山河殘破的祖國深沉的憂慮。編撰了中國第一部實際應用於音樂教學的西洋音樂史教材和中國音樂史教材。
撰寫了中國第一份介紹歐美音樂教育機構的調查報告。
蕭友梅又是第一位用比較的方法對中西音樂進行研究的音樂學者。
提起蕭友梅,那真是中山人的驕傲。實在可惜,1940年,他僅56歲就離開了人間,那真是中國音樂界的重大損失。
他在中國現代音樂史上留下了許多“第一”的紀錄,他是中國現代音樂事業的拓荒者,是中國專業音樂教育的奠基者,還是專業音樂創作的先行者,音樂理論研究的探索者。蕭友梅博士逝世60周年紀念音樂會在中央音樂學院禮堂舉行,演出了他的代表作《問》、《秋思》等。在北京大學百年紀念講堂舉行了第二場演出。
蕭友梅17歲時即自費留學日本,是我國第一位出國學習音樂的留學生。

總統府的秘書


孫中山
孫中山
蕭友梅被人們稱為“現代專業音樂的奠基人”。他在教育家蔡元培的支持下創辦了中國第一個音樂專科學校——上海國立音樂院(后改名為“國立音樂專科學校”),蔡元培任校長,蕭友梅任教務主任。從此之後,中國有了獨立的專業音樂教育機構。蕭友梅在學校擔任樂理、和聲、作曲、音樂史等課程。下有沒還創作了九十多首歌曲和鋼琴曲,如合唱《春江花月夜》、弦樂四重奏《小夜曲》、鋼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歌曲《國恥》、《五·四紀念愛國歌》、《卿雲歌》等。由於他和一些人的努力,從此中國走上了音樂專業化的軌道。
肖友梅作品
肖友梅作品
大家都知道他是傑出的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許多人卻不知道他曾經從政,當過孫中山先生總統府的秘書。肖友梅1901年到日本留學,當時他正是一位熱血青年,信仰孫中山先生的民主思想。1906年,他加入了孫先生組織的同盟會。由於他為人正直、善良和孫中山先生又是同鄉,關係十分融洽。為了掩護孫先生從事革命活動,他把自己的寓所提供出來,供革命黨人作為秘密會議的地點。孫先生舉行會議時,他常常帶著廖仲愷先生的孩子在屋外玩耍,實際上是在給開會的人放哨,一有動靜就可立即通知他們。在長年的交往中,孫先生覺得蕭友梅是一位十分信得過的人,對他很器重。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先生在南京宣誓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時,任命肖友梅為總統府秘書,從此他們之間的關係更為密切。孫中山先生還贈給蕭友梅一張個人照片,親筆題寫“友梅先生惠存”六個字。蕭友梅非常珍惜這張照片,一直擺在自己的書房中。雖然已經從政,雖然與孫先生有著深厚的友誼,但他心中念念不忘的是音樂。當他聽說有歐洲學習音樂的機會,就毅然辭掉了總統府的職務,奔赴德國學音樂。此後,他的一生都奉獻給了音樂文化事業,一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代表作品


歌曲《問》
蕭友梅憑藉自己淵博的學識和藝術才華,編撰了一大批音樂教材、論著,並創作有多種體裁的音樂作品。
1920年出版了《樂學研究法》,
肖友梅
肖友梅
1920-1921年出版了《和聲學綱要》,1924一1925年出版了《初級中學樂理教科書》(六冊),
1925年出版了《鋼琴教科書》、《風琴教科書》,
1927年出版了《小提琴教科書》,
1928年出版了《普通樂學》與講義《近世音樂史綱》。
20年代初,他陸續創作了一些配有鋼琴伴奏譜的藝術歌曲,大都被收錄在商務印書館1922年出版的《今樂初集》
1923年出版的《新歌初集和1924一1925年出版的《歌集》1一3冊中,這些都是我國早期藝術歌曲的代表作和最早出版的作曲家的個人專集。
他的創作,以反映青年學生的校園生活和對美好的大自然的心靈感受居多,如《中華好》、《南飛之雁語》、《新雪》、《登高》、《星空》、《楊花》等。有的作品則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現實的關注和對祖國的深厚感情,如《五四愛國紀念歌》、《國民革命歌》、《國難歌》、《從軍歌》,悼念黃興蔡鍔的《哀悼引》,悼念孫中山的《總理奉安哀辭》等等。他在深研西洋樂理的同時,對中國的傳統音樂也很重視,主張“古今中外的音樂都要學習”,“音樂的骨幹是一民族的民族性”。他曾譜寫了大型合唱曲《春江花月夜》、大提琴曲《新霓裳羽衣舞曲》等,雖不盡完善,卻也不難看出音樂家於此所傾注的心力。

人物評價


肖友梅
肖友梅
蕭友梅(1884~1940)是我國現代音樂的奠基人之一,出生於廣東中山縣。他早年留學日本、德國學習音樂,1920年回國后,主持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音樂科和北京大學音樂傳習所的工作,為專業音樂教育的開創做了有益的嘗試和準備。1927年,在蔡元培的支持下,蕭友梅主持創辦了上海國立音樂院(后改名為國立上海音樂專科學校),這是我國正規專業音樂教育的開端。此後,他一直從事該校的管理和教學工作,為中國現代音樂教育的發展嘔心瀝血,做出了重要貢獻。蕭友梅曾編寫過《風琴教科書》、《鋼琴教科書》、《和聲學》、《普通樂學》等一批我國早期的音樂教材。同時他以嚴謹的風格,運用西方作曲理論寫出了一些早期的藝術歌曲,如《問》、《南飛之雁語》等。此外,他還在器樂創作方面有所嘗試。他一生共寫有100多首歌曲、兩部大合唱、兩首弦樂四重奏、兩首鋼琴曲、一首大提琴曲。蕭友梅還是我國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音樂家。1916年7月,他以《關於17世紀前中國管弦樂隊的歷史研究》一文獲萊比錫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蕭友梅先生在留德期間所作《D大調弦樂四重奏》是中國第一部弦樂四重奏。所作以中小學校學生為對象的《今樂初集》(1922)和《新歌初集》(1923),是中國最早出版的兩本教材歌曲和個人作品專集;收入前者的《問》,為其最有影響的代表作,曾在當時的青年學生和知識分子中廣為傳唱,1924年為紀念“五四運動”5周年而作的《五四紀念愛國歌》,則是中國最早謳歌這場偉大運動的曲作。作於1930年的《秋思》則是中國第一首大提琴獨奏曲。作為一校之長,主持校政也頗多具有遠見卓識且為後人仿效的創舉。學校成立之初即根據國情,於傳授西方作曲理論及表演藝術的各學科組之外,增設傳授我國民族樂器演奏技術的國樂組,並親自主講有關我國古代音樂史的“舊樂沿革”。從1930年起,又與黃自等先後發起成立樂藝社和音樂藝文社,組織力量編輯出版校刊《音》和《樂藝》《音樂雜誌》《音樂月刊》《林鐘》等定期或不定期刊物。學校工作之餘,還從事著述和創作,編撰小提琴、和聲學、普通樂學等教科書。
蕭友梅先生對中國音樂文化事業做出的卓絕貢獻將永遠為後人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