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王
勤王
勤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qín wáng,意思是君主制國家中君王有難,而臣下起兵救援君王(皇帝)。出自於《晉書·謝安傳》:“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勤王
qín wáng
1. [to serve the king]∶儘力於王事。
夏禹勤王,手足胼胝。——《晉書·謝安傳》
勤王之事。
2. [to save the country from danger]∶臣下發兵救援地位岌岌可危的主子。
德祐初,江上報急,詔天下勤王。——《宋史·文天祥傳》
火速勤王。
1. 謂儘力於王事。
《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於晉侯曰:‘求諸侯莫如勤王。’”
《周禮·春官·大宗伯》“秋見曰覲”漢·鄭玄 註:“覲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
《晉書·謝安傳》:“夏禹勤王,手足胼胝。”
唐 孟浩然《送賈升主簿之荊府》:奉使推能者,勤王不暫閑。觀風隨按察,乘騎度荊關。
唐 岑參《發臨洮將赴北庭留別》:白草通疏勒,青山過武威。勤王敢道遠,私向夢中歸。
2. 多指君主的統治受到威脅而動搖時,臣子起兵救援王朝。
《後漢書·袁紹傳》:“乃下詔書於紹,責以地廣兵多而專自樹黨,不聞勤王之師。”
《南史·梁武帝紀》:“畜兵 九派,用擬勤王。”
《東周列國志》第三回:“百姓皆歸怨申侯。申侯無可奈何,乃寫密書三封,發人往三路諸侯處,約會勤王。”
清·孔尚任 《桃花扇·哭主》:“孤臣左良玉,遠在邊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該萬死 了。”
為何是勤“王”?古代夏商周時只天子稱王,其他是公侯伯子男等諸侯。後來亂了套,地方諸侯也紛紛稱起王來。所以孔子寫春秋時,最恨名實不符的事情,他主張搞政治第一在正名。
其實勤王還有很多種情況,有些是瞎起鬨的,有些是來清君側的,也有些是志在奪權的。東漢靈帝末年的十常侍之亂時受大將軍何進之召率軍進京的董卓,名義上是去洛陽幫何進的忙,但是到了洛陽之後,就變成心懷不軌的壞分子了。古羅馬帝國規定軍隊不得越過羅馬河,就是因為怕勤王之師造反弒上。
總之,勤王的本意在救駕。但結果是多元的。
中國歷史上許多勤王例子,皆是借口以攻入朝廷。如:西晉八王之亂中的許多王。
另一常見的反叛借口是“清君側”:意指起兵掃除君王(皇帝)身邊的小人、奸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