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冠草
南冠草
《南冠草》是郭沫若1943年作於重慶的一部歷史劇,所寫內容是明末夏完淳抗清事迹。《南冠草》也是越劇歷史劇。建華(畢華琪)1953年根據郭沫若同名話劇本改編。是已故越劇表演藝術家竺水招的代表作之一,南京市越劇團優秀保留劇目。
夏允彝、夏完淳是明末名士,著名文學家。夏氏父子墓坐落在小崑山盪灣村北開闊的田野中。石駁墓基圍成一塊平台,墓地呈半月形,高約2米,面寬約30米,佔地二畝余。夏氏父子出生於華亭。夏允彝學識淵博,才華出眾,明崇禎十年(1637)進士,授福建長樂縣知縣,應召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后因母歿回鄉。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破南京,夏氏父子偕好友陳子龍毀家倡義,起兵抗清,成為明末抗清領導人物。后戰鬥失利,允彝在今華田涇支流居地松塘投水殉節。其子夏完淳自幼聰明,“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父殉后,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不幸失敗被捕。完淳在公堂上慷慨陳詞,痛罵明降將洪承疇。夏完淳在獄中所撰詩稿《南冠草》交付其姊收藏,在刑時,他傲然挺立,拒不下跪,面對明孝陵慷慨就義。
寫明末清初,清兵佔領江南,青年詩人夏完淳投筆從戎,毀家紓難,在跟隨他的父親夏允彝、老師陳子龍在太湖起義失敗后,其抗清復國之志未改。他繼承其父遺志,奔波各地,聯絡愛國志士40餘人,聯名上表魯王,謀圖復明義舉。1647年(清順治四年)春,夏赴九江尋找闖王舊部聯絡,由魯王來使謝堯文負責回南澳送表,不幸謝在出海時被清兵所獲,在押赴南京途中,謝投江自盡。清攝政王多爾袞十分重視此案,親臨南京督辦,並命明降臣洪承疇主審此案,企圖將江南抗清義師一網打盡。洪從上魯王表的聯名中先抓捕了劉公旦及夏的表弟王聚星等人,審訊中王聚星叛變投敵。由於叛徒王聚星的出賣,夏完淳于同年六月在松江家中與其岳丈錢彥林一起被捕。押解途中,囚舟停泊蘇州虎丘山下時,夏的好友杜九皋會同義民憨憨老殺死了兩名解差,準備劫去夏完淳,惜未能得手。在南京獄中,夏完淳和劉公旦相互鼓勵,視死如歸。審訊中,洪承疇以其自身之經歷妄圖勸降夏、劉二人,夏、劉意堅如鋼,怒斥洪賣國求榮的無恥行徑,罵得洪無地自容。9月18日,在杜九皋的幫助下,夏完淳在獄中與其妻錢秦篆、姊夏淑吉訣別,將其在獄中所撰詩稿《南冠草》交付其姊收藏,面對明孝陵慷慨就義。
該劇於1953年秋由南京市越劇團的前身——上海雲華越劇團首演,萬之導演,竺水招飾夏完淳,筱水招飾錢秦篆,商芳臣飾劉公旦,玉牡丹飾夏淑吉,筱幗英飾杜九皋,蔣鴻鰲飾王聚星,裘奎官飾洪承疇。1955年劇團去南京后,復由改編者加工整理,楊頎執行導演,除夏淑吉一角改由筱丹鳳飾演外,其餘均為原陣容。1956年春,南京市越劇團晉京彙報演出該劇,大獲好評。周恩來總理、郭沫若、老舍、鄧穎超觀看了演出並給予讚揚。竺水招與部分主創人員還受到周總理的親切接見。1957年3月,《南冠草》參加江蘇省第一屆戲曲觀摩演出大會,獲優秀演出獎、優秀劇本獎、導演獎、音樂獎、舞台美術獎,演員竺水招、商芳臣、筱水招獲演員一等獎,筱丹鳳、筱幗英、蔣鴻鰲獲演員二等獎,林雅君、裘奎官、裘馨安、周福香獲演員三等獎。劇本於1957年由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1962年劇中主要唱段由中國唱片廠灌製成唱片。
該劇1992年與天津電視台聯合攝製成越劇電視劇,獲1992年天津市第五屆電視藝術優秀作品評獎戲曲電視劇二等獎、1992年全國第八屆戲曲電視劇“蓬波獎”優秀單本劇三等獎、南京市1992—1995年專業藝術單位獎勵表彰。
郭沫若
生平大事年表(一):
1892年 11月16日 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沙灣鎮,學名開貞。
1901年家塾採用上海編印的新式教科書授課。
1905年 春 長兄郭開文赴日留學,有意偕從同行,父母未准。
1906年 春 入樂山縣高等小學。第一學期成績名列第一,因受年長同學忌妒,被降為第 三名。
1907年 春 因反對教師專制,被學校開除,經斡旋返校。夏升入樂山縣中學堂,大量閱讀林琴南的譯述小說。
1909年 秋 因參加罷課,請求校方與當地政府交出懲辦打傷同學的肇事者,被學校開除。
1910年 春 進省城成都,插入四川官立高等分設中學堂。冬 參加成都學界要求早開國會的罷課風潮,任班級代表,又受開除處分,因故 未實行 1911年 冬 清帝退位。回鄉組織民團響應辛亥革命。
1912年,2月受父母之命與張瓊華結婚,5日後即離家返成都。
1913年春 考入成都四川官立高等學堂理科,未學。夏,被天津軍醫學校錄取,未就學。年底 得長兄資助,決定東渡日本留學。
1914年1月抵東京。秋,考入東京第一高等學校預科。與郁達夫同學。
1915年 秋 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與成仿吾同學。閱讀泰戈爾、屠格涅夫、歌德、海涅等人作品,與斯賓諾莎思想接近。
1916年 夏 與東京聖路加醫院護士佐藤富子相識。冬,與佐藤富子在岡山結婚。開始新詩寫作。
1919年夏 與留日同學響應"五四"運動,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作小說《牧羊哀話》。詩作在上海《時事新報》上發表,震動中國詩壇。
1921年 休學半年。往返於上海、日本之間籌備出版文學刊物。6月文學團體創造社在東京成立。第一部詩集《女神》問世。
1922年 《創造》季刊五一節創刊。譯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
1923年 春 自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畢業。隨即回國從事文學活動,編輯出版創造社刊物。譯尼采《查拉圖斯屈拉鈔》前半部。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出版。
1924年春 赴日本,在福岡翻譯河上肇《社會組織與社會革命》、屠格涅夫長篇小說《新時代》。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系統了解,從此確立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冬 歸國調查江蘇、浙江軍閥戰禍。作《水平線下》。
1925年 在上海結識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瞿秋白。目睹五卅慘案實況,作二幕劇《聶耳》。《文學論集》出版。譯愛爾蘭約翰沁孤戲曲集。發表組詩《瓶》。
1926年3月 與郁達夫等赴廣州,任廣東大學文學院學長,實行文科改革。結識毛澤東、周恩來等共產黨人。創造社出版部成立。 7月 參加北伐,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副主任、代主任。
1927年 3月 在南昌朱德住處作《請看今日之蔣介石》,痛斥蔣介石叛變革命。被蔣介石政府通緝。8月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國民革命委員會主席團成員、起義部隊總政治部主任。竟周恩來、李一氓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冬 潛回上海從事文藝活動。重譯《浮士德》第一部。因患斑疹傷寒,錯過乘船轉移到蘇聯去的機會。
1928年2月 為躲避國民黨政府緝捕,得內山完造幫助離滬,化名旅日,定居千葉縣市市,行動受警方監視。通覽東京東漢文庫先秦史籍,研究中國古代史。譯美國作家辛克萊長篇小說《石炭王》。
1929年 作自傳《我的幼年》、《反正前後》。譯辛克萊長篇小說《屠場》。譯德國米海里斯《美術考古發現史》。
1930年 論證中國古代存在奴隸制社會形態的《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出版。譯辛克萊長篇小說《煤油》。
生平大事年表(二)
1931年 作《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兩周金文辭大系》。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譯俄國托爾斯泰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英國威爾士《生命之科學》等。
1932年"一二*八"事變發生,《生命之科學》等譯稿在上海商務印書館被焚。作《金文叢考》、《創造十年》。
1933年作《卜辭通纂》、《金文余釋之餘》、《古代銘刻匯考》等。1934年 作《兩周金文辭大系考釋》、《先秦天道觀之演進》、《屈原研究》。再譯《生命之科學》。輯譯《日本短篇小說集》。
1936年作歷史小品數篇,輯為《豕碲》。譯日本林謙三《隋唐燕樂調研究》。譯德國席勒《華倫斯太》。
1937年作《殷契粹編》、《創造十年續編》。7月抗日戰爭爆發。隻身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組織文化宣傳隊、戰地服務團赴前線勞軍。以無黨派人士身份,在周恩來直接領導下從事抗戰文化工作。
1938年1月 與於立群結合,同由廣州赴武漢,就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當選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理事。 10月 武漢失守,經長沙、桂林撤至重慶。
1939年《石鼓文研究》出版。
1940年4月 在重慶嘉陵江北岸發掘延光四年漢墓。9月 辭去三廳廳長職務,抗議國民黨政府強行改組政治部。11月 國民黨當局被迫同意組成文化工作委員會,任主任。
1942年作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譯歌德《赫曼與竇綠苔》。創辦群益出版社,主編學術刊物《中原》。
1943年 作歷史劇《南冠草》。研究先秦諸子。
1944年春,作《甲申三百年祭》,被中共中央定為整風學習文件
1945年草擬《文化界時局進言》,呼籲民主政治。文化工作委員會遂被國民黨政府解散。《青銅時代》、《十批判書》出版。夏 離重慶抵上海。赴南京參加國共和談。《歷史人物》出版。
1947年 譯歌德《浮士德》第二部。編《少年時代》、《革命春秋》、《天地玄黃》等。冬 遷抵香港。
1948年作《抗戰回憶錄》(后改名《洪波曲》)。年末 為出席新政協會議,赴東北解放區。
1949年 3月 率中國代表團出席世界擁護和平大會布拉格會議。新中國成立前夕 當選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聯合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 10月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長。
1950年 3月 當選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理事長。 5月 學術名詞統一工作委員會成立,任主任。 8月 率中國代表團訪問朝鮮。11月 出席在華沙召開的第二屆世界保衛和平大會。
1951年 2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12月 獲加強國際和平斯大林國際獎。《海濤集》出版。
1952年 2月 《奴隸制時代》出版,確定奴隸制社會下限在春秋、戰國之交。任中央考古訓練班主任。獲匈牙利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科學院名譽院士稱號。
3月 出席在奧斯陸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執行局會議。
7月 出席在柏林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10月 與宋慶齡、彭真等發起的亞洲及太平洋區域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
11月 出席在維也納舉行的世界人民和平大會。
1953年 作《屈原賦今譯》。3月 隨周恩來赴蘇聯、捷克斯洛伐克,弔唁斯大林、哥特瓦爾德。5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常委會。6月 出席在布達佩斯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會議。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獲波蘭科學院院士、保加利亞名譽院士稱號。
1954年作《管子集校》。5月 出席在柏林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特別會議。 6月 出席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世界和平理事會緩和國際局勢會議。當選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
1955年 1月 出席在維也納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 4月 出席在新德里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6月 出席在赫爾辛基召開的爭取世界和平的國際會議。冬 率中國科學代表團訪問日本,作《訪日雜詠》等。
1956年 任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推廣普通話委員會副主任、漢語拼音方案審訂委員會主任。
1957年17卷本《沫若文集》開始出版。6月 出席在科倫坡召開的世界和平理事會。
郭沫若於1978年6月12日在北京逝世,終年86歲。
別雲間
三年羈旅客,今日又南冠。
無限河山淚,誰言天地寬!
已知泉路近,欲別故鄉難。
毅魄歸來日,靈旗空際看。
拜辭家恭人
孤兒哭無淚,山鬼日為鄰。
古道麻衣客,空堂白髮親。
循陔猶有夢,負米竟誰人?
忠孝家門事,何須問此身!
寄內
憶昔結褵日,正當擐甲時。
門楣齊閥閱,花燭夾旌旗。
問寢談忠孝,同袍學唱隨。
九原應待汝,珍重腹中兒!
寄荊隱女兄兼武功侯甥
門閥推江左,孤忠兩姓全。
十年黃鵠詠,三載蓼莪篇。
愧負文姬孝,深為宅相憐。
大仇俱未報,仗爾後生賢!
柬半邨先生
樂令竟如此,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獄鬼,猶是羽林兒。
月白勞人唱,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卻似壯遊時!
聞大鴻仲熊訃
叩閽應有路,兄弟竟齊游。
盱眕同時盡,褒融一日收。
黃壚人已變,清淚夢中流。
如赴增城約,停驂待楚囚。
毘陵遇轅文
宋生裘馬客,慷慨故人心。
有憾留天地,為君問古今。
風塵非昔友,湖海變知音。
灑盡窮途淚,關河雨雪深。
被羈待鞫在皇城故內璫宅
孤臣魂已斷,況復見長安!
歌舞愁雲散,池台落日寒。
重來中貴宅,空掛侍臣冠。
一片鋃鐺影,還同佩劍看。
御用監被鞫拜瞻孝陵恭紀
城上鐘山色,松杉落翠微。
朝光群鳥散,暝色二龍飛。
璧月沉銀海,金風剪玉衣。
孤臣瞻拜近,泉道奉恩輝。
七夕步蠡水先生韻
忽然秋滿地,愁里度良辰。
有酒還同醉,無衣豈獨貧!
月明河鼓動,露落海閭新。
欲就君平卜,升沉數未真。
虎丘遇九高
竹馬交情十七年,飄流湖海竟誰憐!
知心獨吊要離墓,亡命難尋少伯船。
山鬼未回江上夢,楚囚一去草如煙。
姑蘇明月愁人醉,剪燭無言更惘然。
由丹陽入京
萬里河山拱舊京,楚囚西去淚如傾。
斜風衰柳丹陽郭,細雨孤帆白下城。
殘夢忽驚三殿報,新愁翻覺一身輕。
從軍未遂平生志,遺恨千秋愧請纓。
西華門與同難諸公待鞫
同舟今日半南冠,魂斷雲山舊築壇。
仁壽鏡移江月落,景陽鍾動曉風寒。
誰將杯酒消秦獄,欲向囊頭譏漢官。
相對鋃鐺趨右掖,夢中猶作侍臣看。
細林夜哭
細林山上夜烏啼,細林山下秋草齊。
有客扁舟不系纜,乘風直下松江西。
卻憶當年細林客,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來訪白雲,落葉滿山尋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對哭天下事,酒酣睥睨意氣親。
去年平陵鼓聲死,與公同渡吳江水。
今年夢斷九峰雲,旌旗猶映暮山紫。
瀟灑秦庭淚已揮,彷彿聊城矢更飛。
黃鵠欲舉六翮折,茫茫四海將安歸!
天地跼蹐日月促,氣如長虹葬魚腹。
腸斷當年國士恩,剪紙招魂為公哭。
烈皇乘雲御六龍,攀髯控馭先文忠。
君臣地下會相見,淚灑閶闔生悲風。
我欲歸來振羽翼,誰知一舉入羅弋。
家世堪憐趙氏孤,到今竟作田橫客。
嗚呼!
撫膺一聲江雲開,身在羅網且莫哀。
公乎,公乎!
為我築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當來!
吳江野哭
江南三月鶯花嬌,東風系纜垂虹橋。
美人意氣埋塵霧,門前枯柳風蕭蕭。
有客扁舟淚成血,三千珠履音塵絕。
曉氣平連震澤雲,春風吹落吳江月。
平陵一曲聲杳然,靈旗慘淡歸荒煙。
茫茫滄海填精衛,寂寂空山哭杜鵑。
夢中細語曾聞得,蒼黃不辨公顏色。
江上非無吊屈人,座中猶是悲田客。
感激當年授命時,哭公清夜畏人知。
空聞蔡琰猶堪贖,便作侯芭不敢辭。
相將灑淚銜黃土,築公虛冢青松路。
年年同祭伍胥祠,人人不上要離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