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3條詞條名為吳永安的結果 展開
吳永安
清朝將領
吳永安(1839—1893)字靜堂,雲南瀘西金馬鎮清水溝村人。岑毓英部將中稱驍果。以征回功,累遷至副將,賜號尚勇巴圖魯。從克澄江,擢總兵徠。平館驛,晉提督,更勇號曰額特和,賞黃馬褂。毓英撫福建,奏署台灣鎮,未之官,憂歸。
徠起治雲南邊防。法人浮小舟渡沱江,永安乘其半濟,擊敗之。趨宣光,留三營扼守,而自間道還興化合岑軍。既而諸軍攻宣光,與修綱分扼要隘,取嘉喻關,攻臨洮,戰益利,予優敘。和議成,署昭通鎮。討平武定夷匪,補鶴麗鎮。光緒十九年,卒,附祀毓英祠。
吳永安,生於一貧寒農民之家,自幼膽大,性機警,有急智,為村中之“娃娃頭目”。成年後,體魄豐偉,好武而多智謀,為鄉里青壯年所佩服,鄉中賢士謝丹九誇讚說:“此子有勇而有謀,將才也!”,勸其從軍進取軍功,永安聞之心喜,即留心時局等待機會。時值大理杜文秀舉旗起義,瀘西桃園、巨木、紅杏的回族及圭山、東山的彝、漢族農民紛紛揭竿而起,與官府相抗。永安也在附近村寨活動,結交青壯年,暗中拉起一支隊伍,靜觀時局變化。
咸豐十一年(1861年),知州彭克稱為防備義軍攻城,將鄉民納為練勇,市民編為游兵以助守城,其間,因剋扣兵勇糧餉引起不滿,被游兵頭目楊煥率從戕殺。永安見這正是投靠朝廷、謀取官爵的好時機,遂率所部武裝協同州知事吳淳鼎“討伐”,將楊煥剿殺。同治元年(1862年)春三月,回民義軍首領姬官率部趁黑夜搗毀州城東北角城牆,攻入城內,殺死游擊汪海。吳永安聞訊后率部增援,與官兵合力將義軍擊敗。經此兩戰,吳永安在官紳中名聲大噪,被委為練首,率練兵紮營爵冊防範義軍攻城。同治二年(1863年),武定參將馬榮反叛,殺總督潘鐸佔據省城,巡撫徐之銘檄調吳永安率部赴援,會同馬如龍攻馬榮,經多次激戰挫敗馬榮,收復省城。同治三年(1864年),曲尋協馬連升反叛,新任雲貴總督芳崇光受阻而無法入省城,岑毓英檄調吳永安率部隨軍討伐,圍攻曲靖一年未能克,永安遂獻計說:“師老乃兵家大忌,吾聞馬連昇平時愛惜士兵百姓,可用大炮佯轟城西南民宅,其不忍必出降,一舉可收速成之功。”岑毓英按其計行之,馬連升為保全城中兵民,果然出降,願以一人之首換全城百姓及士兵的安全。經此役,永安深為岑毓英所倚重。同治六年(1867年),岑毓英又以吳永安能出奇制勝,善用兵,命其偕同都司張保和討伐貴州豬拱箐苗族義軍。作戰中永安十分賣力,多次出奇兵攻陷義軍陣地,殺戮義軍無數。戰後敘功,被巡撫徐之銘提為蘭翎守備,並上奏補任都司。同治七年(1868年)杜文秀率義軍“東征”,佔據省城附近州縣。永安奉令克徵江、晉寧、呈貢等縣,疏通了通省糧道。同年十二月新任雲貴總督劉岳昭統帥湘軍入滇,至馬龍縣被義軍包圍,形勢危急,命在旦夕。吳聞訊后率部馳援,一戰擊敗義軍,解了馬龍之圍,劉岳昭深感吳救危之恩,提拔永安任曲尋協副將。后吳又奉令攻克尋甸,解省圍,由於鎮壓農民起義軍有功,受封為記名簡放提督,賞穿黃馬褂,嘉額特和“恩已圖魯勇”號,先後任昭通、鶴慶鎮總兵官。
光緒十年(1884年)八月,隨著法帝國主義在軍事上咄咄逼人的進攻及清軍馬尾海戰中的失敗,激起了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強烈要求抗法。清政府迫於社會的壓力,同時為了維護大清王朝的“尊嚴和體面”,下令正式對法宣戰。滇軍奉令入越作戰,吳永安以提督銜率一路軍出河口、白馬關入越,在敵強我弱、糧草缺乏的情況下,率部英勇作戰,分別攻克了興化附近的清波、夏和、綿溪等縣和臨洮、瑞雄各府,掃清了宣光周圍的援敵,為奪取宣光戰役的勝利創造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