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心

詞語

成心,漢語詞語,拼音是chéng xīn,意思是成見;偏見。出自《莊子·齊物論》。

引證釋義


1.成見;偏見。
《莊子·齊物論》:“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成玄英疏:“夫域情滯著,執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
南朝梁劉勰文心雕龍·體性》:“各師成心,其異如面。”
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二:“可見有了成心,雖是晦庵大賢,不能無誤。”
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尹侍御奏摺》:“夫栽培傾覆,大造本無成心。”
2.存心;故意。
老舍駱駝祥子》十五:“這兩天我不打算跟你拌嘴,你可也別成心氣我!”
陳建功《丹鳳眼》:“想買飯,又不想碰上那一位,這是不可能的,何況辛小亮根本沒有想到孟蓓會成心治他。”

不同用法


現代漢語中“成心”與“存心”都可以表“故意,有意”義,而且經常出現在相同的語境和相同的句法格式中。
在表示“故意,有意”義時,“成心”與“存心”是一對同義詞。
雖然“成心”“存心”兩詞現在都可以表示“故意,有意”這一意思,且出現的句法格式都為“成心(存心)+動詞性結構”。但是由於它們的來源並不相同,故而在表示這一意思時側重點也不相同。“成心+動詞性結構”強調的是後面的動詞性結構(即行為),而“存心+動詞性結構”強調的是“存有(這一行為的)心思”。比如:
(1)杜爺爺打起精神,掙扎著說,你這不是成心氣我嗎?(畢淑敏預約死亡》)
(2)老孔生氣了,說,庄館長,你這是存心不與我合作!(劉醒龍菩提醉了》)
正是因為“成心”與“存心”有著這一語義和語用差異,人們在使用這兩詞時就有著一定的選擇性。如果為了強調行為,則一般使用“成心”;如果為了強調對方早有居心,則一般使用“存心”。回過頭來可以解答為何“成心”的使用頻率要高於“存心”了,因為人們不滿對方的往往是對方的行為。比如說“你這是成心找碴兒”時,關注的是對方找了自己的碴兒,至於對方是否早有預謀或居心,關注度就要低,因而“存心”使用較少。除非為了強調對方的心思不好。才用“存心”:“你這是存心找碴兒!”
當然。“成心”與“存心”的使用選擇只是一種傾向性,並不具有嚴格的句法限制,加上兩詞語義相近。具體運用時不能完全排除個人的喜好和語言興趣等,現實生活中也時時可以見到兩詞混用的情況。另外要提到的是,在南方平翹舌不分的地區,“成心”與“存心”的語音相同或相近,混用就更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