勵精圖治
漢語成語
勵精圖治,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lì jīng tú zhì,出自《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宋史·神宗紀贊》:“厲精圖治,將大有為。”
意思是振奮精神,想辦法治理好國家。
在句中一般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
勵:奮勉。圖:謀求,設法。勵:奮勉。治:治理。意思:振奮精神,設法把國家治理好。
元·馬致遠《青衫淚》楔子:勵精圖治 在勤民,宿弊都將一洗新。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拗相公飲恨半山堂》:神宗天子勵精圖治,聞王安石之賢,特召為翰林學士。
清·石玉昆《三俠五義》第五十八回:等不知聖上此時勵精圖治,惟恐野有遺賢,時常的訓示本閣,叫細細訪查賢豪俊義,焉有見怪之理。
清 李寶嘉 《官場現形記》第二十二回:從此以後,他老人家更打起精神,勵精圖治。
聯合式;一般作主語、謂語、賓語;含褒義。常用來形容人設法治理好國家。也可以形容人設法把事業做好。
公元前74年,漢昭帝劉弗(原名:劉弗陵)死去。他沒有兒子,於是手握朝政大權的大司馬大將軍霍光立武帝的曾孫劉詢(原名:劉病已)為帝。這就是漢宣帝。公元前68年,霍光病死。御史大夫魏相根據歷史教訓和霍氏家族的專權胡為,建議宣帝採取措施,削弱霍氏權力。霍氏對魏相極度怨恨和恐懼,便假借太后命令,準備先殺魏相,然後廢掉宣帝。宣帝得知此事後,先發制人,採取行動,將霍氏族滅。
從此以後,漢宣帝親自處理朝政,振作精神,力圖把國家治理得繁榮富強。他直接聽取群臣意見,嚴格考查和要求各級官員;還降低鹽價,提倡節約,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魏相領著百官盡職,很符合漢宣帝的心意。漢宣帝在魏相的配合下,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發展生產,減輕人民負擔的有效措施,終於使國家興旺發達起來。他在位二十五年使已經衰落的西漢王朝出現了中興的局面。
近義詞
雄才大略、勵精求治、厲精為治
反義詞
喪權辱國、禍國殃民
燈謎
勵精圖治(打一字)謎底:清
造句
要想在商場上獨領風騷,必須勵精圖治,好好打拚才行。註:有時也稱“勵精求治”。
東漢·班固《漢書·魏相傳》:“宣帝始親萬機,勵精為治。”《宋史·神宗紀贊》:“厲精圖治,將大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