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4條詞條名為劉一明的結果 展開
劉一明
道士
劉一明(公元1734--1821),清代著名道士。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曲沃縣(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全真道龍門派第十一代宗師。也是繼王常月后的乾隆嘉慶年間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
劉一明為清代著名內丹家。號悟元子,別號素樸散人。山西平陽府曲沃縣(今山西聞喜縣東北)人。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其所著《會心內集》自述云:年十七(乾隆十五年,1750),身患重病,百葯不效。次年赴甘肅南安養病,愈醫愈重,喜遇真人賜方,沉痾盡除。十九歲外游訪道。二十二歲在榆中(今屬甘肅)遇龕谷老人授以內丹秘訣,遂師之。此後,為求參證,居京師四年,河南二年,堯都(今山西臨汾縣南舊平陽縣,為古之堯都)一年,西秦(今甘肅靖遠縣)三年,來往不定者四年。十三年間,三教經書,無不細玩。然於疑難處,總未釋然。乾隆三十七年,復游漢上,又遇仙留丈人,經其指點,十三年疑團始被解釋云云。後半生一直隱居甘肅榆中縣棲雲山、興隆山修道,設壇傳教,著書立說,成為晉、陝、甘、寧一帶頗具影響之全真龍門派道士。
他精通內丹、《易》學,兼通醫理,撰著有《周易闡真》《悟真闡幽》《修真辨難》《象言破疑》《修真九要》《陰符經》注等,以發揮內丹之道。后被輯為《道書十二種》,流傳頗廣,為清代內丹學一大家。又撰有醫書《沙脹眼科》行世。其內丹學具有濃厚的三教合一思想。其《指南針序》以中正之道為"貫通三教之理",謂中正之道,"在儒謂之中庸,在釋謂之一乘,在道謂之金丹。"他撰《周易闡真》《孔易闡真》,以易學論金丹,以金丹釋儒門易學。其《修真辨難》稱:"大學中庸,俱身心性命之學,其中有大露天機處,特人不自識耳。至於贊易十傳,無非窮理盡性至命之學。"故其內丹理論中,頗多融合儒釋、特別是理學思想的言論。
劉一明對內丹學的闡發頗為全面。主張性命雙修,循序漸進。分丹法為上中下三等,分藥物為內外,謂內葯生於自身,為元性,外葯乃虛空中真一之氣,為元命,並采理學之說,謂性分天命之性與氣質之性。對《參同契》《悟真篇》《陰符經》等的註疏有獨到之處,對火候的分別尤稱細微,但其說較伍柳一派為隱晦。
劉一明於道光元年端坐而化后,安放於興隆山靈塔中,唐璉寫了一幅小楷《恩師劉老夫子贊並塔銘》以示紀念,他以道家的語言,盛讚劉一明一生對道教理論的闡揚與實踐,“同華岳”“並衡岳”,“道氣常存於宇宙,慈雲普覆於大千”。
道書十二種 劉一明著
劉一明深研《易》學,兼通醫術,是當時著名的醫學家,內丹家。他認為“《易》非卜筮鍊度之書,實皆窮理盡性至命之學”。其內丹學具有明顯的三教合一思想,特別是儒道融合思想十分濃厚。主張“丹道即易道,聖道即仙道”。其《指南針序》有“在儒謂之中庸,在釋為之一乘,在道謂之金丹”。
他強調絕情舍愛,忍辱守垢。在《修真九要》中論述修真九件要事是勘破世事、積德修行、煉己築基、和合陰陽、審明火候、外葯了命、內葯了性。其中第一要事是“勘破世事”,為此他作《通關文》,在其中的色慾關、榮貴關、財科關窮困關等問題上,大都引進佛教思想加以解說。在“積德修行”的問題上,他又表現出儒道融合的思想。
他對內丹學的闡發頗為全面。主張性命雙修,“若欲成道,非性命雙修不可”,先命后性,循序漸進。在《修真辨難》中,他把分丹法為上、中、下三等。
劉一明的著作有《易理闡微》、《孔易闡真》《陰符經注》《道德經會要》《修真九要》等等,民國初年匯刻成冊,稱為《道書十二種》。
劉一明是清代著名內丹家,精研易理與丹道,著有《周易闡真》、《參 同直指》、《悟真直指》、《指南針》等多種著作。他在醉心於丹道的同時,“猶不忘情於 醫道”,還著有《眼科啟蒙》、《經驗雜方》、《經驗奇方》、《雜疫症治》等醫書。劉一明在弘道生涯中,常自製丹藥,以醫藥濟人。《會心集》卷下就載有一則《眼藥方》,並云:“若知自己痛與癢,急求明師問端詳。先積法財買葯料,次置器皿安丹房。老嫩遲速合度數,進退止足定柔剛。靈藥成就隨手效,立竿見影不荒唐。”
《道書十二種》為清乾嘉時龍門派道士劉一明所撰之道教叢書。有清嘉慶二十四年(1819)常郡護國庵刊本;民國二年(1913)上海江東書局石印本;民國十四年(1925)上海集成書局石印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據常郡護國庵本,並以上海翼化堂本校勘補缺,於1990年7月出版之影印本,是目前之最佳本。原名《指南針》,收書十二種,后收書增加,但仍沿襲此名。現共收書十七種。劉一明所作之書,除《道德經會要》《心經解蘊》《金丹口訣》《棲雲筆記》,及醫書《經驗雜方》《經驗奇方》《眼科啟蒙》《雜疫症治》等未收入外,全都彙集在此叢書內。
《眼科啟蒙》是在明代眼科專著《審視瑤函》的基礎上,按照“刪繁為簡,集亂為整,可錄者錄之,不可錄者去之”的原則整理而成,堪稱眼病論治的佳作;《經驗奇方》是一部病症與方葯相結合的內外、婦兒科的綜合性專著;《經驗錄方》是對前代名醫醫方的具體應用與創新,大都具有簡、便、驗、廉的特點,至今仍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劉一明內外丹並重,善於利用外丹技術、設備來製備醫用丹藥,這是十分可取的道教醫學思想,有助於促進傳統製藥學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劉 一明還將醫家區分為神醫與人醫兩種類型:醫有神醫,有人醫。神醫者,先天之學,轉生殺,奪造化,和陰陽,調五行。後天中培天先天,假身內保真身,采大葯三品,除歷劫病根,神明默運,推己及人。所謂有用中無用,無功里施功。如神農、黃帝、岐伯、雷公、扁鵲、抱朴子、華佗、孫思邈其人者。以上聖賢,皆有實學,先治已而後治人。所以藥到病除,邪氣退而正氣復,起死回生,得心就手也。人醫者,後天之學,全在五臟上用功夫,草術上 用心思。雖明的三關九候、七表八里,僅可醫的應生之人,醫不得應死之人;醫得後起病,醫不得根本之病;復得後天之氣,復不得先天之氣;治得有形之病,治不得無形之病。如促 景、叔和、河間、時珍其人者。以上數人,俱皆虛學,不能先治己而專治人,是捨己從人,顧外失內。所以有效不效,此其所以為人醫也。爾近日醫道,不知神醫之道乎? 抑人醫之道乎? 果是神醫之道,則治己治人,無傷於彼,有益於我。人我共濟,遂心運用,左之右之,無不宜之。?劉一明從道教內丹術的角度將醫家區分為神醫和人醫,認為神醫乃先天之學,能培養先天元氣,既能治己又能治人,無傷於彼,有益於我;而人醫則是後天之學,只有五臟上用功夫,以草木葯去邪除疾,不能治己專治他人。這是一種典型的道教 醫學觀,反映了清代道教內丹術與傳統醫學融通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