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元復

蘇元復

蘇元復(1910年4月19日-1991年6月17日),又名賡芳,字瀅平,浙江海寧人,化學工程學家、教育家,中國化學工程學科的奠基人之一,首創中國高校化學工程專業及其研究機構。

中華民國十九年蘇元復進入浙江大學化工系學習;民國二十二年大學畢業後去天津南開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民國二十四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費留學,進入英國曼徹斯特大學學習;民國二十六年獲得曼徹斯特大學工學院碩士學位;民國二十七年經法國馬賽回到中國,直奔四川參加抗戰;民國三十年應聘到暫遷遵義的浙江大學化工系任教授,兼研究所導師;民國三十七年擔任交通大學教授、化學系和化工系主任,併兼任大同大學、紡織學院教授及東海硝酸纖維廠經理;1952年作為負責人之一籌建華東化工學院,歷任學院教授、副教務長、副院長、化學工程研究所所長和顧問;1956年參與制訂全國科學技術遠景規劃,同年被評定為新中國首批二級教授;1958年被任命為華東化工學院副院長;1979年出任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1980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1984年當選為國際溶劑萃取化學與技術委員會委員;1985年擔任國家教育委員會世界銀行貸款中國地方大學發展項目中國專家審查委員會組長;1991年6月17日逝世,享年81歲。

蘇元復長期致力於化學工程學的研究,主要研究領域為液-液萃取理論及應用,深入研究液滴傳質理論,提出了水相中含少量雜質或添加表面活性劑時滴外傳質係數的表達式。

人物生平


蘇元復
蘇元復
清朝宣統二年(1910年)四月十九日,蘇元復出生於浙江省海寧縣郭店鎮一個充滿書香氣的工商家庭,祖父蘇鍾岳是前清秀才,后在郭店開辦磨坊,經營釀酒業。
中華民國十三年(1924年)冬,蘇元復再赴杭州,考入蕙蘭中學(今杭州第二中學) 。
中華民國十八年(1929年)夏,蘇元復免試進東吳大學
中華民國十九年(1930年),進入浙江大學化工系學習。
中華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大學畢業,獲工學學士學位,由浙江大學教務長兼化工系主任李壽恆先生推薦,去天津南開大學應用化學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員。
中華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考取中英庚款公費留學,與全國各學科錄取的24人同赴英國,進入曼徹斯特大學工學院學習。
中華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完成了題為《人造纖維中微晶體排列》的論文,獲碩士學位。
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九月,正值抗日戰爭期間,蘇元復經法國馬賽回國,直奔四川參加抗戰。妻子楊敏衡帶著年幼的兒子,從家鄉出發,繞道河內,輾轉數千里,歷經辛苦,赴重慶與他會合。蘇元復任四川瀘州兵工廠研究員,兼第五工場和氧氣工場主任工程師
中華民國三十年(1941年),蘇元復應聘到暫遷遵義的浙江大學化工系任教授,兼研究所導師,在極困難的條件下,將輾轉千里運來的蒸餾塔蒸發器等設備,建成當時中國國內唯一的化工實驗室。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1946年),任上海江蘇藥水廠工程師。
中華民國三十七年(1948年)九月,任交通大學教授、化學系和化工系主任,併兼任大同大學、紡織學院教授及東海硝酸纖維廠經理。
1950年3月,受人民政府派遣,赴東北考察,就東北的化工教育和化學工業的發展向中央獻計獻策。
1952年,蘇元復作為負責人之一籌建華東化工學院,歷任學院教授、副教務長、副院長、化學工程研究所所長和顧問,長期主管學院的科學研究及實驗室建設,在主持化學工程專業及其研究機構。
1954年,蘇元復與琚定一在兼任教授沈濟川幫助下合編的《化工算圖集》(第一、二、三集)問世。
1956年,蘇元復參與制訂全國科學技術遠景規劃,同年被評定為新中國首批二級教授。
1957年,在蘇元復與琚定一等的積極倡導下,率先創建了化學工程學專業,並從當時化工機械等專業抽調學生轉入本專業學習。
1958年,被任命為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副院長。
1979年,任中國化工學會副理事長、常務理事。
1980年11月,被選為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
1984年,當選為國際溶劑萃取化學與技術委員會(The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for Solvent Extraction Chemistry and Technology)委員。
1985年,擔任國家教育委員會世界銀行貸款中國地方大學發展項目中國專家審查委員會組長。
1988年,給國務委員方毅寫信,對外資壟斷中國的稀土產品深為憂慮,認為中國完全有能力自力更生開發稀土資源,與國際先進相比,絕無遜色。
1991年5月30日,蘇元復不顧年事已高,抱病赴哈爾濱和北京等地,主持國家教委世界銀行貸款中外專家評估會議達半月之久,因勞累過度,回滬后突發心肌梗死,於6月17日下午3時30分與世長辭。

主要成就


科研成就

• 科研綜述
蘇元復深入研究液滴傳質理論,提出了水相中含少量雜質或添加表面活性劑時滴外傳質係數的表達式肯定了醚類-水等二元系統存在著激烈的界面湍動提出了既考慮前混又考慮返混的萃取塔複合模型首創了兩種新型的高效萃取塔。特別注重用萃取方法解決中國豐富資源的利用、節能和環境保護中的實際問題。例如,研究從麻黃草提取麻黃素,從發酵液提取檸檬酸,其成果已應用於生產提出了從纖維硼鎂礦製取硼酸硼砂以及從磷礦製取磷酸和磷鉀複合肥料的新工藝。
20世紀30年代後期,蘇元復在四川參加抗戰期間常與工人一起掄鐵捶、敲鋼釺,在山岩上鑿眼試爆,先後完成液氧炸藥、油脂水解提取甘油和甘油精製等實驗研究,並建成中試工廠,增強了他將實驗室研究放大為工業過程的信心。
開發礦物資源的綜合利用
50年代後期,蘇元復先後領導開發了獨居石、硼鎂礦、磷礦、鎢礦等的綜合利用新工藝。他還率先將脈衝萃取塔引入上述流程。這項研究開創了分離鈾、釷、稀土元素的新途徑,為中國核能工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1960年代初,上海躍龍化工廠依據該成果建成了鈾、釷車間。
蘇元復在潛心研究中國諸多礦產資源合理利用的基礎上,1985年,對雲南省的礦業發展戰略,特別是磷礦的綜合利用,提出了四條頗有見地的科學建議:(1)雲南不宜建成黃磷為主體的磷化工基地。電爐制黃磷,再生產磷酸鹽,作為肥料、洗滌劑等,能耗極高,無經濟效益,且雲南缺乏電爐法制磷所需的焦炭。(2)磷礦的長遠計劃,重點在於選礦,從磷礦製成良好的磷鉀複合肥料,應作為重點。(3)對於儲量較大的褐煤,一是氣化為煤氣,一是製成甲醇,代替汽油及柴油。(4)城市須保持環境優美清潔,一不爭取人口集中,二不爭取工業集中,昆明是尚未污染的春城,得天獨厚,不宜成為重工業的中心。
發明用萃取法提取麻黃素與檸檬酸
蘇元復不僅開發了多種礦物綜合利用的新工藝,還發明了用萃取法從麻黃草中提取麻黃素,從發酵液中分離檸檬酸的新方法。1980年代初,蘇元復、倪信娣等運用轉盤萃取塔提取麻黃素的研究成果,改進了麻黃素萃取所用的設備,使流程更臻完善。該成果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研究液滴傳質與改進轉盤塔
蘇元復在研究利用萃取過程開發新工藝的同時,開展了對萃取的傳質機理和工業設備的研究。1963年,蘇元復和盧鴻業、毛之侯等用4種體系測定了有機液滴在水中自由沉降時的溶質傳遞速率,以大量實驗數據檢驗了A∙E∙漢德勞斯(Handlos)、R∙M∙格里菲思(Griffith)和G∙托森(Thorsen)等人的關聯式,建立了純液滴和污染液滴的傳質模型,指出水相中含少量雜質或添加表面活性劑時,滴外傳質係數可用Sh=A+BRe1/2Sc1/3關聯,式中A和B隨雜質的性質而定。為了考察液滴傳質時可能出現的異常情況,他又領導研究了界面湍動現象及其對液滴傳質速率的影響。他和陳同芸等選用32種體系,用光紋技術觀察和拍攝了懸垂於靜止液體中的液滴界面現象,對前人關於二元系統在溶質傳遞時有無界面湍動這個問題作了明確答覆,即有不少醚類—水及其他二元系統都有強烈的界面湍動。
1980年代,蘇元復將傳質的理論研究擴展到萃取塔。1983年,蘇元復、章壽華等經研究指出,液滴的返混不能忽略,首次提出了在轉盤萃取塔中既考慮液滴的前混,又考慮返混的複合模型。在這之前,他們還發現轉盤萃取塔的操作轉速存在一過渡區域,並提出了該區域液滴特徵速度的計算式,修正了沿用20餘年的僅有一臨界轉速的概念。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蘇元復對轉盤塔進行改進,採用加絲網,在轉盤下加葉片等措施,開發出兩種新型的高效萃取塔。蘇元復的這些研究成果,被國內外同行學者廣為引用,並被編入有關專著,其中液滴界面湍動現象的圖片,載入了《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工》卷(1987年第一版,插圖第15頁)。
開拓用萃取促進化學反應的新領域
蘇元復不僅在運用萃取分離開發高效節能新工藝方面作出貢獻,而且對萃取過程的組合應用也做了許多開拓性的工作。他提出用萃取促進化學反應,擴大了液液複分解、液液固複分解反應的應用範圍,由此開發出磷鉀複合肥料、有機胺制鹼等新工藝。他提出的浸取—萃取聯合法,更是用萃取促進化學反應、集化學反應與化工分離於一體的範例。此外,他還探索了有機酸的萃取發酵和萃淋樹脂的應用。
蘇元復、施亞鈞等還提出了以甲酸鈉和二氧化碳為原料,採用氣液液複分解法聯產甲酸碳酸氫鈉的新流程。他們利用叔胺對甲酸的選擇萃取特性,促成碳酸與甲酸鈉反應。反應生成的碳酸氫鈉在水相中析出,用過濾法分離;負載於叔胺的甲酸,經氣提分離出來。這一新工藝的開發,為制鹼工業開闢了新路。
蘇元復對液液萃取過程理論和設備研究領域作出了突出貢獻,在他去世兩年之後,其研究成果“溶劑萃取理論及應用研究”仍於1993年獲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1993獲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轉盤塔研究項目
1987年獲薩格勒布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獎
1986年獲國家教委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
1985年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三等獎
1981年獲石油部優秀科技二等獎 轉盤塔研究項目
主要論著
1 Ke Chung Chang,Yuan FuSu.TheApparentRatesofOxidationofMassicotandLitharge.TheJoumalofChineseChemicalSoci-ety,1935,3(1):86—94
2 張克忠,蘇元復.無機工業化學.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
3 蘇元復,張震旦,王承明.化工原理(上、下冊).上海:龍門聯合書局,1951
4 蘇元復,琚定一.化工算圖集(一、二、三集).上海:新亞書局,1954
5 華棟畫(蘇元復,陳毓琛,魏維誠).溶劑萃取法從獨居石砂提取鈾和釷.原子能科學技術
6 蘇元復,汪鞏,方懿行,等.溶劑萃取法從麻黃草浸漬液提取麻黃Ⅰ、Ⅱ.化工學報,1958(1):24—50
7 胡亮,蘇元復,施亞鈞.氣液液複分解法聯產甲酸和碳酸氫鈉的機理,Ⅰ、Ⅱ.化工學報
8 蘇元復,盧鴻業,毛之侯,等.滴外傳質係數的研究.化工學報
早年與張克忠合編《無機工業化學》,與張震旦、王承明合著《化工原理》(上、下冊),與琚定一合著《化工算圖集》(一、二、三集)等,承擔《辭海》化工部分主編。

人才培養

1933年赴南開大學起,蘇元復先後在浙江大學、交通大學等多所大學任教,獻身化工教育近60載,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化工高級人材。從1956年起招收研究生,1980年起招收博士研究生,一生共培養出19名工學博士、35名工學碩士。

榮譽表彰

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社會任職


時間擔任職務參考資料
1958年《辭海》編委兼分科主編
1979年至1987年《化工學報》編委會主任
1982年至1987年國際《濕法冶金》(Hydrometallurgy)雜誌編委
1984年國際溶劑萃取化學與技術委員會委員
1985年國家教育委員會世界銀行貸款中國地方大學發展項目中國專家審查委員會組長
《化學工程手冊》編委會副主任
《中國大百科全書》化工編委會副主任兼分支主編
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第五全國政協委員
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評價


蘇元復是中國化學工程學科重要的奠基者之一。(費維揚院士評)
蘇元復先生十分強調知行合一、學以致用、理論聯繫實踐。(華東理工大學校長錢旭紅評)
蘇元復一直堅持科研工作,即使在上世紀50年代科研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多數教師只進行教學和教學研究,他卻帶領幾位年輕教師,利用今天看來相當簡單的儀器設備,堅持研究工作並獲得很好的結果,這是極為難能可貴的。(袁渭康院士評)

後世紀念


2010年4月19日,舉辦紀念蘇元復院士誕辰100周年座談會,同時為蘇元復院士紀念塑像揭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