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鷺

鷺科白鷺屬動物

鷺(學名:Egretta sacra),鷺科白鷺屬鳥類,中型涉禽,體長60-75厘米,翼長25-30毫米,體重330-700克。嘴較長而粗鈍,頸長,腳較粗短,體色有白色和黑色兩種色型。黑色型較常見,體羽清一深灰色並具短冠羽,近白色的頦在野外清楚可見。白色型與牛背鷺的區別在體型較大,頭及頸狹窄。與其他鷺的區別為腿偏綠色且相對較短,嘴淺色,習性也不同。虹膜黃色;嘴淺黃;腳綠色。

棲息於海邊,一般單獨或集成小群活動。主要以魚類、蝦、蟹、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為食。在岩棚上產卵。巢築於小島大礫石下的石堆上。每年4-6月繁殖,每窩產卵2-5枚。東亞和西太平洋沿海並印度尼西亞至新幾內亞、澳大利亞及紐西蘭。在中國也有分佈。

物種特徵


岩鷺
岩鷺
岩鷺體長55-64厘米,有兩種色型——白色或炭灰色。灰色型較常見,體羽清一灰色並具短冠羽。
灰型全身呈灰色,頭部有羽冠,胸部與背部有細長的白色蓑羽。嘴為黃色,前端為暗褐色。亦有喉部白色的個體,以灰型居多。腳為暗綠色。嘴長85-93毫米,翼長274-315毫米,尾長93-121毫米。白型主要分佈於南方地區,通體呈白色。與白鷺相似。背部羽毛延伸至尾的基部,並不像其他白鷺那樣成蓑羽狀。嘴綠黃色,腳淡綠色。白型十分稀少。

生活習性


岩鷺
岩鷺
岩鷺是典型的海岸鳥類,而且是一種留鳥,主要生活於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的島嶼和沿海海岸一帶,尤其喜歡棲息在多岩礁的海島和海岸岩石上,只有非繁殖期才偶爾四處遊盪。大多在白天活動,但以黃昏時分活動更為頻繁。
性情羞怯,孤獨好靜,不易接近,除了繁殖期外,常常單獨活動,多在沿海邊的岩礁上靜靜地覓食或者緩慢地走動,有時也佇立在較為隱蔽的水邊岩礁上,身體呈駝背狀,長時間站著不動。活動時通常極為小心謹慎,常常輕輕的、無聲無響地移動和覓食。有時也在低空中飛翔於岩礁與浪花之間,飛行時頸部也縮成“S”形,兩翅鼓動緩慢,從容不迫,不慌不忙。但當它受到威脅時,也能飛得相當快。
岩鷺主要以魚類、蝦、蟹、甲殼類、昆蟲和軟體動物等動物性食物為食。通常沿岸邊岩石慢步行走覓食。覓食時身蹲得很低,縮脖駝背,輕輕的、甚至有點偷偷摸摸地接近被獵物,然後乘其不備,突然襲擊。岩鷺還是一個很熟練的“小偷”,常常到成群繁殖的鷗類中間偷吃親鳥帶給雛鳥的魚類等食物。

繁殖方式


岩鷺每年4-6月繁殖,營巢於海島岩壁的縫隙或平台上,也在樹上或低矮的灌木上營巢。營巢時也成群,但並不象其他鷺類那樣密集,而是在海島的岩石上分散開來。它的巢也較為簡陋,通常由枯枝和草莖構成盤狀。每窩產卵2-5枚,卵的顏色為淡青色或淡綠色。

分佈狀況


岩鷺
岩鷺
岩鷺分佈於亞洲東部、琉球群島、熱帶太平洋、印度洋、一直到大洋洲一帶,共分化為2個亞種,中國僅產指名亞種,分佈於浙江、福建、台灣、廣東、香港、海南等地。

物種現狀


岩鷺的數量也很稀少,據1990年和1992年國際水禽研究局組織的隆冬水鳥調查,1990年在中國僅見到3隻,其中1隻在台灣,1992年則僅在台灣見到10隻,此外還在東南亞見到24隻。
致危原因:環境污染與破壞,導致它們數量減少。

保護級別


岩鷺
岩鷺
CITES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1997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1996
中國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稀有
生效年代:1996
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生效年代:202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