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鼻巨蜥

蜥蜴目巨蜥科爬行動物

圓鼻巨蜥(學名:Varanus salvator)是巨蜥科巨蜥屬動物。體形巨大,體全長1482(662+820)毫米,體重20-30千克。頭部窄而長,吻部也較長,鼻孔近吻端,眼瞼發達,瞳孔圓形;鼓膜裸露;舌細長,先端深分叉;背鱗顆粒狀,圓形或卵圓形;腹鱗四邊形,橫向成行;尾側扁如帶狀,尾背鱗片排成兩行矮嵴;四肢粗壯,指(趾)上具有銳利的爪。體背黑褐色雜有淡黃色斑,腹面淡黃或灰白色,散有少量黑點。

圓鼻巨蜥棲息于山區的溪流附近或沿海的河口、山塘、水庫等地。晝夜均外出活動,但以清晨和傍晩最為頻繁。性好鬥,較兇猛,遇到危險常以強有力的尾巴抽打對方。善於游泳、爬樹。捕食魚類、蛙、蛇、鳥、鼠及昆蟲等。雌性於6-7月的雨季產卵於岸邊洞穴或樹洞中,每窩產卵15-30枚。孵化期為40-60天,壽命可達150年。分佈於南亞和東南亞;在中國主要分佈於海南、雲南、廣西、香港。

圓鼻巨蜥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列入《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極危);列入《華盛頓公約》附錄Ⅱ;收錄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保護級別為低危(LC)。

形態特徵


圓鼻巨蜥
圓鼻巨蜥
圓鼻巨蜥體形巨大,體全長1482(662+820)毫米,體重20-30千克。頭窄長,略呈三角形;頭與頸間有一明顯的弧形縊痕。吻較長,吻端圓。吻鱗較小。頭背鱗片較大,呈六邊形,扁平無棱。眶上鱗較寬,7枚,呈弧形排列,其內有一團小鱗,外周亦有一圈較小鱗片。枕部鱗片稍小。鼻孔大,周圍有10枚小鱗圍繞。瞳孔圓形;眶上脊發達,向後延至眼后角後方,向前伸達眼與鼻孔之間。眼下方與上唇鱗間有3排小鱗。顳區鱗片較小,平滑無棱。耳孔橢圓形,豎立,鼓膜可見。
圓鼻巨蜥軀體壯實,略扁平。全身被粒鱗。軀幹和四肢背面鱗片起棱,略呈菱形。軀幹腹面鱗片較背面鱗片大而平滑;頸腹面與胸部鱗片基本一致,呈橢圓形;胸部向前,鱗片漸小;胸部往後至胯前的鱗片呈長方形,排成橫行,按整齊的橫行計算,可達70行。自領圍至胯前一縱線上,有鱗片90行左右。腹面最粗的一排鱗片74枚導致肛孔橫裂。尾背鱗片75枚左右,尾腹鱗片較大,橫排。四肢粗壯,爪長而堅硬。尾側扁,尾基較粗,往後漸細,尾背由並列的2行鱗片形成棱脊;尾末端圓鈍,堅硬而上翹。
圓鼻巨蜥的頭、軀幹背面黑褐色,散有黃色小點或黃色紋;腹面一般黃色。腋胯間有黃色圓斑構成的環紋5條,每環紋間散有小黃點。四肢色斑與軀幹相似。尾兩側有黑黑白間的黑紋紋11條。

棲息環境


巨蜥主要以陸地生活為主。一般在山區的溪流附近,以及沿海的河口、水庫、山塘等都是它們最喜歡的棲息地。在沿海紅樹林密度最高,在內陸的山中密度最低。在紅樹林叢林中每8平方公里就有一群人。
2021年7月10日,雲南省龍陵縣木城鄉幹部在巡護途中發現極危物種圓鼻巨蜥。

生活習性


水巨蜥能吃任何它們能吞下的東西,食譜中有昆蟲,甲殼類,軟體動物,魚,蛇,幼鱷,小型哺乳動物,鳥,其他巨蜥甚至同類,有紀錄顯示1雌水巨蜥連吃40青蛙后動彈不得。成年水巨蜥尤其喜歡食腐,曾有人說到他看到過有近15隻巨蜥在吃死人肉。Auffenberg (1982)報告說巴里島人有將人屍體喂巨蜥的傳統。
圓鼻巨蜥,體形幾類科莫多龍。圓鼻巨蜥在捕食方面比較雜,吃小型哺乳動物,如老鼠和猴子,鳥類,爬行類,魚類,昆蟲和腐肉成年巨蜥甚至可以攻擊鹿。
與其他動物不同的是,圓鼻巨蜥晝夜都出來活動,但外出最頻繁的則是清晨和傍晚,它們會在水中游泳,或是爬到矮樹上去找食物。圓鼻巨蜥的食譜很廣泛,從魚、蛙、蝦、鼠到其他的一些小型的爬行動物甚至昆蟲和鳥卵都是它們的食物;偶爾它們也會吃動物屍體,甚至偷食附近村莊里的家禽。
圓鼻巨蜥生性好鬥,兇猛異常,遇到危險時,常以強有力的尾巴做武器抽打對方。在感到情況不妙時,圓鼻巨蜥也會有很多方式自救,如立刻爬到樹上,用爪子抓樹,發出威嚇對方的噪音;或者鼓起脖子,使身體變得粗壯;再或者一邊吐出長長的舌頭,一邊發出“絲絲”的聲音恐嚇對方;有時還會把吞吃不久的食物噴射出來引誘對方趁乘其不備再趕緊逃走。但更多的時候,是與對方進行搏鬥。在搏鬥之前,圓鼻巨蜥會將身體向後,面對敵人,擺出格鬥的架勢,相持段時間后,乘對方的注意力不是那麼集中,圓鼻巨蜥就會慢慢地靠近對方,抬起尾部,出其不意地向對方抽打過去,使對方驚慌失措,落荒而逃,甚至因為這一擊而喪命。不過,偶爾在遇到非常強大的對手時,圓鼻巨蜥也很會辨別形勢,迅速地爬到水中躲起來。

分佈範圍


圓鼻巨蜥分佈於南亞和東南亞。具體分佈國家和地區為孟加拉、柬埔寨、中國(海南、雲南、廣西、香港等)、印度(安達曼群島、尼科巴島等)、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加里曼丹、巴厘、聖吉吉、北蘇門答臘等)、寮國。
在一些地區,水巨蜥仍然能夠達到很高的密集度。有人曾經在個斯里蘭卡看到一處河岸邊有7隻成年蜥蜴擁擠在一起,另有報告說在西部佛勞瑞斯一處河岸上發現15隻巨蜥。迄今為止水巨蜥最高的生物群密集度記錄是ERLEDEN(1991)在南蘇門答臘紅樹林(but could reach as high as 119kg of lizard per kilometre)。
中國:廣西、廣東、海南和雲南的南部;廣西的那坡縣(百合、下華鄉、上華村和三合屯)、寧明、靖西、龍州和憑祥等地皆產。
世界:國外分佈於印度,馬來西亞,緬甸,泰國,印度尼西亞。
廣泛分佈於南亞和東南亞地區:
孟加拉,汶萊布魯薩蘭,柬埔寨,中國,中國香港特區,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馬來西亞,緬甸,菲律賓,新加坡,斯里蘭卡,泰國,美國,越南。

繁殖方式


卵生。雌性於6-7月的雨季產卵於岸邊洞穴或樹洞中,每窩產卵15-30枚,卵的大小為70毫米×40毫米。孵化期為40-60天。圓鼻巨蜥的壽命可達150年。
成年雌巨蜥在一年中可產卵40個(e。g。 Biswas & Kar 1981; Erleden 1988)。常被產在2個甚至更多的窩裡。在缺乏顯著乾濕季節的地區產卵可以在一年中的任何時間進行。在其他地區繁殖通常在潮濕季節的初期開始。水巨擇偶時行為非常粗暴,連抓帶咬。有資料記載擇偶期間雄巨蜥之間的爭鬥兩隻成年巨蜥(雄或雌)以後肢站立,試圖將對方摔倒。(e。g。 Honneger & Heusser 1969, Vogel 1979; Daltry 1991)。蛋被產在白蟻土墩里,還有把蛋產在高出水平線的洞穴。孵化的時間有很大差異,記錄中有記載從兩個半月到10個月甚至是更長時間 (Auffenberg 1988:172)象所有的巨蜥一樣,幼體孵化非常隱秘。幼體的體色比成年巨蜥要艷麗的多。水巨蜥孵化周期伸縮性很大---下蛋在任何季節,產蛋環境的條件決定孵化速度,決定幼蜥全年孵化及順利出殼。圈養下孵蛋溫度在30度左右,孵化時間通常為180-300天。研究人員提到過孵化的蜥蜴性別決定於被孵化的溫度,但是這結論仍然需要更有力的證明。

養殖技術

圓鼻巨蜥生性膽小,白天很少活動;在人工飼養條件下可以自主採食鯽魚、青蛙和小白鼠等活的動物,也可自主採食牛肉、精豬肉和鵪鶉蛋;常患寄生蟲、感冒並繼發肺炎等疾病。人工飼養的適宜溫度為25-30%,相對濕度為50-90%;安全越冬的基礎溫度20℃,相對濕度60-90%。

亞種分化


中文名拉丁學名命名者及年代
圓鼻巨蜥安達曼群島亞種Varanus salvator andamanensisDeraniyagala,1944
圓鼻巨蜥印度尼西亞亞種Varanus salvator bivittatusKuhl,1820
圓鼻巨蜥蘇門答臘亞種Varanus salvator macromaculatusDeraniyagala,1944
圓鼻巨蜥指名亞種Varanus salvator salvatorLaurenti,1768
圓鼻巨蜥齊格勒亞種Varanus salvator ziegleriKoch & Böhme,2010

保護現狀


保護級別

1989年,圓鼻巨蜥被列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
2009年,圓鼻巨蜥被收錄於《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IUCN)中,保護級別為低危(LC)。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Ⅱ。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一級。
國家一級保護動物,CITES附錄:Ⅱ。
2021年1月4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種群現狀

圓鼻巨蜥被認為在很多地方都很豐富(全球),包括一些城市,如曼谷,但沒有具體的種群數量數據。在中國,因圓鼻巨蜥原有數量不多,且有很高的經濟價值,導致分佈地人們對其隨意捕捉,使原本數量就較少的圓鼻巨蜥到達滅絕的邊緣。
野生種群
中國:廣西、廣東產地的群眾,隨意捕捉,高價收購,內銷或出口盈利,原有數量就不多,因上述原因導致巨蜥數量極少,據廣西那坡縣的統計,從1985年至今年,收購站只收到三條巨蜥。
1995-1997年間,廣東省茂林市林業局共放生巨蜥300餘條。
國家林業局中國重點陸生野生動物資源調查結果為19,000條,廣東15,000條,雲南4,000條,廣西數量不詳,海南未發現。
全球:據估計在許多地方都有較大的數量,但無確切的種群數據。

瀕危原因

圓鼻巨蜥
圓鼻巨蜥
水巨蜥在熱帶和亞熱帶水域及鹽湖之外很難被發現。它們生活在紅樹林和面積較大的河岸上,但也居住在草原,森林,河流三角洲,沼澤和沙灘上。在馬來西亞有人曾經看到過它們活動在古老的熱帶森林和大城市中心的小湖畔里。水巨蜥無論生存在哪裡都需要有永久或暫時的水域,要有充足的食物和不被人類消滅。它們傾向於在低海拔地區生活,也曾在海拔1100米的地區出沒。它們在水中的適應力(可以穿越海洋)使它們擴散到很多島嶼上,所以它們可能是擴散至1883年火山毀滅后的克拉卡透俄島最大的脊椎動物,現已形成了克拉卡透俄島嶼的種群。19世紀20年代人類為獵巨蜥到此島遊玩。在許多地區,近幾百年中水巨蜥的數量大幅度的下降。它們被從印度大陸來的人們大量捕殺而滅絕,如今種群數量較大的水巨蜥只限於奧立沙和阿薩姆。在孟加拉,它們的數量也已經大幅度的下降。棲息地的破壞特別是紅樹林的清除和大宗肉和皮的收購是導致種群滅亡的主要原因。
傷人因素
大體型的成年水巨蜥有極度的潛在危險;根據 AUFFENBERG 的調查,曾有人被這些巨蜥咬傷后導致死亡。在美國至少有一位飼養員受到非常嚴重的咬傷。
人類在4萬年前開始捕食巨蜥,到今天水巨蜥仍然因為有著巨大經濟價值被人類獵殺,從印度尼西亞到歐洲,日本和美國,每年有150萬張水巨蜥皮被違法出口。巨蜥皮被製革后製成皮包,皮鞋、錢包、手錶帶和鼓。另外許多水巨蜥因為肉質美味而被捕殺。在斯里蘭卡人們不吃水巨蜥,它們經常出沒於人居住的區域,但仍然被偷獵。新鮮的水巨蜥肉很美味,而且它們不同的身體部位被製造出不同的藥劑:從治療糖尿病、壯陽劑、再到毒藥(AUFFENBERG 1982; GADOW 1901; BOONRATANA 1989; ANON 1984; DAS 1989)。甚至連水巨蜥的糞便都有人認為可以用做藥用,被用來治療眼疾和皮膚病。人們通過一系列的試驗,試圖調查養殖水巨蜥的可行性,但野生水巨蜥被普遍的大量被捕獲,事實上說明這個項目是無利可圖的。
文化因素
在泰國,水巨蜥被認為世界上最令人深惡痛絕的動物,因為它被認為給人帶來厄運。特別是有紅尾的個體被看作是最令人討厭的。根據那特法德的方言(Hiah)水巨蜥經常被用作是辱罵的辭彙,印度伽如山達瓦部落卻將水巨蜥視為神聖。
人工繁育
中國:成都動物園飼養4條巨蜥。
海南甘什嶺野生動物繁育中心曾對巨蜥的馴養繁殖進行試驗,但卻失敗。
中國有部分個人飼養做寵物。

保護措施

在中國,不僅建立了圓鼻巨蜥保護區,同時還大力鼓勵人工飼養繁殖,以此來拯救數目稀少的圓鼻巨蜥。

動物學史


圓鼻巨蜥的同義學名較多,同義學名見下表:
同義學名
Hydrosaurus salvator (Laurenti,1768)Hydrosaurus salvator Gray,1845: 13Hydrosaurus salvator Kelaart,1854: 137
Lacerta Bivittatus Cuvier,1831: 110Monitor nigricans Cuvier,1829: 27 (fide Mertens 1963)Monitor bivittatus var. Schegel,1844 ssp.javanica
Monitor bivittatus var. Schlegel,1844 ssp.celebensisMonitor exilis Gray in Griffith,1831Monitor nigricans Cuvier,1829
Monitor nigricans Cuvier,1829: 27Monitor salvator (Laurenti,1768)Monitor salvator Blyth,1846: 376
Stellio salvator Laurenti,1768: 58Stellio salvator Laurenti,1768Tupinambis elegans Daudin,1802 (in part)
Tupinambis bivittatus Kuhl,1820Varanus (Soterosaurus) salvator Koch et al.,2013 ssp. bivittatusVaranus (Soterosaurus) salvator Koch et al.,2013 ssp. ziegleri
Varanus (Soterosaurus) salvator Koch et al.,2013 ssp. macromaculatusVaranus (Soterosaurus) salvator Koch et al.,2013Varanus (Soterosaurus) salvator Ziegler & Böhme,1997
Varanus (Soterosaurus) salvator Bucklitsch et al.,2016: 50Varanus bivittatus Duméril & Bibron,1836: 486Varanus crocodilinus Owen,1845
Varanus salvator Cantor,1847: 635Varanus salvator Deraniyagala,1947 ssp.kabaragoyaVaranus salvator Mertens,1963 ssp.andamanensis
Varanus salvator Mertens,1959: 17 ssp.bivittatusVaranus salvator Deraniyagala,1947 ssp.nicobariensisVaranus salvator Dwyer & Perez,2007 ssp.komaini
Varanus salvator Murthy,2010 ssp.nicobariensisVaranus salvator Sacha,2015 ssp.macromaculatusVaranus salvator De Rooij,1915: 146
Varanus salvator Mertens,1937 ssp.salvatorVaranus salvator De Lisle,1996: 134 ssp. salvatorVaranus salvator De Lisle,2009 ssp.celebensis
Varanus salvator Deraniyagala,1944 ssp.andamanensisVaranus salvator Böhme,2002 ssp. andamanensisVaranus salvator Koch et al.,2007 ssp.andamanensis
Varanus salvator (Kukl,1820) ssp. bivittatusVaranus salvator Böhme,2002 ssp.bivittatusVaranus salvator Deraniyagala,1944 ssp.macromaculatus
Varanus salvator Nutaphand,1987 ssp.komainiVaranus salvator Koch et al.,2007 ssp.macromaculatusVaranus salvator Koch,A. & Böhme,W.,2010. ssp. ziegleri
Varanus salvator Boulenger,1885: 314Varanus salvator Manthey & Grossmann,1997: 292Varanus salvator Cox et al.,1998: 107
Varanus scutigerulus Barbour,1932Varanus vittatus Lesson,1831: 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