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坡縣

中國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下轄縣

那坡縣地處桂西南邊陲、雲貴高原余脈六韶山南緣,東南與靖西市相連,西北面與雲南省富寧縣毗鄰,南和西南面與越南接壤,擁有207公里長的邊境線,是廣西陸地邊界線最長的縣份。

2004年被國家林業局授予“中國八角之鄉”榮譽稱號。龍合鎮是在2018年3月15月撤鄉改為龍合鎮

2018年9月25日,獲得商務部“2018年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範縣”榮譽稱號。

2019年3月,入選第一批革命文物保護利用片區分縣名單。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歷史沿革


那坡縣
那坡縣
那坡縣歷史悠久,新石器時期就有人類在這裡活動。古為百粵地。
秦地象郡,未有建置。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地屬益州刺史南部牂牁郡句町縣地(治今雲南省廣南縣)。尚無建置。
三國蜀建興三年(225年),地屬益州南部興古郡,郡治在宛溫(今雲南省硯山縣維摩鎮)。尚無建置。西晉咸寧元年(275年),地屬寧州興古郡,郡治在律高(今雲南省彌勒縣竹圓鎮)。尚無建置。
南北朝地屬南朝寧州西平郡(治今廣西西林縣西平鄉)。尚無建置。
隋開皇元年(581年),地屬南寧州總管府轄(府治在今雲南省曲靖)。尚無建置。
唐開元二十二年(734年),分嶺南為東道和西道,嶺南西道包括今廣西境及雲南省東南部。
此時縣地屬嶺南西道的羈縻地。尚無建置。
五代十國地屬南漢邕州(今南寧)的羈縻地。尚無建置。
宋皇祜五年(1053年),始建置,稱鎮安峒(治今城廂鎮北側感馱岩),屬邕州。政和元年(1111年),在鎮安峒建右江軍民宣撫司。政和四年(1114年),鎮安峒改為鎮安羈縻州,屬邕州。
元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鎮安土州改為鎮安路。領安德、歸順、上映3個土州和下雷土峒,轄及今那坡、靖西、德保、天等、大新等縣地。
明洪武二年(1369年),明王朝以鎮安路住地僻遠,廢路,遷至廢凍州(治今德保縣),改立鎮安府。今那坡稱為小鎮安。永樂年間(1403~1424年),鎮安土府岑天保,奏請以次子岑志英分管小鎮安地,授職土知州。屬思恩府(府治今武鳴縣)遙領。清乾隆八年(1743年),鎮安土州改為土巡檢司,屬鎮安府。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改流官,置通判,稱小鎮安廳。光緒十二年(1886年),小鎮安廳改稱為鎮邊縣,隸屬歸順直隸州(治今靖西縣)。
中華民國元年(1912年),仍稱鎮邊縣,直隸於省。2年(1913年),八月,隸屬鎮南道(道治今龍州縣)。16年(1927年),廢道,改稱鎮南區。19年(1930年),屬靖西民團區管轄。21年(1932年),屬龍州民團區管轄。22年(1933年),屬天保民團區管轄(區治天保縣)23年(1934年),改屬天保行政監督區。29年(1940年),改屬第十一區(區治靖西縣)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31年(1942年),改屬廣西第六區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公署。
1949年12月至1951年6月,鎮邊縣屬龍州專區管轄。1951年7月,鎮邊縣屬百色專區管轄。
1953年4月23日,經政務院批准,鎮邊縣更名睦邊縣。10月3日廣西省人民政府以(53)省民字第97號文批複同意。自10月27日起將鎮邊縣改為睦邊縣。屬桂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專區。1956年3月2日,睦邊縣改屬桂西壯族自治州百色地區。1958年1月25日,睦邊縣改屬百色專區。
1965年1月20日,因毛澤東一句話“還是‘那坡’好!”而改名為那坡縣。這是全國所有2800多個縣中唯一由毛主席親自擬定縣名的縣。
1971年,那坡縣改屬百色地區。2002年6月2日開始屬百色市至今未變。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那坡縣總人口170158人。其中:城廂鎮45551人,平盂鎮13251人,坡荷鄉12386人,龍合鄉16481人,定業鄉11649人,德隆鄉16141人,百合鄉13535人,百南鄉8212人,下華鄉6271人,百省鄉7977人,百都鄉11765人,那隆鄉6939人。
2005年6月21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政府(桂政函[2005]176號)同意調整那坡縣部分鄉的行政區劃:撤銷下華鄉,整建制併入百省鄉,百省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那隆鄉,整建制併入百都鄉,百都鄉政府駐地不變;撤銷定業鄉,整建制併入龍合鄉,龍合鄉政府駐地不變。
2018年,那坡縣面積2231平方千米,人口約19萬人。轄2個鎮、17個鄉:城廂鎮、平孟鎮、坡荷鄉、龍合鄉、德隆鄉、百合鄉、百南鄉、下華鄉、百省鄉、百都鄉。縣政府駐城廂鎮。
全縣現轄3個鎮、7個鄉:城廂鎮、平孟鎮、坡荷鄉、龍合鎮、德隆鄉、百合鄉、百南鄉、百省鄉、百都鄉。縣政府駐城廂鎮。
龍合鎮是在2018年3月15月揭牌撤鄉建鎮\
2020年11月20日,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批准退出貧困縣序列。

地理環境


位置

富寧縣接壤。東從坡荷鄉照陽關起,西至百都鄉白雲山止,橫寬直線距離38公里;南自平孟鎮湯那山起,北至城廂鎮卡臘山止,縱長直線距離67公里。國界線長206.5公里,是廣西陸上疆界線最長的縣份之一,轄9個鄉鎮,全縣國土面積2231.11平方公里。
縣城所在地城廂鎮距百色市254公里,距首府南寧405公里,距雲南省昆明市700公里,平孟口岸距越南高平48公里,距越南首府河內200多公里。

氣候

那坡縣屬於亞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四季受極地氣團、熱帶氣團和赤道氣團的影響,天氣變化無常。有春、夏、秋、冬四季之分。如按五天滑動平均氣溫低於10℃為冬天,10℃至22℃為春、秋天,22℃以上為夏天,則歷年平均春天有89天,夏天95天,秋天118天,冬天63天。
境內有兩個不同的氣候類型:南部的平孟、百合、百南等鄉鎮立春前後便可播種早稻和田玉米;北部的坡荷、龍合鄉和城廂鎮永靖、永平、合群、吞嶺、弄力等則要等到驚蟄前後才能春種,農事時間相差兩個節氣。按海拔高度不同,全縣大致可分為三個氣候區:
低山氣候區包括南部及北部定業一帶,海拔500米以下,年平均氣溫在20℃以上,日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10℃的積溫為6737℃至7539℃,夏長冬短,光照充足,極少霜,為炎熱河谷氣候。百南沿河一帶,1965年7月極端最高氣溫達43.6℃,1974年1月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1.5℃。
中山氣候區主要分佈在城廂鎮、德隆鄉的一部分地區,海拔500米至1000米之間,年平均氣溫17℃至20℃,如平均氣溫等於或大於10℃的積溫為5720℃至6737℃,四季較分明,時有霜雪。1958年6月2日、1966年5月12日測得極端最高氣溫35.5℃,1975年12月30日,測得極端最低氣溫零下4.4℃。
高山氣候區主要分佈在北部的坡荷、龍合鄉和城廂鎮的一部分地區,海拔1000以上,年平均氣溫低於17℃,日平均氣溫等於或大雨10℃的積溫為5065℃至5720℃,冬寒夏溫,霜雪常見。1979年7月測得極端最高氣溫31.6℃,1974年1月測得極端最低氣溫零下5.6℃。縣境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年均氣溫21.7℃,日照1656.5小時,降雨量1258.4毫米,春季(2—4月),冷空氣活動頻繁,常出現低溫陰雨甚至倒春寒天氣,多數年份早稻插秧期雨量不足,發生春旱,春末常有局部冰雹發生。夏季(5—8月)氣溫高,7月至8月中旬,日平均氣溫在25℃以上,最高達35℃以上,為一年中的最熱期,雨量集中,佔全年總降雨量的60%,7月至8月中旬為暴雨和大風多發生期,歷史上較大的洪澇災害發生在此時期。秋季(9—11月),天高氣爽,氣溫逐漸下降,雨量明顯減少。10月份多發生寒露風天氣,雨季結束,易發生秋旱。冬季(12—次年1月),雨量少,僅占年總降雨量5%,氣候溫和,溫度多在10℃以上,偶有霜凍。

地質

那坡縣山露的地層有中、上寒武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三迭系。那坡縣除一些零星河床階梯地外,沒有出露大面積第三第四系地層。
由寒武系組成的坡荷背斜、由三迭系組成的下華—那孟向斜、坡酬—百坎向斜、戈造—那布向斜、宋平—定業盆地是那坡縣地層褶皺的特徵。
境內地層有偶:架街—侖亭—那並—岩益—棟英—百岩大斷裂;百達—念照—弄內大斷裂;那桑—德隆—清華—平孟大斷裂;下華弧形大斷裂;戈造—那布大斷裂;妖皇山飛來大斷裂;弄旺—上隆大斷裂;規坤壓性斷裂,那桑—董保大斷裂。
那坡縣西部地區是基性火成岩活動區,從三迭系至寒武系都有基性火成岩活動。基性火成岩屬印支期安定型基性火成岩侵入體和噴發岩,成岩盆、岩牆、岩脈狀,由輝長岩輝綠岩橄欖岩、石榴石、透閃石陽起石、黷簾石等組成。已發現輝長、輝綠岩含有多種金屬元素:銅、鋅、鈦、鉛、錫、釩、鉻、鐿、鋯、鍶、鎳、鋇、鈷、鎘、鎵、鉑、鈀等,其含量均為世界上同類型基性岩含量的15~40倍,銅、鋅、鈦、鎳、、鈷、鎘、已達到工業開採要求。如百都接觸帶型熱液銅鋅礦床,馬拔—岩林矽卡型熱液銅鋅礦床,百都河次生堆積鈦砂礦,果巴變質型磁鐵礦床,文華銻礦,還有那桑鉛鋅礦帶和上隆汞礦點。那桑、者仲、百林、隆平、中強、坡芽、政感、百都、坡酬、那布等地是一片有找礦遠景意義的地區。
那坡縣沉積岩主要礦產是:龍合二迭系風化堆積型鐵鋁礦;龍合忠合、平孟弄湯、果梨二迭系河山煤。

地貌

那坡縣地處雲貴高原余脈六韶山南麓,屬中山地形。西北地勢較高,向東南傾斜,以德隆坡為南北分界線。南部岩層向西南和東南傾斜,北部岩層向北傾斜。境內,北部石山層巒迭嶂,中部、南部土山連綿起伏。城廂鎮北部及坡荷、定業等鄉,以石灰岩構成的喀斯特岩溶為主。南部包括德隆、百合、百南、平孟、下華、百省、百都、那隆等鄉(鎮),以土山為主,雜有山石。

植被

那坡縣屬南亞熱帶季雨林植被區,植被資源豐富,代表性的植被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和熱帶雨林,常見的科有殼斗科、八角科、樟科、毛茛科、樺木科、山茶科、榆科、衛矛科、槭樹科、胡桃科、防己科、杜鵑花科、木蘭科、金縷梅科、龍腦香科、無患子科、肉豆蔻科、山竹子科、椴樹科、桑科、安息香科、獼猴桃科、八角楓科、清風藤科、胡頹子科、山礬科、紫樹科、遠志科等。其中,屬國家一級保護的植物有:德保蘇鐵蘭花南方紅豆杉、水杉、穗花杉擎天樹百日青等,屬國家二級保護的植物有桫欏蜆木格木、金絲李、海南粗榧、董棕、短葉黃杉、廣西青梅、觀光木、任豆、喜樹、蘇鐵蕨等;灌木有余甘子、野牡丹、桃金娘、番石榴、圓葉烏桕、鹽膚木、馬甲子、杜鵑、木姜子等;人工植被有杉木、馬尾松、桉樹、女貞、小葉榕、玉桂、八角、油茶、油桐、板栗、龍眼、荔枝、木菠蘿、柑桔等;竹類有大頭竹、金竹、刺竹、苦竹、楠竹、慈竹、吊絲竹、粉單竹等;草本和蕨類植物有黃茅草、芭芒、鐵芒箕、龍鬚草、野香茅、狗尾草、鳳尾蕨、東方烏毛蕨等。

土壤

1991~2005年,共普查出土壤面積2241190畝,佔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6.97%。其中普查水田65835.3畝,旱地104014畝,林荒地面積約2071341畝。全縣土壤共有6個土類,14個亞類,35個土屬,66個土種。其中耕地部分,水稻土有5個亞類,14個土屬,29個土種;旱(耕型)有5個土類,8個亞類,12個土屬,22個土種;林荒地土壤有4個土類,7個亞類,8個土屬,15個土種。土類成緯度地帶性土壤分佈,山地垂直地帶土壤分佈,區域性土壤分佈,岩成性土壤分佈。

水文

境內有地面河流35條,總長255.7公里,分別屬左、右江和紅河三大水系。河流總集雨面積為217151公頃。很明顯的地下河有5處。全縣全年水總量15.5326億立方米。正常年景12.12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11.51億立方米,地下水4.0226億立方米。可利用量7.255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6.45億立方米,地下水0.805億立方米。全縣水力理論蘊藏量6.55萬千瓦,可開發量3.02萬千瓦。至2000年已開發建成水電站59處,68台總裝機容量8978千瓦。其中,全民所有制電站4處,12台機組,裝機容量8360千瓦。全縣年發電總量1900.24萬千瓦小時,其中,縣電網內電站年發電量1789萬千瓦小時。百都河由西向東;北斗河則由東南向西;百合、下華河由北向南;勞水河(城廂河)則由南向北。分屬左江、右江和紅河水系。

地理氣候

我縣地處雲貴高原余脈,為低緯地區,在北回歸線以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熱量豐富,水分充沛,光照充足。
年平均溫度為19.1℃,最熱月(7月)平均溫度24.8℃,最冷月(元月)平均溫度11.4℃,最高溫度一般出現在5~6月份,歷年極端最高溫度達36.0℃(2012年5月1日)。最低溫度一般出現在12月或元月,歷年極端最低溫度達-4.4℃(1975年12月30日)。夏無酷署,冬無嚴寒,冬季常見霜,偶爾有降雪。歷年平均降雨量為1353.1毫米,最多年降雨量為1875.2毫米(1968年),最少年降雨量也有995.5毫米(1967年),年均降雨日數(日雨量大於或等於0.1毫米)為153天,年暴雨以上降雨平均場數為4場,最多年份為8場(90年),歷年日最大降雨量達166.5毫米(1968年8月8日)。由於雨量分佈極不均勻,全年旱、雨季明顯,雨季在5~10月,旱季11~4月。5~6月份多受西風帶系統影響造成明顯降雨,7、8、9、10月多受熱帶天氣系統影響造成大(暴)雨和連續長降雨時段。歷年4~10月降雨量占年總雨量的89.7%,而11~3月總雨量只佔年總雨量的10.3%。雨季局部地區常出現洪澇災害。冬春季常出現較嚴重的乾旱,因此我縣素有“十年九旱”之稱。

自然資源


土壤分佈

緯度地帶性土壤分佈
縣內南部的平孟、百合、下華等鄉、鎮,赤紅壤分佈於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地帶,但這種緯度地帶性土壤在縣內分佈不很明顯。其土層深厚肥沃,顯酸性至微酸性反應,宜種植果樹如香蕉、甘蔗、菠蘿、橡膠、荔枝及茶葉。
在北回歸線以北的東北部龍合鄉,零星分佈有第四紀紅土紅壤,但面積較小。
山地垂直地帶土壤分佈
縣內山地土壤的垂直分佈為赤紅壤——黃紅壤——黃壤,一般海拔500米以下為赤紅壤,500~1200米為黃紅壤,1200米以上為黃壤。
區域性土壤分佈
區域性土壤分佈,同地形、母質、人為活動因素有密切的關係,縣內有三種區域性土壤分佈。
低山丘陵區域土壤分佈
平孟、百合、下華等鄉、鎮,海拔500米以下土坡丘陵地帶的土壤組合為地帶性土壤及耕地土壤,它們的分佈規律是:赤紅壤分佈於廣大的丘陵山坡,經墾植后形成的耕作土壤赤沙土、赤壤土分佈於緩丘坡地,但沒有水平或水平梯地分佈。在河流第一階地或第二階地,主要分佈有河流沖積物母質水稻土,河岸往上的兩邊山坡,則分佈有砂頁岩母質水稻土。在丘陵間的沖田或梯田常分佈有潛育性水稻土,該區是那坡縣主要的雙季稻糧食產區。
砂頁岩山區土壤分佈
縣內除龍合鄉外,其餘大部分屬砂頁岩中山地形區,一般海拔500~1681米,土壤分佈規律是:黃壤分佈於規弄山、巴熊山、上勞山等海拔1200米以上的山坡。黃紅壤分佈於海拔500~1200米的山坡。黃紅壤紅墾植后形成的耕作土壤如沙質黃泥土、礫質土、黃泥土等則分佈於海拔1200米以下的山坡,山峽凹地。一般坡度15~20度,沒有水平或水平梯地。種植玉米、油茶、八角、茶葉、柑橙、糖梨、衫木、松樹等。在勞水河、那文河、德隆河、百合河、百都河等沿河地帶的第一階地或第二階地。主要分佈有河流沖積物母質水稻土,在河流兩邊山坡的梯田上劃分佈有砂頁岩母質水稻土,此外在山溝峽谷、沖弄、海拔較低的地方也分佈有砂頁岩母質水稻土,部分因地下水位高,冷泉活動頻繁,光照不足,形成潛育性水稻土。該區除上述土壤分佈狀況外還有少部分為砂頁岩覆蓋石灰母質發育而成的土壤。
石灰岩山區土壤分佈
縣內東北部龍合鄉以及坡荷鄉、城廂鎮部分地區屬石灰岩山區,植被面積少,南部、西南部百合、平孟、下華、百都等鄉、鎮與越南民主共和國交界一帶也是石灰岩山區,土壤分佈為岩成性土壤及耕作土壤。棕色石灰土、黑色石灰土分佈於石山的岩逢間或亂石間,連成大片無石灰岩的極少。棕色石灰土經墾植后形成的棕泥土、礫質棕泥土,礫石棕泥土分佈於山坡窪地或窄長槽地或石逢間。土層淺薄,礫石多,地表水缺乏,地下水埋藏深,土性乾燥。而與越南交界的石山去植被生長較好,縣內的特種用材林就分佈在這一帶。在溶洞出水口及那定河沿岸分佈有棕色石灰土母質水稻土河碳酸鹽水稻土。但石山區水稻土面積是全縣水稻土分佈面積最少的區域。

行政區劃


那坡縣人民公園
那坡縣人民公園
2000年,那坡縣轄3個鎮、10個鄉:
城廂鎮平孟鎮坡荷鄉龍合鄉
定業鄉德隆鄉百合鄉百南鄉
下華鄉百省鄉百都鄉那隆鄉
城廂鎮轄26個村委會。3個居委會;
鎮玉城北城南永寧
那賴百靈永平果仁
合群弄楠吞嶺弄力
永靖超群永樂弄底
龍華和平洞漢中強
那桑念甲念煙者仲
百林者蘭隆平達臘
口角  
平孟鎮轄10個村委會。
平孟孟達弄湯果梨
舊村農信北斗那萬
那珍念井 
坡荷鄉轄13個村委會。
坡荷弄耀小果臘果杷
中山大果臘那池果亮
弄約永安善合謙合
弄忙  
龍合鎮轄19個村委會。
龍合忠合兩合智合
信合德合果力仁合
馬元共合果桃定業
明浪宋平德靈弄懷
品端桂合惠布
德隆鄉轄13個村委會。
德隆德旺三章德康那造
昂屯德樂念頭德孚平達
團結文華德標 
百合鄉轄10個村委會。
百合那樂民興平壇
那化清華振武大華
念銀棟英 
百南鄉轄8個村委會。
百南規良上隆弄明
規迪上蓋那岜甲柳
下華鄉轄5個村委會。
上華下華那翁那龍規六
百省鄉轄8個村委會。
百省那孟百坎坡榮
坡同那布面良上榮
百都鄉轄9個村委會。
百都者賴唐昔
果庇者欣坡酬
弄化弄隴坡金
那隆鄉轄6個村委會。
坡芽芭蕉坪各門紅坭政德感懷
2005年,3個鄉分別併入龍合、百都、百省3個鄉。
定業那隆下華

人口民族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70158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城廂鎮45551、平盂鎮13251、坡荷鄉12386、龍合鎮16481、定業鄉11649、德隆鄉16141、百合鄉13535、百南鄉8212、下華鄉6271、百省鄉7977、百都鄉11765、那隆鄉6939。
2021年6月,根據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結果,截止2020年11月1日零時,那坡縣常住人口為171781人。

經濟


經預計核算,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完成21.7億元,增長10.1%;財政收入完成3.06億元,增長20.3%;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8.02億元,增長33.4%;工業總產值完成8.51億元,增長6.12%;邊境貿易總額完成17.6億元,增長384.0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完成7.68億元,增長13.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92元,增長12.0%;農民人均純收入5230元,增長15.0%。
2020年11月20日,廣西自治區政府批准那坡深度貧困縣退出貧困縣序列。

文化


師公戲
師公在縣內的淵源,尚未見文字記載,民間老藝人亦說法不一。鑼圩鎮一位84歲的老藝人說當地師公戲源流已有12代,至解放前夕他是第12代傳人。馬頭鄉一位老藝人說當地的師公活動至少有300多年的歷史。裡面一位老藝人說師公原來並不是為喪事服務的,古代村民在每年一度的“打齋節”,即於十月或十一月舉行慶豐收活動時,請師公藝人隊在宗祠前面的廣場上唱唱跳跳,以表喜慶,壯語稱之為“齋眾”。後來師公藝人也參與僧、道活動,成為民間祭神祈禱的巫師,使師公戲帶上封建迷信的色彩。鑼圩、靈源等地的老藝人則說師公活動歷來都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解放前,縣內部分村屯請師公做“齋眾”之風相當盛行。解放后,做“齋眾”的習俗廢止,而師公的音樂、舞蹈藝術,經過吸取精華,推陳出新,逐漸搬上了舞台。50年代,縣內始創作師公戲,用師公音樂作唱腔,用師公舞蹈作戲劇的表演動作,用師公打擊的樂器伴奏。音樂旋律優美,鼓點節奏輕快,表演風趣幽默,活潑新穎,內容進步、健康,為群眾所喜聞樂見。1954年,鄉宦俱樂部在全縣文藝會演上演出的師公戲《抗旱在靈源》,被評為優秀節目,后在南寧地區、廣西省文藝會演中,均被評為優秀節目。1955年鑼圩俱樂部根據民間傳說編演七場壯話師公劇《萬事不求人》,在縣、地區文藝會演中,獲得好評。60年代初期,師公戲不時在縣內的一些舞台上出現。1966年至70年代後期,因受“文化大革命”衝擊,師公戲被視為“糟粕”而銷聲匿跡,80年代初得以恢復。1981年,縣文化館創作師公戲《你不愛我愛》,由慶樂大隊業餘文藝隊排練演出,后以該隊為主體,加上府城、靈馬公社的一些演員,組成該劇演出組,參加南寧地區業餘文藝會演,獲劇本創作一等獎,表演二等獎,后又代表地區參加自治區業餘戲曲文藝會演,獲音樂一等獎、表演三等獎。1983年,縣文化館根據府城燕子岩的民間傳說創作八場師公歌舞劇《勒依斬龍》,由縣文工團設計音樂、導演及演出,參加南寧地區專業文藝會演,獲劇本創作二等獎、表演三等獎,後代表地區參加自治區專業文藝調演(不評獎,給演出費500元)。此外,部分村業餘文藝隊亦不時自編自演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短小精悍的師公戲,在鄉、村、縣的文藝晚會上受到觀眾的讚賞。
絲弦戲為縣內的老劇種,俗稱武鳴老戲,因用絲弦樂器伴奏而得名。與南寧及桂西流行的邕劇相似,在唱腔方面稍有差異,其音樂屬皮黃聲腔系統,另有本地絲弦曲牌。演出的劇目有“本路劇目”(該劇種特有的劇目)和“廣路劇目”(與邕劇共有劇目)。縣內絲弦戲戲班的活動大約始於民國初年。民國7年(1918年),陸榮廷請外地桂劇戲班到其公館演出,同時請“大同樂”戲班演出絲弦戲。之後,府城、舊鑼圩、舊陸斡等戲班相繼上演絲弦戲。至20年代末,絲弦戲一直為縣內盛行的劇種。30年代初期,粵劇傳入縣內后絲弦戲逐漸被淘汰。
粵劇
30年代初,粵劇衝擊邕劇、絲弦劇,為謀求生存和發展,“大同樂”、“瑞園樂”等老戲班以及後來新組建的甘圩、瀨坡、慶樂、龍英等業餘戲班,既唱絲弦劇又唱粵劇。50年代中期,縣內開始出現用壯語來演唱粵劇。在1957年的全縣業餘文藝會演上,粵曲壯語劇首次在縣城舞台出現,由舊陸斡俱樂部演出。此後,陸斡、覃李業餘文藝隊分別由老藝人執導,也運用這種方式來表演現代題材。這種“粵曲壯語劇”唱腔、伴奏和表演程式搬用粵劇,唱詞、對白數板、順口溜使用壯語,很受壯民歡迎。
壯族山歌劇
解放初期開始在縣內出現。為宣傳中心工作的需要,一般為群眾自編,用壯族山歌的形式來表演有故事情節的小節目,除了山歌演唱,對話、道白也大都用壯族山歌快板式,語言生動形象,民族特色濃郁。50年代期間,寧武鄉唐村業餘文藝隊曾把粵劇《梁山伯與祝英台》改編成壯族山歌劇演出。80年代以來,舊陸斡、四育、合聳、騰翔、文桐、覃李等村的業餘文藝隊均有山歌劇節目上演。
解放前,縣內各地業餘採茶戲活動十分活躍。各鄉都有幾支採茶戲隊伍,均為民間組織。每年農曆八月至來年春節,到村屯巡迴演出,節目有故事說唱、唱十二個月農活、送花祈福、拜年祝壽等,歌舞並茂。由於地域差異,各地演唱的曲調風格有所不同,但表演形式基本相似。有茶官、茶娘(旦)、丑角等角色。所用道具因表演內容而異,一般有花扇、花籃、燈籠、花束和綵綢帶等。樂器有鑼鼓、小鈸等。表演程序:一般先由茶官雙腳一躍,然後一腳頂立,右手拿著一把紙扇左右搖擺,上場領唱採茶歌,隨後茶娘(旦)接上唱十二月茶歌,邊歌邊舞,每唱完一個月的採茶歌,就兩腳參差踏步前進,兩演員互換位置。1986年縣文化館舉辦一期採茶戲骨幹培訓班,參加培訓的有十幾支業餘採茶隊骨幹40餘名。1990年,全縣業餘採茶隊共14支200餘人。

社會


教育

那坡縣
那坡縣
縣內辦學始於何時無考。明代嘉靖年間成為思恩府治所駐地后,教育事業成為周圍10來個縣(土司)的中心。明代建有學宮、書院和社學,民間辦有私學。清代沿之,並創建3所義學。清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至宣統三年(1911年),有中學堂1所,小學堂31所。民國25年(1936年),全縣有中學1所、中心小學校40所、國民基礎學校318所、分校2所,共361所。抗日戰爭時期,在學校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仍先後創建3所私立初級中學,小學亦有所發展。民國38年,全縣有中學5所,在校生初中1114人、高中120人;小學校620所(含教學點),在校生21000人。解放后,人民政府接管全縣各級學校,入學人數增多。1950年,全縣小學校有639所(含教學點,下同),在校生22392人;中學5所,在校生1338人。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後,入學劇增。1953年,中、小學在校生分別為2167人、47055人,是1950年的1.62倍、2.1倍。1958年搞“大躍進”,學校教育混亂。1959年貫徹自治區黨委召開的教育工作會議提出“整頓鞏固,提高質量,適當發展”的方針,學校工作趨於正常。“文化大革命”初期,教育戰線災難深重,全面停課。70年代初複課,秩序亦極不正常,教學質量嚴重下降。1979年以後,貫徹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方針政策,撥亂反正,調整學校布局,教育事業重新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80年代,進行處理“文化大革命”和歷史遺留問題,共複查教職工的案件576件,經甄別,屬於冤假錯案531件(人)。其中,反“右派”鬥爭被錯划94人,“四清”運動被錯判33人,“文化大革命”期間被錯判340人,其他運動被錯判64人,全部給予平反。1990年,全縣有公辦小學820所,公辦初中37所、高中(含高完中、職高)6所,民辦中學17所。是年,小學、初中、高中的在校生分別為74658人、21007人、4445人,各為1949年的3.56倍、18.86倍、37.04倍。學前教育、職業教育、業餘教育都得到較大的發展。

衛生

2019年8月,入選為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試點縣。

旅遊


虎跳峽景區

那坡縣
那坡縣
俗稱老虎跳,位於那坡縣百省鄉貴港新村與百南鄉上蓋水電站之間的那孟河畔,東興至那坡沿邊三級柏油路穿越其中,交通便利,可銜接那坡縣及廣西中越邊境公路旅遊帶各景區區域旅遊網。
老虎跳景區屬砂頁岩層斷裂帶中山地貌類型,中間夾雜少量石灰岩石山,山巒連綿,溝谷幽深,地形複雜。該景區的旅遊資源特色是“邊陲天塹,峽谷畫廊;邊關風俗,苗族風情”,擁有險峻幽深的溪河峽谷,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區及特色是明顯的苗族風俗與動聽的民間傳說典故等,融“山、水、林、峽、邊關民族風情”於一體,具有雄、險、奇、秀、幽、野等景觀特徵,是邊境公路旅遊帶上具有較高旅遊開發價值的生存型自然山水風景區。

弄平古炮台

弄平古炮台位於那坡縣平孟鎮平孟村弄平屯附近一座海拔1000多米的山頂上,與邊境線直線距離不到200米。它建在一座三面懸崖陡壁,只有一面用人工開鑿的羊腸小道通向山頂。炮台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東興至那坡廣西沿邊三級柏油路在山間盤旋。該景區與那坡縣城距離78km,與平孟鎮政府及平孟二級口岸距離2km,是廣西中越邊境公路旅遊帶上具有軍事戰略意義的重要景點之一。
弄平古炮台,是清朝廣西提督蘇元春於光緒22年(1896)建成的邊關戰地防禦遺跡,也是蘇元春在廣西邊境上構築的165個炮台中施工難度最大因而最後竣工的一個。已被列為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革命傳統教與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壯民族風情園

為徹底改變吞力貧窮落後面貌,展示黑衣壯這一神秘族群悠久絢麗的原生態民族文化風情,2002年以來,縣委、縣人民政府多方籌措資金,對吞力寨黑衣壯民族文化進行保護挖掘,建設民族風情園。園中有桿欄式建築、民俗服飾、山腔民調、婚喪嫁娶等傳統文化,染織、釀酒、捶布等互動活動。2002年以來,吞力黑衣壯民族風情園共接待遊客10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500萬元。通過旅遊業的發展,吞力人已經擺脫了與世隔絕的生活狀態,他們學會了用普通話和遊客進行交流,利用自己獨特資源製作銷售旅遊產品。

白雲山原始森林

白雲山原始森林公園位於平孟鎮西南部,距平孟鎮府所在地23公里,東興至那坡貼邊三級柏油路緊貼林區而過,林區南部與越南接壤,邊境線長達25公里,境內山脈呈南北走向,山谷幽深,懸崖陡峭,海拔800-1200米。林區總面積40875畝,森林覆蓋率85%以上,屬喀斯特地貌,常年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年均氣溫18.7°C,降水量1422毫米。1982年經廣西區人民政府批准為自然保護區。林區以硯木混交林為主,是那坡縣硯木的主要產地之一。常見的樹種有黃牙果、朴樹、石山樟、栲類、原殼桂、黃杞、短葉黃杉等,有些樹齡已逾千年。藥用植物以花椒蘊藏量最大。油料作物有油瓜烏欖、蝴蝶果等。棲息的珍貴野生動物主要有蟒蛇、穿山甲獼猴、林鹿、水鹿大靈貓小靈貓等。

入選名單


2021年8月27日,入選國家鄉村振興局公布的160個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