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秀真

侯秀真

侯秀真(1924-1981),原名李玉潔,后改侯玉潔。 7歲時,侯玉潔進入招討營盧殿元科班,跟隨有“水上漂”之稱的男旦演員張廣金學戲,後跟趙清和學戲。1937年陳素真大師在開封華光戲院演出期間將她收為第四個徒弟,賜藝名侯秀真。她主工刀馬旦,兼演花旦。

資料


侯秀真
侯秀真
侯秀真(1924-1981),原名李玉潔、侯玉潔,1924年生於山東省長山縣胥家莊。幼年時,母親帶著她改嫁到開封城北柳園,繼父侯金學是一個四處搭班的鬚生演員。7歲時,侯秀真進入招討營盧殿元科班,跟隨有“水上漂”之稱的男旦演員張廣金學戲,主工刀馬旦,兼演花旦。
與侯秀真同科學戲的還有馬金鳳、王銀保、牛寶敬、黃保鑫等人,教戲的還有於得水等老藝人。侯秀真聲音先天並不好,偏低微沙。但她刻苦磨鍊,尋找到一條以情為主、以聲傳情、唱做結合、揚長避短的路子,終於學有所成。侯秀真的“啞”,不是高音上不去、低音又下不來的“啞”,而是靠本嗓,靠氣息控制,要高能高,要低能低,透著一種鋼音、帶著一種磁性的沙啞。侯秀真的“啞喉嚨”是一種特色。

生平


1936年9月,侯秀真來到開封,先後在華光戲院、醒豫舞台和國民戲院搭班演出,與陳素真、司鳳英、鄧銀枝等名角配戲。
1937年在開封華光戲院拜豫劇皇后陳素真大師為師,取藝名侯秀真。侯秀真無論是飾演小生還是青衣、老旦、刀馬旦都顯得遊刃有餘。她演《楊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與李志貞合作的《張羽煮海》,與關靈鳳合作的《桃花庵》、《白蛇傳》等戲,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開封解放后,侯秀真加入和平豫劇團,獲得了新生,藝術獲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她不但在飾演老旦和小生兩種行當方面卓有建樹,而且在演唱老行當刀馬旦方面也以新的風格獲得成功。在她主演《三上關》、《老羊山》等劇目時,她飾演的樊梨花以深沉的唱腔、穩健的表演更加完美地展示出這個女中豪傑沉靜穩重的大將風度,恰到好處地表現了這一歷史人物在多次受到薛丁山兄妹歧視、凌辱下的鬱悶心情,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對人物性格刻畫的真實性,大大增強了戲曲情節的藝術感染力。
侯秀真的藝術飛躍,是在時代的變革中產生的,也是在整個豫劇藝術繁榮發展中完成的。正確把握各種角色的性格和心理,使表演恰到好處,演誰像誰,是她的藝術特色之一。現代戲《白毛女》中的地主婆黃母,傳統戲《羅煥跪樓》中的羅老婦人,《楊八姐游春》中的佘太君,她都演得聲情並茂、絕妙逼真、活靈活現、膾炙人口。在1952年河南省戲曲觀摩匯演中,她榮獲二等獎,載譽而歸。
侯秀真演的小生戲較多。侯秀真的小生戲,扮相瀟灑飄逸,觀眾把她和著名女生演員王素君並稱為“女生雙星”。二者的不同是王素君擅演以文生為主角的戲,而侯秀真則以飾演配角文生而見長。如《探陰山》中的顏查散、《狀元媒》中的趙德芳等。侯秀真不但擅演主角,更可貴的是她以飾演配角見長。著名豫劇祥符調表演藝術家陳素真每到開封演出,總是指名侯秀真為她配戲。
當年開封相國寺內有兩座非常知名的戲院,分別以“工人”和“和平”冠名。成立於1948年3月的開封和平劇團,常年在和平戲院演出。和平戲院雖然是席棚搭建,但這裡卻聚集了李志貞、李春芳、謝順明、王根保、侯秀真、牛得草等知名豫劇演員。這座戲院多半演日夜兩場戲,戲院內外熙熙攘攘,門庭若市,直到夜場戲散場后才收斂它白天的喧囂。侯秀真是和平戲院的掛二牌的頂台主演。說她“頂台”,一是因為她幾乎天天登台,還經常日場演主演,晚場演配角;二是因為她是生旦兩門抱的全才演員,她戲路寬廣,佘太君、樊梨花、竇氏,沒有哪一部旦角戲能難住她,對演文武小生她也得心應手。
說她是和平戲院的“戲補丁”很妥切,哪個角色沒人演她就往哪兒頂。她以團為家,啥事都管,難怪她後來當了由和平戲院組建的開封市豫劇二團的副團長、團長等職。
觀其舞而知其德,知其德方知其人。侯秀真不僅為人真誠,而且非常注重戲德。在演出中,她常主動飾演配角,讓青年演員們挑大樑,使一大批豫劇新秀脫穎而出,孫映雪、楊蘭春、吳斌等青少年演員在20世紀60年代就踏上了成功之路。
侯秀真的學生吳斌說:“侯老師在藝術上的最大特點,就是她演誰像誰,無論扮演什麼角色都有她自己的特點——人物形象絕不雷同。”豫劇表演藝術家宋桂玲在回憶錄《藝海鉤沉》中是這樣評價侯秀真的:“難得的是她無論和誰配戲,都能起到綠葉襯紅花、水乳交融的作用。”關靈鳳回憶起自己雙目失明時期,侯秀真像大姐姐那樣給自己化妝的情景,就不禁熱烈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