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疇書院

位於歙縣棠樾的書院

目錄

正文


根據清道光八年刊本《歙縣誌》(清8226;勞逢源、沈伯棠等纂修)卷二之三記載“西疇書院在棠樾,宋鮑壽孫、元曹涇、方回講學其中”。民國二十三年《安徽通志稿8226;教育教稿》卷三書院中記載“西疇書院棠在樾宋,鮑壽孫、元曹涇、方回先後講學其中。鹽運使鮑漱芳重修於嘉慶八年。”這兩條是目前所見到直接記載西疇書院的文獻,雖未曾說明其創立的具體時間和創立人,但從其他相關資料中可以得知。康熙年間刊本《歙縣誌》(清8226;靳治荊、吳苑等纂修)卷之九8226;人物“鮑壽孫”條記載:“字子壽,宗嚴子。壽孫早慧,中咸淳丁卯漕解第一,時年甫十八。至元丙子,郡將李世達軍叛,郡賊竊發,富者皆不能免。或拽壽孫父子至賊所,父子爭代死,賊心憐之,顧求索不已,忽大風起叢林間,疑有騎軍至,遂散。父子俱免。”從中可知,鮑壽孫咸淳丁卯年即1265年(至元二年)是十八歲,他大概是在1247年出生,至元丙子年即1276年(至元十三年,宋德二年),那時他應二十九歲左右,西疇書院創立在至元十三年的前幾年,也就是南宋滅亡的最後幾年裡。在西疇書院的初創時期,他應一直肩負著主持書院和講學的重任。上兩條文獻提及的曹涇、方回在該書中均有傳記,都是元初歙縣有名的學者,如曹涇就是《文獻通考》作者馬端臨的老師,至元年間任紫陽書院的山長。這些人參與講學說明在初創時期,西疇書院和紫陽書院由於地理相近的原因,在師資方面是互通的,只是紫陽書院其獨特性質遠勝過家族模式的西疇書院。
恩蔭賜官的鮑氏子孫為數眾多,從而棠樾鮑氏在明中期成為地方官場上特殊的團體,徽州地區的望族。又因其子弟孝廉,恪守祖訓,為官頗有政績,曾受明朝皇帝敕封,賜建牌坊,目前棠樾牌坊群是一處獨特的人文景觀。
西疇書院在鮑氏子孫成才教育中功不可沒,隨著家族威望上升其發展也步入輝煌時期,雖然晚明朝廷對書院存在諸多限制,政治環境惡化,但西疇書院卻平靜地保存下來繼續為培養下一代鮑氏子弟發揮重要作用。嘉靖年間(1561)鮑氏家族修建了“棠樾鮑氏支祠”與西疇書院相依,共存一地可見西疇書院在鮑氏後人心中有神聖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