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齊山登高

九日齊山登高

《九日齊山登高》是唐代詩人杜牧創作的一首七律詩。此詩為安撫友人張祜的失意情緒而作,詩以看破一切的曠達乃至頹廢,來排遣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表現了封建知識分子的人生觀的落後、消極一面。但是此詩看似曠達不羈,而實內含不平,因此儘管消極頹唐,而實際卻不無不甘落拓消沉之意。

作品原文


九日齊山登高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沾衣?

註釋譯文


註釋

①九日:舊曆九月九日重陽節,舊俗登高飲菊花酒。齊山:在今安徽省貴池縣。杜牧在武宗會昌年間曾任池州刺史。
②翠微:這裡代指山。
③酩酊(mǐng dǐng):醉得稀里糊塗。這句暗用晉朝陶淵明典故。《藝文類聚*卷四引“續晉陽秋》:“陶潛嘗九月九日無酒,宅邊菊叢中摘菊盈把,坐其側,久望,見白衣至,乃王弘送酒也。即便就酌,醉而後歸。”
④登臨:登山臨水或登高臨下,泛指遊覽山水。

譯文

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約朋友攜酒壺共登峰巒翠微。
塵世煩擾平生難逢開口一笑,菊花盛開之時要插滿頭而歸。
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餘暉。
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終歸如此,何必像齊景公對著牛山流淚。

創作背景


唐會昌五年(845)張祜來池州拜訪杜牧,因二人都懷才不遇,同命相憐,故九日登齊山時,感慨萬千,遂作此詩。

作品鑒賞


首聯用白描的手法寫雁過江上南飛,與客提壺上青山的一副美景。僅用七個字,就把江南的秋色描寫得淋漓盡致。詩人用“涵”來形容江水彷彿把秋景包容在自己的懷抱里,“江涵秋影”四字精妙地傳達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廣,不獨指雁影。“與客攜壺”是置酒會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樂事,“翠微”來代替秋山,都流露出對於眼前景物的愉悅感受。
頷聯為唐詩名句,夾敘夾議,寫出了詩人矛盾的心情。“難逢”、“須插”的言外之意是應把握當前及時行樂,不要無益地痛惜流光,表現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度。“菊花”是扣合重陽節的習俗。
頸聯與頷聯手法相同,都採用了夾敘夾議的手法,表達了詩人想只管用酩酊大醉來酬答這良辰佳節,無須在節日登臨時為夕陽西下、為人生遲暮而感慨、怨恨,同時也表達了及時行樂之意。“酩酊”也是扣合了重陽節的習俗。頷聯和頸聯都用了對比,一是塵世不樂與佳節盡情快樂的對比,一是大醉無憂與怨恨憂愁的對比。兩聯也多次提到重陽。節日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使人們暫時擺脫日常生活的束縛、拋開日常生活的煩惱,讓自己的心情放鬆片刻。杜牧在這裡所表現的正是趁著重陽節拋開世事、盡情放縱快樂的思想。
尾聯承上“登臨恨落暉”意,詩人用齊景公牛山泣涕之事進一步安慰自己。詩人由眼前所登池州的齊山,聯想到齊景公的牛山墜淚,認為像“登臨恨落暉”所感受到的那種人生無常,是古往今來盡皆如此的。既然並非今世才有此恨,就不必像齊景公那樣獨自傷感流淚。以齊景公的反例作結,表現了這種曠懷中包含著一種苦澀。
此詩通過記敘重陽登山遠眺一事,表達了詩人人生多憂、生死無常的悲哀。以看破一切的曠達乃至頹廢,表現了封建知識分子的人生觀的落後、消極一面。

名家點評

《瀛奎律髓》:此以“塵世”對“菊花”,開合抑揚,殊無斧鑿痕,又變體之俊者。後人得其法,則詩如禪家散聖矣。
《批點唐音》:此一意下來,近似中唐,蓋晚唐之可學者。
《批選唐詩》:豪爽真率,不用雕飾,可想其人。
《唐詩鼓吹箋注》:起句極妙。江涵秋影,俯有所思也;新雁初飛,仰有所見也。此七字中,已具無限神理,無限感慨。
《貫華堂選批唐才子詩》:一句七字,寫出當時一俯一仰,無限神理。異日東坡《后赤壁賦》“人影在地,仰見明月”,便是一付印板也,只為此句起得好時,下便隨意隨手,任從承接。或說是悲憤,或說是放達,或說是傲岸,或說是無賴,無所不可。東坡《后赤壁賦》通篇奇快疏妙文字,亦只是八個字起得好也(首四句下)。得醉即醉,義何怨乎?“只如此”三字妙絕。醉也只如此,不醉亦只如此,怨亦只如此,不怨亦只如此(末四句下)。
《五朝詩善鳴集》:用舊事只當未用一般,善翻新法。
《唐律偶評》:發端卻暗藏一“怨”字。
《唐三體詩評》:此句(按指“塵世難逢”句)妙在不實接登高,撇開“怨”字。後半卻一氣貫注。
《唐詩繹》:通體渾灝流轉,揮灑自然,猶見盛唐風格。
《唐七律選》:真正宋調之祖。只以三四膾炙人口,故錄之、然熟滑氣滿行間矣。
《唐詩貫珠》:起賦景,次寫事,下六句議論,另一氣局。格亦俊朗松靈。
《中晚唐詩叩彈集》:詔按《風月堂詩話》謂:結語用景公故事,泛言古今共盡,非重九故實。愚謂:此正影切齊山登高,亦非泛言也。
《山滿樓箋注唐詩七言律》:中二聯亦只是自發其一種曠達胸襟,然未必非千秋萬世賣菜佣、守錢虜之良藥也。至其抑揚頓挫,一氣卷舒,真能化板為活,洗盡庸腔俗調,在晚唐中豈宜得乎?七,一筆束住;“只如此”者,言古往今來,任從何人,斷不能翻此局面也。
《唐詩成法》:“難逢”、“須插”,“但將”、“不用”,“只如此”、“何必”相呼應。三、四分承一、二,五、六合承三、四。六就今說,八就古事說,雖似分別,終有復意。“塵世”二句,時人多誦者,口吻亦太熟滑。
《唐詩別裁》:末二句影切齊山,非泛然下筆。
《唐詩箋注》:通幅氣體豪邁,直逼少陵。
《歷代詩法》:明潤如玉。
《唐詩選勝直解》:通篇賦登高之景,而寓感慨之意。
《瀛奎律髓匯評》:馮舒:牧之才大,對偶收拾不住,何變之有!查慎行:第四句少陵成語。何義門:此詩變幻不測,體自渾成。紀昀:前四句自豪,后四句卻似樂天。“不用”、“何必”,字與意並復,尤為礙格。無名氏(乙):次聯名句不磨,胸次豁然。
《唐賢小三昧續集》:通首流轉如彈丸,起句尤畫手所不到。
《桐城吳先生評點唐詩鼓吹》:此等詩,自杜公外,蓋不多見,當為小杜七律中第一。
《唐詩近體》:撫時生感(“塵世難逢”句下)。對句忽拍合“九日”,自然連屬,故妙(“菊花須插”句下)。
《養一齋詩話》:晚唐於詩非勝境,不可一味鑽仰,亦不得一概抹殺。予嘗就其五七律名句,摘取數十聯,剖為三等……上者風力郁盤,次者情思曲摯,又次者則筋骨盡露矣。以此法更衡七律,如“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七言之上也。
《唐宋詩舉要》:吳曰:感慨蒼茫,小杜最佳之作。
《詩境淺說》:極寫其清狂之態耳(“菊花須插”句下)。
《隋唐五代詩詞鑒賞》:數句既是當日登山情事的記錄,又局限於當日日情事,而融入了詩人的生活經歷,表現了一種通達的生活態度。

作者簡介


杜牧(803-853),晚唐詩人。字牧之,京兆萬年(今陝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孫。大和進士,授宏文館校書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歷任監察御史,史館修撰,黃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職,后入為司勛員外郎,官終中書舍人。詩以七言絕句著稱,晚唐諸家讓渠獨步。後人謂之小杜,以濟世之才自負。詩文中多指陳時政之作。寫景抒情的小詩,多清麗生動。有《樊川文集》二十卷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