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音東布拉
低音東布拉
即“冬不拉”,哈薩克族古老的彈弦樂器。歷史悠久,製作簡易,音色柔美,富有濃郁的草原風味,在哈薩克族地區廣泛流傳,是民間歌手常用的伴奏樂器。經過改革,品種齊全、自成體系,除可獨奏或為彈唱、歌舞伴奏外,並能組成東布拉樂隊,演奏多聲部樂曲,有豐富的表現力。
東布拉由面板(哈薩克族以人體器官命名,叫做臉)、背板(身)、琴桿(脖子)、琴頭、弦軸(耳朵)、馬子和縛弦(肚臍)等構成。
早在公元3世紀時,東布拉就已在哈薩克族民間流傳了,今日,從新疆克孜爾千佛洞的壁畫《吹笛和彈東布拉的伎樂人》(118洞)中,仍能看到它在古代演奏時的風貌。在哈薩克族,很難找到不懂東布拉的人,有些家庭,老少都能彈奏幾曲。
以前的東布拉多為阿肯彈唱使用,這種演奏形式一直流傳至今。改革的樂隊東布拉,可用於獨奏、合奏或伴奏,表現力極為豐富,運用不同的演奏技巧,能夠形象地彈奏出草原上淙淙的泉流、清脆的鳥鳴、歡騰的羊群、嗚咽的駝吼和駿馬疾馳的蹄聲,並能完美地表達哈薩克族人民愉快的勞動和對新生活的熱愛。
流傳在民間的東布拉樂曲達200多首,其中以馬為題材的樂曲最多。其次為描寫狩獵生活、歌頌美麗山河和反映青年男女愛情生活的。解放后出現的較優秀的獨奏曲有《高潮》、《熱愛祖國》、《延安頌》和《伊犁河的波浪》等,協奏曲有《美麗的巴爾魯克山》等。
最早的東布拉,是民間歌手使用的阿肯東布拉、它的型式較古老,全長80~90厘米,用一整塊木料挖成的,共鳴箱扁平,面板上開有數個小音孔,琴桿指板上有9個纏弦的品位,使用兩條腸衣弦或絲弦,音量較小。后經改進,增大了共鳴箱,擴大了音孔,弦品增至14個,音域得到了擴大。這種東布拉是阿肯常用的伴奏樂器,又叫“伴唱東布拉”。可以彈出簡單的和弦,定弦為d、g,音域從d~d2。
伴唱東布拉經過七年的研究改革,於20世紀60年代初製成了一套樂隊東布拉,包括有高音、最高音、中音、次中音和低音東布拉五種。它們的結構基本一致。但大小和音高不同。共鳴箱為瓢形,用7塊木板拼合而成,琴桿較短,改傳統的腸弦或絲弦纏品大塑料或銅質音品,並增加了品位、擴大了音域,改絲弦為鋼絲弦,音孔也改為一個大孔,增強了音量。此後,在東布拉的基礎上,吸收拉弦樂器柯布孜組成了哈薩克民族樂隊。
高音東布拉:共鳴箱和指板較伴唱東布拉略小,有15個音品,使用4條鋼絲弦,兩弦為一組,用撥子彈奏,音色明亮,多見於伴奏及合奏,定弦為(d1、a1)或(c1、g1),音域從(d1~g3)或從(c1~f3)
最高音東布拉:與高音東布拉基本相同,惟共鳴箱略小,指板上有12個音品,音色清脆,定弦為(d2、a2)、或(c2、g2),音域從(d2~g2)或(c2~f4)。
中音東布拉:以琴身的形狀和弦數不同,而分為三種:一種是扁平的共鳴箱,指板上有14個音品,張兩條絲弦,音色柔和;一種是扁的共鳴箱,有13個音品,在兩條絲弦中間還有兩條鋼絲共鳴弦,音量較上一種略大,音色也較柔美;第三種共鳴箱呈瓢形,有16個音品,張兩條絲弦,音量較第一種稍大,音色相同。三種均用手指彈奏,用於獨奏或合奏,有時也用於伴奏,定弦為d、a或c、g,音域從d~g2或從c~f2。
次中音東布拉:有17個音品,使用兩條絲弦,用手指彈奏,比中音東布拉音量稍大,音色渾厚,只用於合奏,定弦為d、g或c、g,音域從d~g2或從c~f2。
低音東布拉:加大了共鳴箱和指板,有10個品位,使用粗腸衣弦,用撥子彈奏,音響低沉,只用於合奏,定弦為D、c或C、G,音域從D~el或從C~dJ。整個樂隊東布拉的音域,從c~g4,共有五個半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