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錦帶橋的結果 展開

錦帶橋

杭州錦帶橋

杭州西湖白堤上,有一座與斷橋並稱“姊妹橋”的錦帶橋。這座錦帶橋古色古香,清代橋的式樣。據明朝《西湖遊覽志》卷二記載:錦帶橋前身名“涵碧橋”,北宋初期地方官陳堯佐曾經重修,有重修碑為證。——可見此橋在北宋前面的吳越國時期就有了。又據民國初年《西湖新志》記載:明朝萬曆年間白堤改造,號稱“十錦塘”,在涵碧橋舊址“架木為梁”,建築平橋,並且改名為錦帶橋。清代康熙年間,始改為石拱橋,模樣與斷橋幾乎一樣,所以,斷橋與錦帶橋,有著“孿生姐妹”的說法。

西泠印社也有一座錦帶橋。上世紀二十年代,白堤錦帶橋有些許殘破。一天,丁輔之路過這裡撿了一塊舊石欄,他將這塊石板帶回了西泠印社,並且還把這塊石板安置在了小龍泓洞前的石道上。這就是我們現在去孤山可以看到的西泠印社的“錦帶橋”了。

這座橋可以堪稱是世間最小,最有意境的實用橋。橋長不足米,寬剛夠尺,一步之跨,曲徑通幽,兩邊溪水潺潺,遊人賞玩間,真是別有一番風味。不得不感嘆,文人們做起事情來,就是可以這麼講究別緻與情調。西泠印社錦帶橋濃縮了白堤錦帶橋的韻味,古意盎然,趣意橫生。

簡介


錦帶橋
錦帶橋
錦帶橋舊稱碧涵橋,雖然名聲沒有斷橋那麼響亮,但自有一種動人的情趣。錦帶橋之佳佳在裡外西湖的一橋相通,碧波相連,卻裡外有別。小船咿呀過橋洞,從萬頃碧波漸入藕花深處,水天一碧變成了鬧紅一舸。那清新,那熱烈,讓人感受天地間的蓬勃生機。倘若逢上細雨蒙蒙的天時,如珠的雨珠便“大珠小珠落玉盤”似地敲打著遊船的雨篷,更有一種“錦帶橋邊聽雨眠”之幽趣。

歷史由來


錦帶橋
錦帶橋
原來白堤一帶,古時稱作十錦塘。據《西湖夢尋》載:堤闊二丈,遍植桃柳,一如蘇堤。歲月既多,樹皆合抱。行其下者,枝葉扶蘇,漏下月光,碎如殘雪,意向言“斷橋殘雪”或言月影也。……湖船小者可入里湖,大者緣堤倚徙,由錦帶橋循至望湖亭,亭在十錦塘之盡。漸近孤山,湖面寬敞。
又據《西湖志》載:“錦帶橋在十錦塘,架木為梁。聖祖仁皇帝(即康熙)臨幸孤山,御舟由此轉入里湖,后甃以石,橋平如帶,因名。”可見錦帶橋得名由來,一是橋在十錦塘,二是改築石橋後橋平如帶。白居易謂白沙堤“草綠裙腰一道斜”,這橋宛如束在裙腰上的一條錦帶,使西子更添光彩。
王叔杲有《十景塘》詩曰:橫截平湖十里天,錦橋春接六橋煙。芳林花發霞千樹,斷岸光分月兩川。幾度觴飛堤外景,一清棹發鏡中船。奇觀妝點知誰力?應有歌聲被管弦。
斷橋離蘇堤六橋稍遠,錦帶橋離西泠、六橋均近,所以說“錦橋春接六橋煙”。
清代許承祖在《西湖漁唱》中有專詠錦帶橋詩道:波光山色半模糊,錦帶橋平入畫圖。約略前身是漁父,一竿雙槳佔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