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鴨茅的結果 展開
- 禾本科鴨茅屬植物
- 雞腳草
鴨茅
禾本科鴨茅屬植物
鴨茅(拉丁學名:Dactylis glomerata L.)是禾本科,鴨茅屬多年生草本植物。稈直立或基部膝曲,高可達120厘米。葉鞘無毛,葉舌薄膜質,頂端撕裂;葉片扁平,邊緣或背部中脈均粗糙,圓錐花序,小穗多聚集於分枝上部,含5花,穎片披針形,先端漸尖,邊緣膜質,第一外稃近等長於小穗;內稃狹窄,5-8月開花結果。
多年生。稈直立或基部膝曲,單生或少數叢生,高40-120厘米。葉鞘無毛,通常閉合達中部以上;葉舌薄膜質,長4-8毫米,頂端撕裂;葉片扁平,邊緣或背部中脈均粗糙,長(6)10-30厘米,寬4-8毫米。
圓錐花序開展,長5-15厘米,分枝單生或基部者稀可孿生,長(3)5-15厘米,伸展或斜向上升,1/2以下裸露,平滑;小穗多聚集於分枝上部,含2-5花,長5-7(9)毫米,綠色或稍帶紫色;穎片披針形,先端漸尖,長4-5(6.5)毫米,邊緣膜質,中脈稍凸出成脊,脊粗糙或具纖毛;外稃背部粗糙或被微毛,脊具細刺毛或具稍長的纖毛,頂端具長約1毫米的芒,第一外稃近等長於小穗;內稃狹窄,約等長於外稃,具2脊,脊具纖毛;花藥長約2.5毫米。花果期5-8月。染色體2n=14(Stebbins,Zohary1959),28(DaviesJ.G.1927),42(Hansen,Hill1953b)。
喜馬拉雅鴨茅( DactylisglomerataL. subsp. himalayensis Domin)與鴨茅的區別,外稃脊上無纖毛。分佈於中國西藏吉隆。生長在海拔2100米的河谷林緣草叢中。
分佈於中國西南、西北諸省區。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等地有栽培或因引種而逸為野生。廣佈於歐、亞溫帶地區。北非、北美有馴化。模式標本采自歐洲。生長在海拔1500-3600米的山坡、草地、林下。
鴨茅
播種量:播種量主要根據播種方法、土壤墒情、利用目的與種子純凈度、發芽率等因素確定,應在播種前15-30天對種子進行清選,做好種子的純凈度和發芽率檢驗,使其達到播種品質標準要求。一般單種撒播用種量為15-30千克/公頃,條播用種量為11.25-15千克/公頃,陡坡穴播用種量為0.30-0.42千克/公頃(5-7粒/穴);與多年生黑麥草、白三葉、紅三葉等牧草混播用種量為3-9千克/公頃。
5播種方法:播種方法分為撒播、條播和穴播。一般多種牧草混合的放牧草地採用撒播,刈割、種子生產基地多採用條播,陡坡種植多採用人工鋤具挖穴播種。條播行距15-30厘米。覆土1-3厘米,可用泥土覆蓋,也可用腐熟農家肥覆蓋。
禁畜、補播、除雜:鴨茅苗期植株矮小、生長緩慢,應在播種後到開鐮(牧)前禁止牲畜進入草地啃食或踩踏。及時對缺苗率>10%的地段進行補播。春、夏播種當年雖有一些雜草,如野古草、馬唐、畫眉草、狗尾草等可食性雜草伴生,可不必清除,翌年後隨著鴨茅分櫱的增多、基葉密度的增加以及掉落種子的出苗生長,這些雜草將會逐漸減少和消失;對一些競爭力極強的帶刺植物或惡性雜草,如栽秧藨、狼萁草、火絨草等,因與鴨茅爭水、爭肥、爭光、爭地,不利於鴨茅基葉的生長與生殖枝的形成,嚴重影響刈割或放牧,應當予以清除,可採用人工拔除、刀割、中耕等方法。
灌溉、追肥:為了促進鴨茅的苗期生長和分櫱,縮短刈割(放牧)間隔時間,提高產草量,改善鴨茅的品質和草層結構成分,延長利用時間,增強鴨茅的自身抗病能力,應適時澆水。當幼苗株高達3-5厘米時可結合澆水進行追施尿素(N≥46.20%)75-100千克/公頃;達到利用條件后,又可在返青、拔節、刈割或放牧后結合澆水進行追施尿素或複合肥150-450千克/公頃。
鴨茅
結合害蟲種類,選用溴氟氰菊脂乳油、辛硫滅多威乳油、氯蟲苯甲醯胺懸浮劑等農藥進行防治,注意用藥質量應符合《NY/T393-2013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要求。
優良牧草,中國各地引種栽培。
葉量豐富的放牧用草種,冬季保持青綠,在冬季氣候溫和的地方還能提供部分青料。在連續重牧條件下,不能較好地長久保持生長,但是,如果放牧不充分,形成大的株叢,就會變得粗糙而降低適口性,故適於輪牧。播種當年刈割1次,畝產鮮草1000千克,而第二、三年可刈割2~3次,畝產鮮草3000千克以上。生長在肥沃土壤條件下,畝產鮮草可達5000千克左右。
鴨茅春季發芽早,生長繁茂、至晚秋尚青綠、含豐富的脂肪、蛋白質,是一種優良的牧草,但適於抽穗前收割,花后質量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