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江
西江水系灕江支流(桂林)
桃花江,古稱陽江、義江、揚江或稱潦塘河,珠江水系西江支流桂江幹流灕江段右岸一級支流,流經靈川縣、臨桂縣、桂林市。一支自象鼻山注入灕江;另一支南下雉山麓(蘿蔔洲尾)注入灕江。
在灕江眾多的支流當中,桃花江名聲最大,也極富浪漫色彩,同時也是較為重要的支流之一。“陽江秋月”是古代桂林八景中頗具特色的一景。有人贊桃花江:“不似灕江,勝似灕江”。
桃花江
桃花江全長45公里,其中靈川境內長10.6公里,總流域面積321.9平方公里,其中靈川境內面積119.23平方公里。河寬45米,河底多淤泥。
該河多彎曲,河面寬狹變化大,堰壩多,坡降極緩,徑流量大,又常受灕江洪水頂托,因此,沿河一帶澇災頻繁而又嚴重。
金陵水,發源於老虎頭東坡,海拔532米,長23.6公里,靈川縣境長3.3公里;流域面積49.45平方公里,靈川境為6.68平方公里,泥質河床,寬20米。注入桃花江。
法源河,發源於潭下大廟嶺底村東的白水頭,海拔624.7米。河長13公里,流域面積41.33平方公里,河寬15米,泥質河床,注入桃花江。
社塘水,發源於白水頭東坡,海拔624.7米。注入桃花江。長5.6公里,流域面積15.1平方公里,河寬6米,泥底河床。
道光水,發源於靈川縣火車站南側。注入桃花江,河長9.35公里,流域面積21.13平方公里,河寬12米,泥底河床。
1375年(明洪武八年)擴建城池,在桃花江距灕江最近的南門橋處開鑿至象山一段的城濠。該段人工河道長1200米,最大寬度30餘米,最窄處為23米,成為桃花江水匯入灕江的常年河道。
新中國建立后,沿江人民在沿江河床上築壩攔水,在桂林市區河段上共有堆砌石壩28處,其中壩高在2.0米以上的是:演坡壩、庭江壩、洋江壩、水南壩、燕子壩、漫江壩、陳頭壩、荃塘四壩、力頭壩、唐家壩、北沖二壩、龔家壩、宋家壩、巫山壩、金家壩、獅子岩壩、馬家壩、葉盒壩、篦子園壩、虹橋壩20座。
到21世紀初,桂林市區以上流域內有水庫6處,其中中型水庫(金陵水庫)1座,小(一)型4座,小(二)型1座,總庫容2428萬立方米,總控制面積為35.45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積的12%。
桃花江排澇工程 位於廟嶺鄉塔山和樂和兩村公所之間。桃花江上游為山區,地勢陡。中、下游地勢平坦,河道彎曲,河床平緩。塔山、樂和村公所河段狹窄,河道受河灘、橋樑、水壩阻塞,水流不暢。洪水來時,兩岸4500畝農田及9個村莊受淹。該工程於1975年動工,1980年竣工。國家投資55.66萬元,建成防洪堤8.4公里,高排渠5條4.6公里。河道截彎取直3處,興建排洪閘11座。並建電灌站8處,裝機11台,417千瓦。完成土方41.42萬立方米,石方50立方米,干砌石3900立方米,漿砌石2500立方米,混凝土475立方米,勞動工日57.88萬個。右岸2500畝農田全部受益。該工程左岸原計劃建防洪堤3.3公里,泄洪閘4座,電力排澇站4座,裝機5台215千瓦。需工日7.94萬個,需國家投資21.68萬元,因財力有限未能動工。由於右岸工程竣工,造成左岸2000畝農田受澇災比原來未修右岸工程時還要嚴重,屬停建而又急需復工工程。
桃花江
桃花江流經桂林市區18.4公里,沿河谷兩側多為山地,除局部為砂岩外,大部地區屬灰岩,發育著棕色石灰土。沿河兩岸地勢開闊平坦,阡陌農田,地面標高在148.0~151.0米之間,洪水時易受淹沒。河寬一般在50~60米之間,河床深5~6米。河床坡降五仙壩至飛鸞橋為0.5‰,飛鸞橋至南門橋為0.4‰。洪水水面比降為0.22~0.33‰。
桃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