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山區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市轄區

象山區,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市轄區,以象鼻山而得名的,位於桂林市區中南部,是桂林市中心城區,行政總面積89.93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象山區常住人口29萬,下轄3街道1鄉。區政府駐桂林市南門街道環城西二路6號。著名景點:象山景區、南溪山景區、日月雙塔等

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今象山區境(簡稱區境)屬桂林郡(治所在今貴港市)地,2001年1月,象山區治遷到環城西二路6號,至2017年12月不變。境內有火車客運站、貨運站、汽車總站,湘桂鐵路穿區而過,南連大西南、北接京廣線,公路四通八達,有桂黃線、桂八線、桂柳和桂林兩江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距兩江國際機場26千米。

2017年全年,象山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6.09億元,同比增長7.7%;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6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6元,分別增長8.5%和10%。

歷史沿革


夏商周時期,象山區是“百越”人的居住地。秦始皇置桂林,象,南海三郡,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在這裡設始安縣,隸屬荊州零陵郡。東漢時改屬始安侯國。三國時先屬蜀,后歸吳。甘露元年(265年),置始安郡始安縣。隋唐時屬嶺南桂州總管府。
唐武德四年屬桂州始安郡。光化三年(900年)始,屬靜江節度。五代十國時先後屬楚和南漢的桂州。宋時,前屬廣南西路桂州,后屬靜江府。元時屬廣西行中書省靜江路。明清時均屬廣西省桂林府。民國二年(1913年)為桂林縣治所,民國28年(1940年)臨桂縣治分屬桂林市培風、義南鎮和西南附廓鄉,1950年屬第二區和西郊區,1955年改陽橋、南門2街道和東蓮鄉,1958年改陽橋、南站2公社,1966年更名為東升、躍進公社,1979年2公社合併設象山區。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對桂林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劃作相應調整:擴大象山區的行政區域,將原郊區的二塘鄉柘木鎮的同心、平山兩個村和穿山鄉的安新村劃歸象山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銀錠路。
2003年,象山區轄3個街道、1個鄉。
1996年底行政區劃調整前,象山區面積19平方千米,人口約15萬人。轄陽橋上、陽橋下、五美、臨桂、崇善、曙光、西城、西南環、福旺、文明、竹園、文昌、文外、文新、虹橋、南外、雉山、維新、尚智、上海、天鵝、桂青、八一、南溪、龍航坪小區、南新、民族、銀錠、甘棠、竹林、蘭竹、青竹、翠竹、金竹、黑山、東安、猴山、將軍、平山、瓦窯40個居委會和安新、同心、平山3個行政村。區政府駐銀錠路。
1996年12月2日,國務院批准對桂林市市轄區的行政區劃作相應調整:擴大象山區的行政區域,將原郊區的二塘鄉、柘木鎮的同心、平山兩個村和穿山鄉的安新村劃歸象山區管轄。區人民政府駐銀錠路。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象山區總人口249135人,其中:南門街道93087人,象山街道38339人,平山街道100334人,二塘鄉17375人。
2003年象山區行政區劃(根據當年廣西行政區劃代碼整理)
001南門街道 轄龍船坪、天鵝、雉山、銀錠、民族、甘棠、東安、新竹、竹林、金竹、翠竹11個社區居委會。
002象山街道 轄五美、西城、文明、虹橋、文新、安新、安家洲7個社區居委會。
003平山街道 轄同心、銀海、龍泉、力創、平山東、平山西、大風山、瓦窯、將軍橋、溪園、猴山11個社區居委會;同心、平山2個村委會。
200二塘鄉 轄泮塘、陽家、紅光、萬福、四合、北芬6個村委會。
2013年1月18日,《國務院關於同意廣西壯族自治區調整桂林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複》(國函[2013]17號)同意桂林市人民政府駐地由象山區五美路16號遷至臨桂區西城中路69號。

行政區劃


2019年,象山區下轄南門街道、象山街道、平山街道3街道,二塘鄉1鄉。共下轄36個社區、8行政村。區政府駐桂林市南門街道環城西二路6號。
象山區行政區劃
區劃下轄地區
南門街道下轄14社區:龍船坪社區、天鵝社區、雉山社區、銀錠社區、民族社區、甘棠社區、東安社區、新竹社區、竹林社區、金竹社區、翠竹路社區、八一社區、尚智社區、翠西社區
象山街道下轄7社區:五美社區、西城社區、文明社區、虹橋社區、文新社區、安新社區、安家洲社區
平山街道下轄13社區2行政村:同心社區、銀海社區、龍泉社區、力創社區、平山東社區、平山西社區、大風山社區、瓦窯社區、將軍橋社區、溪園社區、猴山社區、凈瓶社區、凱風社區、同心村委會、平山村委會
二塘鄉下轄2社區6行政村:迎賓東社區、迎賓西社區、湴塘村、陽家村、紅光村、萬福村、四合村、北芬村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象山區
象山區
象山區位於桂林市區中南部,地處北緯25°07′47″—25°16′42″、東經110°13′16″—110°19′26″,東西寬10.16千米,南北長16.50千米。東與七星區、雁山區毗鄰,西與秀峰區、臨桂縣相連,南與雁山區分界,北與秀峰區接壤。其中與七星區行政界線長6.47千米,與雁山區行政界線長30.35千米,與秀峰區行政界線長20.99千米,與臨桂縣行政界線長25.04千米。地處峰林平原,行政區域總面積89.93平方千米。

地貌

象山區境內為碳酸鹽岩經過風化、溶蝕,逐漸形成溶蝕平原與峰叢、孤峰相間分佈的低山丘陵岩溶地貌,溶地貌面積佔96%。境內地勢西高東低。海拔140—513.9米,最高峰位於南部大山,海拔513.9米。

氣候

象山區境地處低緯度,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夏季時間長,高溫多雨,冬季時間短,溫涼少雨,盛行東北偏北風。全年氣溫較高,熱量豐富,雨量充沛,光照足,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19.1℃,年平均降水量為1887.6毫米,年平均日照時數為1447.1小時。

水文

象山區主要有灕江桃花江、相思江、寧遠河、南溪,以及杉湖,是桂林市“兩江四湖”環城水系工程、大型旅遊景區重要組成部分。此外,在溶蝕、沖積平原中還分佈著一些大小不一的河流、湖泊,如由萬福潭沿上月山、佛殿村流入相思江的佛殿河,由芬塘村經桂林市園藝場流入相思江的牛過河等。

交通運輸


象山區境內有火車客運站、貨運站、汽車總站,湘桂鐵路穿區而過,南連大西南、北接京廣線,公路四通八達,有桂黃線、桂八線、桂柳和桂林兩江國際機場高速公路,距兩江國際機場26千米。
2017年,象山區改造二塘鄉沙河路南段(電力療養院—相人山路)、佛殿至嵅村道路、相人山路、遇龍路、平山北路,總投資2674.56萬元。年內,轄區續建(新建)城區橋樑工程有翠竹路香江飯店路口立交橋、灕江橋、八一橋。年末,轄區有城區路巷(路段)129條(含象山區公路局管理的4條鄉村公路:相人山路、沙河路、平山北路,茶店路)。鄉村公路20條,自然村通車率100%。轄區駐有桂林市公共交通有限公司、桂林駿達運輸股份有限公司(桂林汽車總站)、南寧鐵路局桂林站(客運站)、南寧鐵路局桂林南站(貨運站)、龍船坪碼頭(市內游)等運輸企業或運輸樞紐。年客運量2209.5萬人次,與2016年相比(簡稱同比)減少8.2%,客運周轉量148397萬人千米,同比減少17.0%。擁有客運車輛1296輛,總客位41096個。客運班線468條。其中跨省128條、跨市68條、跨縣135條。南寧鐵路局桂林站日開行普速列車2對,動車組(高鐵)列車52.5對,年發送旅客601.53萬人。桂林南站年發送貨物2.73萬噸。

歷史文化


文物古迹
2017年,象山區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個,自治區級文物保護單位3個,桂林市級文物保護單位9個。

自然資源


植物資源

七星區
七星區
象山區有植物資源近千種,包括銀杉銀杏等名貴樹種;植被以馬尾松為主,林業主產杉木和毛竹

礦產資源

象山區礦產資源豐富,其中以鐵礦儲量最大,礦種主要有赤鐵礦黃鐵礦褐鐵礦等。
水資源
象山區境內水資源分地表水和地下水。地表水為灕江在區境內彙集桃花江、相思江、南溪和寧遠河等水源,在市區多年平均徑流量6.33億立方米,入境水為38.8億立方米,地表水資源為45.1億立方米。地下水主要有基岩裂隙水、鬆散層中孔隙水、地下溶洞中岩溶水。區境南溪山以南為地下水富集地段。地下水補給強度一般為每年每平方千米33.12萬立方米—90.27萬立方米。地下水允許開採度一般為每年每平方千米8.54萬立方米—59.69萬立方米。
土地資源
象山區土地資源總面積8760公頃,其中農業用地:耕地1491公頃;園地230公頃;林地1748公頃;草地853公頃;設施農業用地19公頃。

人口民族


象山區 人口
象山區 人口
2012年末,象山區戶籍常住人口23.63萬人,象山區以壯族和漢族為主,其它民族有瑤族回族、苗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
2016年10月—2017年9月,象山區全區總人口數為287448人,出生2916人,出生率為10.1‰;死亡660人,死亡率為2.3‰;自然增長率為7.85‰。
2017年,象山區戶籍人口242426人,象山區以壯族和漢族為主,其它民族有瑤族、回族、苗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
2019年,象山區常住人口29萬。
2021年5月29日,桂林市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布,象山區常住人口286872人。

經濟發展


綜述

象山區2008年實現城區生產總值87.68億元,同比增長3.9%,2009年全城區生產總值95.89億元。
2010年與2005年相比,象山區生產總值由59.47億元增加到120.61億元,年均增長15.2%;財政收入由3.32 億元增長到7.14億元,農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長11.0%。
2012年象山區在建項目12個,續建項目9個,合同總金額188億元,其中自治區外建設項目資金21.39億元。引進外資項目到位資金2481萬美元。
2013年象山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170.86億元,增長9.9%;財政收入10.11億元,增長12.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84.39億元,增長24%;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51.34億元,增長1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136元,增長10%;農民人均純收入8696元,增長14%。 2013年象山區三次產業結構0.7:39.6:59.7,現代服務業水平和規模進一步提升。
2017年,象山區完成地區生產總值226.09億元,同比增長7.7%;組織財政收入12.09億元,同比增長7.4%;實現固定資產投資164.68億元,同比增長16.2%;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460元,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586元,分別增長8.5%和10%。

第一產業

2013年象山區牲豬出欄4.45萬頭,增長4.7%;家禽出欄57.3萬羽,增長5.1%;水產品產量1651噸,增長7.8%,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1.99億元,增長3.1%。
2017年,象山區農林牧漁業總產值2.42億元,同比增長1.2%;農林牧漁業增加值1.35億元,同比增長1.9%。全年完成糧食播種面積1267公頃、糧食產量6000噸。

第二產業

2013年象山區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140.99億元,增長15.9%。實施技改項目73個,累計投入更新改造資金27.98億元,增長62.3%。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桂林溢達紡織有限公司、桂林晶盛玻璃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業強勢發展,桂林橡膠機械廠、桂林機床電器有限公司、燕京啤酒股份有限公司分別榮獲中國石油和化工行業技術創新示範企業、第三屆廣西發明創造成果交易會金獎和市科技進步特別貢獻獎、首屆桂林市市長質量獎,全區規模工業總產值完成140.99億元,增長15.9%。深入實施“抓大壯小扶微”工程,大力發展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等新型企業,新增“三上企業”15家,新辦微型企業106家,總量達到456家;加快發展配套型、加工型、服務型企業,個體企業突破22000家。
2017年,象山區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完成151.93億元,同比增長9.6%;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1.14億元,同比增長8.0%;兩項指標增幅較2016年同期分別高出3.4個百分點、2.8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幅高於地區生產總值0.8個百分點。

第三產業

2010年4月26日,象山區舉辦全國傑出湘商象山區投資考察暨投資環境推介會,30多名湘商代表出席,簽訂投資項目2個。5月28日,舉辦世界華商聯合會代表投資考察象山區暨投資環境推介會,簽訂《開發萬福旅遊度假區建設的合作協議》總投資 30億元。
2008至2010年,象山區南溪山公園的南溪山白龍洞、觀音洞重新改造,運用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設計理念及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部分 頂尖互動科技,首創全國情景模式岩洞遊覽。
2013年桂林市象山區商品房銷售面積為21.13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3%。加快象山區旅遊產業發展,推出了象山景區“象山傳奇”4D夜景燈光秀,“象山水月”被評為全國最佳賞月地。大眾餐飲消費市場持續興旺,批發業、零售業銷售額分別保持桂林市領先,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9.70億元,增長13%。
2012年象山區接待遊客200.5萬人,其中境外遊客6.48萬人。
2017年,象山區服務業增加值完成153.35億元,同比增長7.7%,對經濟增長的拉力為5.0個百分點,全區共28家規模以上其他營利性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9.17億元,同比增長20.7%。
2017年,象山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61億元,同比增長10.6%。

社會事業


文化事業

2017年,象山區文化體育局(簡稱象山區文體局)下設象山區文化館、象山區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在崗人員
象山區
象山區
共11人,其中文體局2人,文化館5人,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4人。共辦理行政許可事項25項,其中審批設立歌舞娛樂場所2家、遊藝娛樂場所2家,變更娛樂場所2家,娛樂場所延續換證17家,批准設立網路咖啡廳1家,變更網路咖啡廳經營場所1家。截至2017年末,全區共有文化體育經營場324家,其中電影院5家、網吧22家、歌舞娛樂場所19家、遊戲遊藝場所5家、文藝表演團體1家、演出經營機構1家、藝術品市場1家,體育經營場所270家。群眾健身路徑27處。
2017年,象山區維修、更新群眾體育健身器材300多件,新建平山街道同心、平山2個行政村農家書屋,並分別購置圖書、DVD光碟和各種報紙雜誌共432種458本(碟)。爭取中央補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項資金2.4萬元,給轄區農家書屋補充更新圖書600多冊。截至2017年末,象山區擁有象山區文化館、象山街道辦事處文化活動中心,凱風社區、力創社區文化活動室,二塘鄉綜合文化站,3個村級公共服務中心,6個農家書屋,12個籃球場,15個乒乓球場,5個大型文化廣場。
2017年,象山區文化館電子閱覽室、小型圖書室、聲樂、器樂、書法、美術等排練廳常年免費對群眾開放,每天開放時間平均8小時以上,全年受惠群眾約3萬人次。10月26日—27日,象山區在將軍橋小學組織太極拳和八段錦志願者培訓及三級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年內,區文化館免費組織聲樂、健身操(舞)、美術、書法、國畫、樂理、視唱練耳、化妝美容、戲曲、彩調等骨幹隊伍培訓34期,培訓時間68天,參加培訓和免費觀覽人員達1100多人。
2017年,象山區群眾文化主要有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暨中共十八屆六中全會、自治區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宣講進鄉村活動,“壯族三月三、和諧在二塘”民族節慶活動,“相聚龍船坪、共慶三月三”活動,“三月三”美食介紹和民族知識搶答,“三月三”山歌對唱、壯鄉舞蹈表演、魔術表演、少兒模特服裝走秀、竹竿舞、搏擊操、少數民族歌舞獨唱等民族民俗展示,桂林市“百姓大舞台周末大家樂”象山專場,“象山區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侗情水庄專場文藝會演”,桂林市礦物晶體——雞血玉大型展覽,第六屆全國九城藝術聯展,道·藝——楊帆畫展,第九屆“魅力南門——喜迎十九大”群眾文藝會演,“活力平山”文化會演,第十二屆“相約桃江”文化會演,第五屆“火熱二塘”群眾文藝會演,“喜迎十九大感恩祖國”歌詠比賽,“重陽敬老愛老·弘揚傳統美德”文藝演出,“灕水象山情邁向新時代”象山區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文藝會演等活動12場次,參演人員790人次、觀眾8400人次。10月—12月,象山區文體局、區文化館先後組織戲曲進校園活動12次,普及地方戲曲基本知識,傳承地方戲曲精粹,推動中小學師生學唱、愛唱、會唱、唱響家鄉戲曲。

科技

2017年,象山區科學技術局(掛知識產權局)在崗人員4人。
2017年,象山區全年轄區行政、企(事)業單位共獲得自治區技術研究與開發項目6項,桂林市科學研究和技術開發開發項目11項。
2017年12月底,象山全區完成發明專利申請653件,每萬人擁有量10.95件。

城鄉建設

2013年象山區先後投入1370萬元,實施瓦窯路兩側建築立面及道路景觀改造,組織進行朱紫巷、同心路、常家村路、大風山路、芬塘公路等7條道路的修繕和改擴建,對灣塘一巷、翠竹路北巷等19處市政管道進行疏通。清真寺片區綜合改造、好萊塢酒店公寓、天之泰城市廣場等項目完成。穩步推進灕江防洪堤瓦窯水廠及瓦窯村段工程。
2013年象山投入資金1460萬元,籌措社會資金2000多萬元,改造提升火車南站、西門菜市2個農貿市場,改造公廁7座,垃圾中轉站3個,購置掃地車等環衛裝備56輛,新增、改造停車場9個,增加停車泊位1200餘個。

體育事業


2017年,象山區舉辦“龍光·普羅旺斯”杯超級越野摩托場地賽,圓滿完成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桂林站賽、桂林國際馬拉松賽等大型賽事保障工作。

教育事業

2017年,象山區教育局有在崗人員52人,其中區行政編製4人,掛職鍛煉1人,教研室編製7人,資助管理中心編製1人,環衛站借調人員1人,借調學校人員32人(含學校掛職鍛煉3人),聘用人員6人。下設教研室、象山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象山區學生資助管理中心,負責轄區內除市教育局管理的中學外的中小學及幼兒教育工作。全區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達119%、初中三年教育鞏固率達98.7%。
學校
截至2017年,象山轄區有幼兒園71所,其中非民辦7所(公辦2所、其他單位辦4所、集體辦1所),民辦64所;小學23所,其中公辦15所,民辦8所;中學9所,其中公辦8所、民辦1所;特殊學校2所(聾啞學校、培智學校)。
學生
截至2017年,象山轄區幼兒園在園幼兒11269人,其中,非民辦幼兒園1951人、民辦幼兒園9318人。普通學校在校小學生22486人,其中,公辦17825人、民辦4661人;特殊學校在校小學生207人。普通學校在校初中學生7205人,其中公辦6563人(區管484人、市管6079人),民辦642人;特殊學校在校初中生70人。在校高中學生3219人。中等職業學校在校學生14172人。特殊學校在校職訓生59人。
教師
截至2017年,象山轄區中小學、幼兒園共有專任教師2708人,其中,教研室7人,幼兒園教師696人(非民辦145人、民辦551人),小學教師1244人(公辦969人,民辦275人),中學教師761人(公辦714人(區管43人、市管671人)、民辦47人)。中等職業學校專任教師562人。小學教師中,具有小教高級職稱人數12人。區管中學教師中,具有中教高級職稱人數9人。師生比分別為:幼兒園1∶16.2,小學1∶18.1,中學1∶13.5,中等職業學校1∶25.2。

民生

2013年象山區完成10項為民辦實事工程,新增就業人員2743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954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260人,2013年征繳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金42萬元,參保率達到80%以上,放發率100%,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提高到75元。發放城鄉低保金1315.3萬元、各項救助金429.95萬元,城市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360元,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2340元,283戶廉租住房租賃補貼發放到位。
2012年象山區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46741元,增長13.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851元,人均消費性支出15212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628元,增長16.78%,人均消費性支出5708元。全年發放農村低收入人口低保金1038.5萬元,發放城鎮居民低保金84.68萬元。城鎮新增就業人數3066人,領取再就業優惠證的下崗失業人員1192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74%。新增勞務輸出277人,創業培訓177人。安置就業困難240人,安置零就業家庭成員14人。

社會保障

2017年,象山區實施完成了湴塘和仁頭兩個自然村的農村安全飲水工程,並採取城市自來水擴網的方式集中供水。完成北芬大村老村道路硬化工程建設。建成並全面啟用大風山綜合疏導市場,極大方便周邊22個單位(小區)近5萬居民群眾生活。
2017年,象山區實現城鎮新增就業3938人、城鎮失業人員再就業1212人、就業困難對象再就業567人、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190人。全年新增殘疾人就業55人。社會保障工作有序,完成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兩項制度的整合工作,全年全區城鄉居民醫保參保率為98%、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為97.66%。救助等民生保障到位,全年累計發放低保金1207萬多元,惠及城鄉困難群眾3.5萬多人次;發放特困人員供養金、城鄉居民臨時生活救助金、城鄉特困群眾醫療救助金等360多萬元,覆蓋2700多人次。實現每千名60周歲以上老人擁有養老床位近33張。

醫療衛生

2012年象山區各級各類醫療機構有床位2962張,其中醫院床位2409張。衛生技術人員3101人,其中執業醫師951人,註冊護士1364人。全區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民22405人,參合率99.3%。
2013年象山區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實施,新農合參合率達99.3%,資金使用率97.4%,重大疾病防控措施有效落實。全面實施國家基本藥物制度,總計銷售國家基本藥物282萬元,網上採購基本藥物309萬元,基本藥物實際銷售價格下降比例20%,門急診次均費用下降19%。2013年該區人口自然增長率為5.12‰,比市下達指標低1.88個千分點。
2017年,象山區衛生和計劃生育局(簡稱象山區衛計局)內設機構:辦公室、政策法規股、發展規劃與信息股、流動人口服務管理股、宣傳教育股、科學技術服務股、基層衛生股、愛國衛生辦公室、醫政醫管股、婦幼健康服務股;下屬機構:區衛生計生監督所、二塘鄉衛生院、大風山社區衛生服務站。在崗34人(不含二塘鄉衛生院、大風山社區衛生服務站人員),其中聘用16人。轄區有基層醫療衛生機構21家,其中衛生院1家,村衛生室8家,社區衛生服務機構12家(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家,社區衛生服務站9家),有在職人員335人(在編174人,非在編161人),其中衛生技術人員312人(執業醫師128人、註冊護士145人、藥師或葯士24人,其他衛生技術人員15人)。衛生院編製住院床位50張。全年無醫療事故。轄區駐有三級甲等醫院4家(桂林市人民醫院、桂林市中醫醫院、自治區南溪山醫院、解放軍181醫院)、二級民營醫院2家(桂林銀海醫院、桂林惠寧醫院)、一級民營醫院2家(桂林老醫醫院、桂林曙光醫院)。2017年,象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評為全國優秀示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平山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獲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稱號,區衛計局獲桂林市2017年桂林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先進獎。

地方特產


象山區主要特產有三花酒、辣椒醬、豆腐乳被譽為“桂林三寶”;桂林米粉配料芳香,味道鮮美,尤以冬季上市的馬肉米粉最受稱讚;此外還有馬蹄、荷花魚、腐竹等名優土特產。

桂林豆腐乳

桂林豆腐乳
桂林豆腐乳
桂林豆腐乳 是白腐乳的代表,遠在宋代,桂林的豆腐乳已很出名。桂林豆腐乳歷史悠久,頗負盛名,是傳統特產“桂林三寶”之一。

桂林辣椒醬

桂林辣椒醬 以獨特的風味冠壓群芳,不僅走俏國內,而且暢銷港澳及東南亞,與桂林三花酒、桂林腐乳一起被譽為“桂林三寶”。桂林辣椒醬因配料有別而品種有異。

桂林三花酒

桂林三花酒“桂林三寶”之一三花酒,桂林三花酒是中國米香型白酒的代表,被譽為為酒之王,桂林三花酒以其歷史悠久,工藝獨特。

風景名勝


2012年象山區有10個自然景點和人文景觀,營業景區4個,其中國家5 A級旅遊景區1個,國家4A旅遊景區3個。

象山

又象鼻山地處於市內桃花江與灕江匯流處,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輝映,被人們稱為桂林山水的象徵。園內自然山水與人文景觀相輝映,主要景點有水月洞、象眼岩、普賢塔、宏峰寺及寺內的太平天國革命遺址陳列館等。
附近還有隋唐開元寺僅存的舍利塔。宋薊北處士《和水月洞韻》詩:“水底有明月,水上明月浮。水流月不去,月去水還流。”形象地描繪了這一景緻。
象山景區佔地面積11.88萬平方米。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集奇山、秀水、異洞、美石於一身,有豐富的摩崖石刻、佛像及諸多歷史文化遺跡。1995年桂林市政府將象山定為桂林市城徽標誌。2002年被評為AAAA景區。2013年、2014年、2016年三次被中央電視台評為全國十佳最美賞月地。2017年10月景區承辦中央電視台《尋找劉三姐》、東盟“太極一家親”等大型活動。2017年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南方分會場落戶象山景區,1月27日除夕之夜,該分會場演出的2個節目,由央視向全國直播。2月,象山景區被評為國家AAAAA級景區。

南溪山景區

南溪山景區位於中山南路2號。佔地19公頃。1975年對外開放,1982年國務院批准為“國家灕江重點風景名勝區”,2010年公布為國家AAAA級景區。南溪山主要景點有白龍洞、白龍井、觀音岩、劉仙岩、櫻花園、南溪山摩崖石刻等。南溪山巍然兩峰,並聳溪邊,山水相映,景色秀麗,故稱“南溪玉屏”。自唐代以來,文人墨客在此留下摩崖石刻145件及三清石雕像3件,2001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

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於桂林市象山區甑皮岩路26號,公園前身為1978年建立的桂林甑皮岩洞穴遺址陳列館,2001年改名桂林甑皮岩遺址博物館,2013年被國家文物局公布為甑皮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成為華南唯一一家掛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甑皮岩遺址包括主洞、矮洞和水洞,佔地面積約300平方米。遺址1965年發現,1973年、2001年進行了兩次考古發掘,出土上萬件石器、骨器、蚌器、角器、牙器和陶器碎片;並發現中國製作最原始的陶器和新石器時代洞穴遺址最早的石器加工場。通過考古發掘和研究,甑皮岩遺址被認為是華南及東南亞史前考古最重要的標尺和資料庫之一、是中國制陶技術重要的起源地之一、是現代華南人和東南亞人古老祖先的居住地之一、是距今12000年以來最適合人居的地方之一。甑皮岩遺址有“史前明珠”之譽,是展示桂林史前文化的重要窗口。公園佔地9.5公頃,包括入口服務區、遺址保護區、文物展示區和模擬考古樂園等4個功能區,主要參觀旅遊項目有甑皮岩遺址現場、“桂林·山水家園”文物展示館、桂林史前考古展示長廊、獨山登高、模擬考古樂園等,配套設施有公園大門、講解服務中心、售票房、停車場、公廁等。

桂林園林植物園

桂林園林植物園位於桂林市中心西南隅,環城西一路117號。園林植物園佔地47.9公頃。園內南溪河自西向東貫通全園,公園入口處的黑山因石灰岩山石經風化之後呈墨黑色而得名。整個植物園以園林植物為造園骨架,掘土為池,構木為亭,園區內分別建有茶花園、春華秋實園、棕櫚園、榕樹園、木蘭園、銀杏楓香園、大草坪、桂花博覽園(蘇苑、杭州苑、上海苑、包公亭、天香台閣苑)、水杉林、梅花園和珍稀植物園等精品園區,還有巧借山形地貌構築的盆景園、下沉式廣場、櫻花園(日本園)、歐洲園(法國園)、相思泉等景觀式亭台樓閣。園內植物種類達1000多種,品種達2200多種。特別是桂花博覽園收集了桂林所有的優良桂花品種,並引種了四川、浙江等地10多個優良品種,共有桂花品種80多個,是國內外同類園區桂花品種最多,也是銀桂品種最多的桂花園,是全國3個“中國桂花品種繁育中心”之一,第二屆中國桂花博覽會的主會場,為中國取得桂花國際登錄權作出了特殊貢獻。珍稀植物區森林茂密,曲徑通幽,有國家一級保護植物杪欏、金花茶等珍稀植物,也有國家二級保護植物金錢松、柔毛油杉、黃枝油杉、福建柏、興安楠、蝴蝶果、鵝掌楸、馬尾松、花櫚木等喬木。

桂林萬福廣場

桂林萬福廣場位於象山區凱風路90號,佔地8公頃,總建築面積約17萬平方米。停車場總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停車位2000多個。該景區由四大主題功能區組成:國際時尚購物MALL、商業步行街區、星級酒店群、國際演藝中心,是集購物、娛樂、餐飲、休閑以及度假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國際商業中心。2017年11月23日被評為國家AAA級旅遊景區。

瓦窯小鎮

桂林“瓦窯小鎮”位於桂林市象山區平山村平山北路以南,桂海鐵路以北。佔地總面積約22公頃,建築總面積約18萬平方米。是一個以體驗桂林手工藝歷史文化、“工匠精神”文化為主題的大型文化旅遊景區。建設有麒麟匠園景區、遊客接待中心、桂州窯文化園、匠心博物館、展覽館、戲台、藝術品街區、青年文創公社、特色美食街、民宿酒店等功能業態。集產業功能、旅遊功能、文化功能和社區功能於一體。2016年開工建設麒麟匠園景區、匠心博物館、展覽館、木藝大師樓、特色美食街、民宿酒店。2017年投資9600萬元。已建成麒麟匠園景區、展覽館。

北芬生態旅遊名村

北芬生態旅遊名村位於象山區二塘鄉北芬大村,距離象山中心城區約10千米,緊鄰桂陽公路西側。建設以新村人居環境示範區、古村落保護區、民俗文化旅遊區—侗情水庄、特色農業觀光區—桂禾生態農場和連通以上四區的環村觀光示範路為重點。

桂林侗情水庄

桂林侗情水庄位於二塘鄉北芬村118號,以侗族民居、民俗、手工藝術製作等民族文化移植到北芬村發展旅遊業。佔地約6.5公頃,建築面積為1.5萬平方米,建築極富桂北民居特色,本著“建舊如舊”的設計理念,既體現了侗族木結構樓房特點又糅合了大村古民居青磚黛瓦建築元素,主體建築所用古青磚90%從附近縣鄉收購。侗情水庄於2015年開建,至2017年12月,共投資2.5億元,建成風雨橋、民族風情古民居樓、侗家對歌台、侗家農具屋、侗家鐘乳石廳、侗鄉水上舞台、侗銀工坊、傳統美食服務區、祠堂及綜合服務樓、迎賓廣場、侗家大道等建築。基本形成一個集侗民族表演、古民居和民族工藝欣賞、休閑娛樂、吃住購為一體的多民族文化旅遊示範區。2017年4月試營業。 2018年,獲評國家3A級旅遊景區。

冠岩

冠岩
冠岩
冠岩位於距桂林市29公里的灕江中段,一個具有千年人文歷史的地下溶洞,前因洞內泉水甘洌而名"甘岩",后因其山外形如朝冠而更名"冠岩"。早在公元1637年,徐霞客就慕名前來,成為冠岩第一個探洞名人,其在《徐霞客遊記》中詳細記載了冠岩,"冠岩"之名便因他而得。

堯山

堯山
堯山
位於桂林市東北,距市區約8公里。堯山景區主峰海拔909.3米,相對高度760米,是桂林市最高的山峰。堯山西坡海拔450米處,秦時建堯廟,堯山之名由此而來。在海拔600---700米處,原建有白鹿庵,為唐白鹿禪師故居,亦稱玉皇閣。海拔200米處,明建祝聖庵,茅坪庵。堯山腳下,有全國保存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墓群。堯山岡巒起伏,氣勢磅礴,植被豐茂,杜鵑遍野。

徐悲鴻故居

徐悲鴻故居 位於陽朔縣前街的縣政府門前,這裡曾是李宗仁先生在徐悲鴻先生於1935年到1938年避居廣西時所贈送的房屋。故居的外圍是白粉牆、小青瓦,還有略帶土黃顏色的檐口,其門樓下面懸有吳作人先生手書的“徐悲鴻故居陳列館”之牌匾,牌匾的一邊還鑲嵌著“徐悲鴻故居”之大理石碑刻。

留公三潭

留公三潭從福利鎮順勢而下,就可以到達留公村。在村邊有三個直徑各約十來米的深潭,聚集成品字形,這就是著名的留公三潭。這三個潭相距很近,水色卻截然不同,四季不變,一潭混濁,一潭碧綠,還有一潭青中帶黃。

月嶺古民居

嶺古民居
嶺古民居
嶺古民居:神秘的大觀園月嶺村座落在灌陽縣文市鎮東北兩公里處,迄今已有七百餘年歷史。全村皆系唐姓,一脈相傳已28代。居有470戶,1541人,祖籍地為湖南零陵,宋末明初因兵災遷入灌陽。月嶺民居建築排列井然有序,全村原為6個大院組成,院各為“翠德堂”、“宏遠堂”、“繼美堂”、“多福堂”、“文明堂”、“錫暇堂”。6個大院均用青色磚瓦建成,工匠們各施巧技,石刻、木雕、壁繪各呈異彩。

西郎山

在西郎山山腰處有一塊高約十米的巨石,好像一個男子向西拱手作揖,人稱該石為“西郎”,山也因此得名。又因為這座山形如屏風,人們也叫它屏風山。在山的對面鍾靈山側還有一座小山峰,樣子極像靦腆的少女,正斜身低頭面對西郎名為小姑山。

水月洞

水月洞
水月洞
水月洞:在象鼻山的象鼻和象腿之間。距今約1.2萬年前,地殼抬升,灕江縮小,加速了水月洞的發育,形成一個東西通透的圓洞。長17米,寬9.5,高12米,面積約150平方米。
宋代在洞中建朝陽亭,清代改稱得月樓,已廢。洞內有張孝祥《朝陽亭詩並序》、范成大《復水月洞銘》、陸遊詩稿手札等摩崖石刻50餘件。

榮譽稱號


2020年,象山區榮獲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中國健康產業百佳縣市、中國春季休閑百佳縣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