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段錦功法

八段錦功法

八徠段錦功法是一套獨立而完整的健身功法,起源於北宋,至今共八百多年的歷史。古人把這套動作比喻為“錦”,意為五顏六色,美而華貴!體現其動作舒展優美,視其為“祛病健身,效果極好;編排精緻;動作完美。”

現代的八段錦在內容與名稱上均有所改變,此功法分為八段,每段一個動作,故名為“八段錦”,練習無需器械,不受場地局限,簡單易學,節省時間,作用極其顯著;效果適合於男女老少,可使瘦者健壯,肥者減肥。

功法


八段錦為傳統醫學中導引按蹺中絢麗多彩之瑰寶。一般有八節,錦者,譽其似錦之柔和優美。正如明朝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箋》中“八段錦導引法”所講:“子后午前做,造化合乾坤。循環次第轉,八卦是良因。”“錦”字,是由“金”“帛”組成,以表示其精美華貴。除此之外,“錦”字還可理解為單個導引術式的彙集,如絲錦那樣連綿不斷,是一套完整的健身方法。

發展


坐勢和立勢
八段錦之名,最早出現在南宋洪邁所著《夷堅志》中:“政和七年,李似矩為起居郎……嘗以夜半時起坐,噓吸按摩,行所謂八段錦者。”說明八段錦在北宋已流傳於世,並有坐勢和立勢之分。
立勢八段錦在養生文獻上首見於南宋曾?著《道樞·眾妙篇》:“仰掌上舉以治三焦者也;左肝右肺如射鵰焉;東西獨托,所以安其脾胃矣;返復而顧,所以理其傷勞矣;大小朝天,所以通其五臟矣;咽津補氣,左右挑其手;擺鱔之尾,所以祛心之疾矣;左右手以攀其足,所以治其腰矣。”但這一時期的八段錦沒有定名,其文字也尚未歌訣化。
南北兩派
八段錦被分為南北兩派。行功時動作柔和,多採用站式動作的,被稱為南派,偽托梁世昌所傳;動作多馬步,以剛為主的,被稱為北派,附會為岳飛所傳。從文獻和動作上考察,不論是南派還是北派,都同出一源。其中附會的傳人無文字可考證。
八段錦究竟為何人、何時所創,尚無定論。但從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墓出土的《導引圖》可以看到,至少有4幅圖勢與八段錦圖勢中的“調理脾胃須單舉”、“雙手攀足固腎腰”、“左右開弓似射鵰”、“背後七顛百病消”相似。
八段錦功法基本共識
(1)傳統八段錦流傳年代應早於宋代,在明清時期有了較大發展;
(2)傳統八段錦創編人尚無定論,可以說八段錦是歷代養生家和習練者共同創造的知識財富;
(3)清末以前的八段錦主要是一種以肢體運動為主的導引術;
(4)八段錦無論是南派、北派或是文武不同練法,都同出一源,在流傳中相互滲透,逐漸趨向一致。

功法特點


柔和緩慢,圓活連貫
柔和,是指習練時動作不僵不拘,輕鬆自如,舒展大方。
緩慢,是指習練時身體重心平穩,虛實分明,輕飄徐緩。
圓活,是指動作路線帶有弧形,不起稜角,不直來直往,符合人體各關節自然彎曲的狀態。它是以腰脊為軸帶動四肢運動,上下相隨,節節貫穿。
連貫,是要求動作的虛實變化和姿勢的轉換銜接,無停頓斷續之處。
鬆緊結合,動靜相兼
松,是指習練時肌肉、關節以及中樞神經系統、內臟器官的放鬆。在意識的主動支配下,逐步達到呼吸柔和、心靜體松,同時松而不懈,保持正確的姿態,並將這种放松程度不斷加深。
緊,是指習練中適當用力,且緩慢進行,主要體現在前一動作的結束與下一動作的開始之前。
動,就是在意念的引導下,動作輕靈活潑、節節貫穿、舒適自然。
靜,是指在動作的節分處做到沉穩
神與形合,氣寓其中
神,是指人體的精神狀態和正常的意識活動,以及在意識支配下的形體表現。“神為形之主,形乃神之宅”。

習練要領


松靜自然

松靜自然,是練功的基本要領,也是最根本的法則。松,是指精神與形體兩方面的放鬆。這裡的“自然”決不能理解為“聽其自然”“任其自然”,而是指“道法自然”

準確靈活

準確,主要是指練功時的姿勢與方法要正確,合乎規格。。靈活,是指習練時對動作幅度的大小、姿勢的高低、用力的大小、習練的數量、意念的運用、呼吸的調整等,都要根據自身情況靈活掌握

練養相兼

練,是指形體運動、呼吸調整與心理調節有機結合的鍛煉過程。養,是通過上述練習,身體出現的輕鬆舒適、呼吸柔和、意守綿綿的靜養狀態

循序漸進

只有經過一段時間和數量的習練,才會做到姿勢逐漸工整,方法逐步準確,動作的連貫性與控制能力得到提高,對動作要領的體會不斷加深

動作要點


第一段 兩手托天理三焦
( 1 )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兩臂徐徐分別自左右身側向上高舉過頭,十指交叉,翻轉掌心極力向上托,使兩臂充分伸展,不可緊張,恰似伸懶腰狀。同時緩緩抬頭上觀,要有擎天柱地的神態,此時緩緩吸氣。
( 2 )翻轉掌心朝下,在身前正落至胸高時,隨落隨翻轉掌心再朝上,微低頭,眼隨手運。同進配以緩緩呼氣。
如此兩掌上托下落,練習四至八次。另一種練習法,不同之處是每次上托時兩臂徐徐自體側上舉,且同時抬起足跟,眼須平視,頭極力上頂,亦不可緊張。然後兩手分開,在身前俯掌下按,足跟隨之下落,氣隨手按而緩緩下沉于丹田。如此托按 4 ~ 8 次。
這一式由動作上看,主要是四肢和軀幹的伸展運動,但實際上是四肢、軀幹和諸內臟器官的同時性全身運動。
此式以調理三焦為主。有關三焦的部位尚無定論,但大多數人認為 [ 上焦為胸腔主納,中焦為腹腔主化,下焦為盆腔主泄。即上焦主呼吸,中焦主消化,下焦主排泄。它概括了人體內髒的全部。《難經·六十六難》載:“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原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原氣即是人生之命。十二經之根,通過三焦激發於五臟六腑,無處不至,它是人體活動的原動力。因而對三焦的調理,能起到防治各內臟有關諸病的作用。特別是對腸胃虛弱的人效果尤佳。上舉吸氣時。胸腔位置提高,增大膈肌運動。我們通過 X 光透視觀察證明,它較一般深呼吸可增大一至三厘米,從而加大呼吸深度,減小內臟對心肺的擠壓,有利於靜脈血迴流心臟,使肺的機能充分發揮,大腦清醒,解除疲勞。另外,上舉吸氣,使橫膈下降,由於抬腳跟站立,自然使小腹內收,從而形成逆呼吸,使腹腔內髒得到充分自我按摩;呼氣時上肢下落,膈肌向上鬆弛,腹肌亦同時鬆弛,此時腹壓較一般深呼吸要低得多,這就改善了腹腔和盆腔內髒的血液循環。平時,人兩手總是處於半握拳或握拳狀態,由於雙手交叉上托,使手的肌肉、骨骼、韌帶等亦能得以調理。此式除充分伸展肢體和調理三焦外,對腰背痛、背肌僵硬、頸椎病、眼疾、便秘、痔瘡、腿部脈管炎、扁平足等也有一定的防治作用。此式還是舒胸,消食通便,固精補腎,強壯筋骨,解除疲勞等極佳方法。用以治療預
脈管炎時,要取高抬腳跟的作法,每次要反覆練習。
第二段 左右開弓似射鵰
( 1 )兩腳平行開立,略寬於肩,成馬步站式。上體正直,兩臂平屈於胸前,左臂在上,右臂在下。
( 2 )手握拳,食指與拇指呈八字形撐開,左手緩緩向左平推,左臂展直,同時右臂屈肘向右拉回,右拳停於右肋前,拳心朝上,如拉弓狀。眼看左手。
( 3 )、( 4 )動作與( 1 )、( 2 )動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各開弓 4 ~ 8 次。
這一動作重點是改善胸椎、頸部的血液循環。臨床上對腦震蕩引起的後遺症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同時對上、中焦內的各臟器尤對心肺給予節律性的按摩,因而增強了心肺功能。通過擴胸伸臂、使胸肋部和肩臂部的骨骼肌肉得到鍛煉和增強,有助於保持正確姿勢,矯正兩肩內收圓背等不良姿勢。
第三段 調理脾胃臂單舉
( 1 )左手自身前成豎掌向上高舉,繼而翻掌上撐,指尖向右,同時右掌心向下按,指尖朝前。
( 2 )左手俯掌在身前下落,同時引氣血下行,全身隨之放鬆,恢復自然站立。
( 3 )、( 4 )動作與( 1 )、( 2 )動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手交替上舉各 4 ~ 8 次。
這一動作主要作用於中焦,肢體伸展宜柔宜緩。由於兩手交替一手上舉一手下按,上下對拔拉長,使兩側內臟和肌肉受到協調性的牽引,特別是使肝膽脾胃等臟器受到牽拉,從而促進了胃腸蠕動,增強了消化功能,長期堅持練習,對上述臟器疾病有防治作用。熟練后亦可配合呼吸,上舉吸氣,下落呼氣。
第四段 五勞七傷往後瞧
( 1 )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兩臂自然下垂或叉腰。頭頸帶動脊柱緩緩向左擰轉,眼看後方,同時配合吸氣。
( 2 )頭頸帶動脊柱徐徐向右轉,恢復前平視。同時配合呼氣,全身放鬆。
(徠 3 )、( 4 )動作與( 1 )、( 2 )動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後瞧各 4 ~ 8 次。
五勞是指心、肝、脾、肺、腎,因勞逸不當,活動失調而引起的五臟受損。七傷指喜、怒、思、憂、悲、恐、驚等情緒對內髒的傷害。由於精神活動持久地過度強烈緊張,造成神經機能紊亂,氣血失調,從而導致臟腑功能受損。該式動作實際上是一項全身性的運動,尤其是腰、頭頸、眼球等的運動。由於頭頸的反覆擰轉運動加強了頸部肌肉的伸縮能力,改善了頭頸部的血液循環,有助於解除中樞神經系統的疲勞,增強和改善其功能。此式對防治頸椎病、高血壓、眼病和增強眼肌有良好的效果。練習時要精神愉快,面帶笑容,樂自心田生,笑自心內,只有這樣配合動作,才能起到對五勞七傷的防治。另外,此式不宜只做頭頸部的擰轉,要全脊柱甚至兩大腿也參與擰轉,只有這樣才能促進五髒的健壯,對改善靜脈血的迴流有更大的效果
第五段 搖頭擺尾去心火
( 1 )馬步站立,兩手叉腰,緩緩呼氣后擰腰向左,屈身下俯,將餘氣緩緩呼出。動作不停,頭自左下方經體前至右下方,像小勺舀水似地引頸前伸,自右側慢慢將頭抬起,同時配以吸氣;擰腰向左,身體恢復馬步樁,緩緩深長呼氣。同時全身放鬆,呼氣末尾,兩手同時做節律性掐腰動作數次。
( 2 )動作與( 1 )動作同,唯左右相反。
如此 (1) 、 (2) 動作交替進行各做 4 ~ 8 次。
此式動作除強調松,以解除緊張並使頭腦清醒外,還必須強調靜。俗謂:靜以制躁。“心火”為虛火上炎,煩躁不安的癥狀,此虛火宜在呼氣時以兩手拇指做掐腰動作,引氣血下降。同時進行的俯身旋轉動作,亦有降伏“心火”的作用。動作要保持消遙自在,並延長呼氣時間,消除交感神經的興奮,以去“心火”。同時對腰頸關節、韌帶和肌肉等亦起到一定的作用,並有助於任、督、沖三脈的運行。
第六段 兩手攀足固腎腰
( 1 )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兩掌分按臍旁。
( 2 )兩掌沿帶脈分向後腰。
( 3 )上體緩緩前傾,兩膝保持挺直,同時兩掌沿尾骨、大向下按摩至腳跟。沿腳外側按摩至腳內側。
( 4 )上體展直,同時兩 手沿兩大腿內側按摩至臍兩旁。如此反覆俯仰 4 ~ 8 次。
腰是全身運動的關鍵部位,這一勢主要運動腰部,也加強了腹部及各個內臟器官的活動,如腎、腎上腺、腹主動脈下腔靜脈等。中醫認為:“腎為先天之本”、“藏精之臟”。腎是調節體液平衡的重要臟器。腎上腺是內分泌器官。與全身代謝機能有密切關係。腰又是腹腔神經節“腹腦”所在地。由於腰的節律性運動(前後俯仰),也改善了腦的血液循環,增強神經系統的調節功能及各個組織臟器的生理功能。長期堅持鍛煉,有疏通帶脈及任督二脈的作用,能強腰、壯腎、醒惱、明目,並使腰腹肌得到鍛煉和加強。年老體弱者,俯身動作應逐漸加大,有較重的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患者,俯身時頭不宜過低。
第七段 攢拳怒目增氣力
預備姿勢:兩腳開立,成馬步樁,兩手握拳分置腰間,拳心朝上,兩眼睜大。
( 1 )左拳向前方緩緩擊出,成立拳或俯拳皆可。擊拳時宜微微擰腰向右,左肩隨之前順展拳變掌臂外旋握拳抓回,呈仰拳置於腰間。
( 2 )與( 1 )動作同,唯左右相反。如此左右交替各擊出 4 ~ 8 次。
此式動作要求兩拳握緊,兩腳拇趾用力抓地,舒胸直頸,聚精會神,瞪眼怒目。此式主要運動四肢、腰和眼肌。根據個人體質,愛好、年齡與目的不同,決定練習時用力的大小。其作用是舒暢全身氣機,增強肺氣。同時使大腦皮層和植物神經興奮,有利於氣血運行。並有增強全身筋骨和肌肉的作用。
第八段 背後七顛百病消
預備姿勢:兩腳平行開立,與肩同寬,或兩腳相併。
兩臂自身側上舉過頭,腳跟提起,同時配合吸氣。兩臂自身前下落,腳跟亦隨之下落,並配合呼氣。全身放鬆。如此起落 4~8 次。
此式通過肢體導引,吸氣兩臂自身側上舉過頭,呼氣下落,同時放鬆全身,並將“濁氣”自頭向湧泉引之,排出體外。“濁氣”是指所有緊張、污濁病氣。古人謂之“排濁留清”或“去濁留清”。由於腳跟有節律地彈性運動,從而使椎骨之間及各個關節韌帶得以鍛煉,對各段椎骨的疾病和扁平足有防治作用。同時有利於脊髓液的循環和脊髓神經功能的增強,進而加強全身神經的調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