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找到2條詞條名為於慶成的結果 展開

於慶成

北京工藝美術協會理事

於慶成,中國美協天津分會會員、中國民協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協會雕塑協會會員、副研究員,北京工藝美術協會理事、第九屆、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人物經歷


1945年出生於天津薊縣。坎坷辛酸的童年和青年時代使他與泥土結下了不解之緣。1977年開始走上創作生涯,組建薊縣第一支農民泥塑隊伍。1983年進入天津美術學院雕塑系深造。堅持以文養文14年,為薊縣培養了一批藝術人才。1988年獲文化部授予的“民間美術工作開拓者”稱號。1990年起從事泥塑藝術創作研究,並探索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獨特的藝術道路。在北京、天津、青島都舉辦過個展。參加過97中國十大民間藝術家精品展和97盼盼杯國際民間手工藝術周、98民間藝術博覽會。1994年天津薊縣盤山石趣園建立了泥塑創作室—慶成藝術館。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民間工藝美術大師”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主要成就


作品賞析

於慶成先生作品
於慶成先生作品
於慶成先生致力於泥塑藝術創作,他的作品具有濃郁的民間藝術特色,而又不缺乏強烈的藝術感染力。一團泥巴經過於慶成先生一雙手的塑造就變成了藝術品,他的作品基本保持了泥土的本色,造型質樸誇張、情態富於戲劇性的流露,表現了冀東農民樸實樂觀的精神面貌,從而為他的泥塑作品塗上了一層濃郁的鄉土氣息,讓人過目不忘。

作品成就

作品多次在國內外大展中展出,並榮獲眾多獎項,頗受媒體的關注和國內外朋友的喜愛及收藏。1998年和2002年分別出版了兩個作品集。作品榮獲了六項外觀設計專利和一項作品表面機理的發明專利。並獲國際專利博覽會金獎。

個人作品


他的代表作有《王老五》、《長江黃河》、《老伴兒》、《山裡娃》、《這是“一”》等。其作品被法國等國家的藝術館收藏。

人物事件


苦難歷程
老於出生於天津薊縣,1960年隨家人進城吃上了商品糧,1966年正趕上社會上號召不在城裡吃閑飯的潮流,全家因此由縣城遷往農村,沒過上兩天城市生活的於慶成,重新回到了村莊。從小就喜歡畫畫的於慶成在苦與累中卻找到了樂趣,那就是用隨手可得的泥土捏泥人。
痴迷於捏泥人的於慶成,甚至得不到老父親的理解,在那段最艱苦的日子,只有父親一個人的勞力養活著家裡六七口人,兒子整天沉溺於捏泥人,連老父親為他找的活計,他都沒幹幾天就不幹了。看著滿屋子沒有什麼用的泥人,生氣的父親把它們全砸碎了。這可急壞了於慶成,從來沒跟父親頂過嘴的他這回為了這些泥人跟父親紅了臉:“這些都是藝術!”
疼愛孩子的母親雖然不理解兒子這些泥人到底能有多大用途,但是一個最樸素的想法讓她一直支持著這個不被別人理解的兒子。“捏泥人雖然沒多大用,但至少孩子沒有學壞。”在母親的支持下,父親看著兒子捏出來的活靈活現的泥人,也不忍心砸了,而且在人多屋少的情況下,還特意為他的泥人準備了一間屋子。
有了家人的支持,貧窮與困苦對於慶成來說,算不了什麼,他的泥人世界,就是他的全部,就是在最艱苦的歲月里,他的泥人也都是開懷大笑,看不到愁苦的影子,這表明他是快樂的。
我要活!
1973年,天津美術學院到薊縣招收工農兵學員,當他得知消息后,招生工作已基本結束,抱著試試看的想法,他把自己作品的照片寄給了天津美術學院,並附信表達了自己的求學願望。但照片與信發出一個月,如石沉大海。心疼那些照片的於慶成跑到天津美院去要照片,接待他的是王蘭成老師,王老師熱情地接待了他。他回家不到一個星期,入學通知書就到了他的手裡。
但那時候工農兵學員上大學要三級蓋章:大隊、公社、教革辦。沒想到第一個章於慶成就蓋不上。“大隊書記就是不給蓋戳,說是地主富農子弟不讓去。”回憶起當年的經歷,於慶成不禁一聲嘆息:“天津美院連要了自己3年,可最後結果是自己一個戳都沒蓋上。”四處奔波的於慶成絕望了,他想到了死,但當他想起深愛著他的家人和他所鍾愛的泥人時,便“硬哆嗦著嘴唇活過來了”。
其後,他的代表作之一“我要活”應運而生。那是一株幼芽鑽出了地面,它拚命地向上生長,居然把壓在它頭上的一塊巨石頂了起來。談起這件創作於70年代的作品,老於還是顯得有些激動,他說到:“一些好心的朋友勸自己,把這件作品標題改為《生命》,認為這樣會穩妥些,但自己說不行,《生命》沒有力量,太平淡,這個名字不能吐出自己的心聲,自己的作品就叫《我要活》,它就是自己真實的想法。自己就是那棵芽呀!自己頭上就曾壓著巨石,自己也曾硬著頭皮挺著脖子往上頂,自己的作品就是要反映生命慾望、生命衝動和生命激情啊……”回憶起那一段往事,於慶成的眼眶不禁有些濕潤。